专辑|胡金华:通道转兵 好运转中国(诗歌)

文摘   2024-10-23 20:40   北京  


胡金华,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水利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诗刊》《解放军报》《民族文学》《北京文学》等,著有诗集《雪落在南方的乡下》。


通道转兵 好运转中国

◎胡金华

恭城书院


几间木屋几张课桌几条板凳

古木荫庇的一座小学

旧时无名的恭城书院


绿皮火车拨开绿色的波涛

通道转兵纪念地的红色光彩

扯出长长的记忆和思念奔向远方


一介书生打破了世界的平静

一纸文电卷起江山多娇

一阵争辩让书院万古流芳


东山书院、岳麓书院、龙田书院、梁山书院

直通菊香书屋

生命的红线贯穿一串串书院

万里征程总有书伴

行走万里读破万卷



见证过通道转兵的渠江


分水坳在湘桂黔接壤的大山里分水

诞生了通道的母亲河——渠江

青山挤出来的泪水汇集

水绕山门,漫江碧透

静静串起千万侗寨的倩影

一路向北向东迂回前行

先入沅江再入洞庭终归长江


渠江是个壮阿哥

曾背过三万多红军去对岸奔赴黎平

渠水是位美少女

一汪秋水泪水涟涟送别亲人

歌声不断酒不断

拦门酒拦住湘江带来的失落

篝火笙歌点起继续前行的士气

渠水这双少男少女的眸子

见证了一个奇迹的诞生


没有湘江赣江赤水的红潮和伤痛

渠江只有长久的清澈和冷静

清澈让人看得透彻

冷静使人清醒

也许伟人从绕来绕去的水路启示

真理的黄泥淤沙在此沉淀

红军转兵西去在此拉开帷幕


九十年过去

渠水边的侗歌更加深情

渠江合拢宴更飘香

渠江人的热情好客

如同江水绵长



小水村的悬崖


悬崖是一块很大的墓碑

八个青春纵身一跃

成为奠基祖国的陨石


九十年了,父母的心田

隆起永不消逝的伤心包

青青的草木和白花长守着合葬墓


祭拜时,天空和我们的泪水

打湿泥泞的小路

潺潺流水,定是大山心底的倾诉


红军堤


一段土堤,曾历经风雨

围起千年侗寨的安宁和闭塞


坐落罗蒙山下

八卦阵中恭城书院的护城河

下游几十里直冲沅江

湘江封锁线后的第二个口袋


九十年前,自从目睹转兵的一切

这段堤就一改从前的土气

拐了一个弯,擦亮明镜似的眼睛

理顺流水线路进入波澜壮阔的大河


修成高标准的防洪堤

通道人命名为红军堤

堤内河水清清

堤外,鸟语花香稻浪千里

河流不会说话但会记情

河面,还是那座浮桥那艘红船

船头,始终留着一个撑篙人的空位

两岸高高的古树绿荫遮蔽

那是侗人瑶民搭起凉棚眺望亲人



侗寨风情


青山绿水间耸立鼓楼与风雨桥

处处都是侗寨最好的建筑

围着长长的桌凳好议事

最好的酒菜端来献给客人

长长的歌舞打发长长的时光

古老的慢生活养育古老的民族


这里的美酒佳肴供养过红军

这里的穷人收留过掉队的伤病员

这里的侗歌献给了最亲的人儿

这里的山水见证了伟大转兵的奇迹


侗家人手挽手的合拢宴啊

一下将陌生人挽成了亲人


寻找水源地


高山之斧,劈开

湘桂分界湘珠分水骨肉分离

山下,混凝土正浇灌水坝缝合历史

我,一个水利人

曾在此苦苦寻找水源

不知山顶曾是红军走过的隘口


敌机炸弹,曾投放在疲惫之师的头顶

善良的瑶民,偷偷掩埋烈士的遗体

收留了掉队的伤病员

穷得揭不开锅的山民

七张嘴的人家再添一丁

山寨里再穷也容得下足够的善良和正义


高山有好水

到青山和百姓中去探寻

一定找得到永不干涸的清澈水源



(刊于《民族文学》汉文版2024年第10期)

专辑责任编辑 杨玉梅



点击封面,立即购买




制作:阿旺加措 

编校:张媛媛

审校:徐海玉

核发:陈亚军


三种方式订阅杂志

1

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2

2

可通过《民族文学》微信小店订阅

3

可通过《民族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直接订阅

民族文学
及时发布《民族文学》最新动态,推介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搭建多民族作家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