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杨少波:恭城书院(散文)

文摘   2024-10-23 20:47   北京  


杨少波,湖南通道人,中国作协会员。有专著《湘西古城县溪》《通道转兵》《侗乡飞歌》等。


恭城书院

◎杨少波


恭城书院,坐落于湘、桂、黔三省交界处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原名罗蒙书院,始建于宋1105年,后被大火烧毁。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建时更名为恭城书院。书院充分展现了汉族与侗族精湛的建筑技艺和文化元素,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占地面积2830平方米,坐东朝西,沿山势逐级上升,平面布局呈一纵四横的“圭”字形。书院由门楼、两栋斋舍和讲堂四部分上下两层构成,全为木结构,沿纵轴方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正中一条纵向通廊将四栋建筑串联为一个整体,各栋建筑之间均有天井,内植花草树木。据说书院建成时,便迎来了周敦颐的弟子、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颐到此讲学,声名远播湘、桂、黔三省边区,培养了十几位进士,三十几位举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这里开蒙进学的梁宙煌、刘本源、潘仕海、张齐能,也包括我的父亲杨立登等一批热血青年走上了民族抗日和抗美援朝前线,不少学子血洒疆场。

盛夏,应中山大学田野调研队之邀,又一次走进这接续千年文脉的古老书院。

沿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但见门楼飞檐翘角,大门半张,森严典雅,古朴灵动,似有一股文风从书院深处吹来。书院前厅立柱上雕刻的一副长联赫然映入眼帘,上联是“小学毕业的一定要升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上大学”,下联为“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困的也要想方设法升学”。此联乃新文化运动时期通道县县长翁信孚先生所撰,意在用新白话冲击旧思想,号召民众读书上进,改变命运。每当看到这副对联,不由得心潮起伏,感慨万端。

恭城书院是我的母校。20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此就读,当时的县溪镇小学校址就是恭城书院。我在这里开蒙读书,学习成长,度过了五年难忘的小学生涯。

记得那时每个学期的学费是二块五毛钱,因家有兄弟姐妹五个孩子,父母微薄的工资供养我们,生活拮据,开学的学费自然成了大问题。我和大姐大哥每次只交一块五,剩下的一块钱到期末补交,如果期末考试成绩优秀,学校可减免所欠。现在想起来,这真的是一项仁政善举!大哥大姐因成绩优秀每学期都能减免,而我只能补交。只有一次例外——我帮大哥砍了一捆柴,那时的劳动课就是上山砍柴,大哥因为生病上不了山,做弟弟的代劳。几乎年年成绩第一的大哥因此连续几个晚上辅导我的数学,期末我居然考了满分。同学们很惊讶,怀疑我抄袭同桌的,将信将疑的老师还把我带到他的办公室。当时每个老师的办公室和宿舍合二为一,仅十平方米左右,除了床桌,好像只有吃饭碗筷和教案资料,一把大的米黄三角尺让我印象很深。老师又出了五道题给我做,我都答对了,终于得了一次学习进步奖,免了一块钱学费。

记得当时班主任刘老师鼓励我说:“红军长征时到过县溪,毛主席他们还在我们学校开过会,你要攒劲读书哦,长大了考大学。”我当时很激动,回到家还自豪地告诉奶奶,毛主席来过我们县溪。幼小的心灵撒下了红色种子,慢慢扎下了根。

高中毕业后,我被招工到大山深处的一个水电站当电工,工作三年,时常想起恭城书院的那副对联,小学、中学和大学应是人生读书“三部曲”,没上大学总感觉是一种遗憾。于是我又拿起了书本,再进校园复读。第一年失利,第二年再战,终于如愿以偿。

似乎因某种使命,或是家乡情缘,大学时我常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通道转兵的资料,但未见红军领导在通道开会的记录。红军长征过通道,史载也是寥寥几笔。个别革命老前辈回忆提及“通道会议”,却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党史、军史、长征史的相关书籍都没有明确记载。这使我困惑而沮丧。

直到我读到刘伯承元帅的《回顾长征》一书,所有困惑和沮丧被兴奋和希望横扫一空。那时我已在通道县江口乡任党委书记,江口乡紧挨县溪镇,伫立山巅,亦可遥见恭城书院。

《回顾长征》写道:“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县溪镇)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向,所剩3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这不就是“众里寻她千百度”的“通道转兵”及其重大意义吗?

1934年12月12日,红军长征途中的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采纳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变了原定北上湘西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我军13日西进的部署》的“万万火急”电,史称“通道转兵”。通道转兵于万分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

我以此为新起点,利用公休年假,重走长征路,在湘桂交界的老山界上过了一夜,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拜访革命前辈,请教党史专家学者,编写了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湘西千年古镇县溪》和《通道转兵》。许多重要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旅行团队都点名邀请我讲解通道转兵,我逐渐成为在恭城书院讲解通道转兵的红色鼓手。

2004年10月,伴随通道转兵红色文化走上县级领导岗位的我,负责陪同毛主席的嫡孙毛新宇将军来通道参加50周年县庆。在恭城书院,毛新宇将军挥毫泼墨:

通道转兵:历史的转折。

200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共和国开国元勋子女一行二十多人重走长征路,辗转来到恭城书院。他们在向父辈和先烈表达追思敬仰之情时,对通道转兵这段历史表示高度认同。

“人生如流水,只有在它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徜徉在恭城书院,过堂风徐徐吹来,回忆起这些年来生活的点点滴滴,感觉此生最大的幸事就是与恭城书院结缘,就是致力于通道转兵研究工作。

2009年11月,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的张春贤来到恭城书院,春贤书记听完我的讲解后与我在恭城书院门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通道转兵会议旧址”牌匾前合影,嘱托我好好研究通道转兵。

2010年4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现火箭军)政委的张海阳上将,重走长征路走进恭城书院,部队点名要我这个“地方民兵”给首长讲解,时间半个小时。我在通道转兵敌我态势沙盘前、中革军委二局办公处、通道会议复原厅等陈展室向领导汇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我见首长很是高兴,就冒昧提出了三个不情之请:“首长,非常感谢您来到恭城书院,我们正在计划拍摄电影《通道转兵》,这部电影想请令尊张震副主席做我们的电影总顾问;第二,通道应当建一个通道转兵纪念馆,可否请您帮我们呼吁,争取国家、省里尽快立项落实。您对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很关心,黎平会议纪念馆的群雕就是您支持塑造的,所以也想请您给通道转兵做一组群雕。”首长稍作思量,平和地说道:“我推动推动。”临别之际,我赠送了张政委电影剧本《通道转兵》。张政委回北京不久,我便收到他的信件与一本《张震回忆录》。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张政委经过长沙时,即与省委主要领导周强书记作了沟通交流。周书记说,春贤书记前天离开湖南赴新疆履职之时,交代我两件事,其中就讲到通道转兵,我马上要省委宣传部认真研究,抓好落实!不到一个月,“通道转兵纪念馆”立项的批复就下来了。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同意出任电影《通道转兵》总顾问。笫二炮兵向中共通道县委捐赠了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为主体的雄伟大气的“通道转兵”巨像群雕。

每一次置身于恭城书院,总有特别的情愫涌上心头,虽然天井不再宏大,门窗越发老旧,但年少时的琅琅书声似乎在耳边回荡,又感觉有老师的谆谆教导在房梁萦绕,熟悉而温暖。每一次宣讲通道转兵,都是那么激情澎湃,娓娓道来,虽然普通话不够标准,饱满的使命感却不减半分。我想,这既是荣归,也是责任吧。

2010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纪念日,电影《通道转兵》在恭城书院如期开机。2011年电影《通道转兵》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献礼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从通道到首都北京,从恭城书院到人民大会堂,苍穹之下,我们穿越时空,传递真理与幸福的火种。

2014年,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之际,通道转兵纪念馆建成开放。场馆面积十几万平方米,与恭城书院相得益彰。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开馆以来,已有近千万人士来学习参观,成了红军长征一处重要的红色纪念地和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场所。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站在渠水对岸的最高处俯瞰县溪全城,但见青山展臂,绿水静流,恭城书院和通道转兵纪念馆,像是一双能文能武的兄弟,或隔空互望,又比邻相依。远处民房错落有致,汉侗苗各族人民杂居,白云悠悠,和谐了天上人间。

2020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走出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发生了秋收起义、湘南暴动、通道转兵等重大历史事件,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通道转兵”作为“红色湖南的重大历史事件”,承载中华民族革命历史的一段重要记忆,令人充满敬意。

“早闻您创办了杜鹃草堂,去那里看看吧,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长征精神。”田野调研队的负责人说道。

为了沉浸式体验红军长征过通道侗乡的情景,我重返乡梓杆子溪村,携手村里几名复退军人、返乡农民工和残疾村民,创建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杜鹃草堂长征文化园,弘扬长征精绅,助力乡村振兴。

我帮助这里的农户创办乡村民宿和客栈,鼓励村民们发展种植养殖业,逐步开展侗锦、竹器、剪纸、器乐演奏等民间手工艺和才艺的培训与展演,筑巢引凤,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定期组织作家、艺术家、在校学生来这里采风、写生和研学。近年来,杜鹃草堂相继修复兴建了长征小道、红军战壕、红军井、红军亭、红色文化墙、转兵纪念碑、长征舞台、侗乡吊桥、杜鹃生态园、红米饭南瓜种植基地等二十几处红色文化景观。

厚积文运的恭城书院现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因承载通道会议、见证通道转兵而多了一抹鲜艳的红色。它如托举文明的火炬,又似引导我前行的灯塔,我为与恭城书院的情缘而荣耀而幸福,并为之奋斗不息。


刊于《民族文学》汉文版2024年第10期)

专辑责任编辑 杨玉梅



点击封面,立即购买




制作:阿旺加措 

编校:张媛媛

审校:徐海玉

核发:陈亚军


三种方式订阅杂志

1

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2

2

可通过《民族文学》微信小店订阅

3

可通过《民族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直接订阅

民族文学
及时发布《民族文学》最新动态,推介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搭建多民族作家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