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

文摘   2025-01-09 05:05   安徽  
东湖容貌刚粗略有个大致时我就来看过,它的景观设计存有一个很大的缺憾。遗憾点便是立于湖西、湖西北面的两座通行桥,与街面上强调交通实用的桥梁并无二致,毫无景观立意的形态与巧妙,显得过于单调。
几乎一模一样的横平竖直,就跟俩二愣子一样杵在水面上。

湖面景观设计,桥乃重中之重。你看烈山南湖,它最有姿态的景致之一就是十七孔桥。虽是照抄了颐和园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底版,却因其挪用的恰到好处,衔接水面与两岸的顺承与天然性,它的美足以自立。

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景观条件,东湖在小城是最好的。面积大小适中,水面不是平铺直叙,它的北部与西部水面相对狭窄,各自独立而又弯折为一个弧度,你不能一览无余,它有一个纵深。
湖岸亲水处浅近,易于设置微景观。

仅以荷塘景观而言,它要远超其他诸园。南湖太阔大,荷景缺乏亲和;而桓谭公园则显得壮怀激烈,密密麻麻的荷花阵如同百亩向日葵一般。
美是需要勾勒的,要出韵味,你就得在疏密、深浅、浓淡上细腻。

桥本为描画水景的点睛之笔,而到了东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时,那二桥就跟嘴里翘出的大门牙一样横着,大煞风景。

与二愣子桥相呼应的,就是在大块景观草坪上搞了个儿童游乐园。就好像好不容易花钱做了套汉服唐装,他偏在腰间系了根草绳。
城市美化不仅仅是大把大把花钱的事情,它也需要感知美景的能力同步提升。若不然,很容易就成为败家子了。

当然,东湖也有妙笔。它的盘曲的亲水木道设置比较多,或穿越湖心,或蜿蜒于岸边,成为水面景致的一部分。

东湖的亲水木道大有妙意,临于水面,可亲近莲叶;我每回来必要踏足于此。
一行柳树庇护,夏日清凉,冬天温和。

我尤其高看“大门牙”旁边那条极有想象力铺设的石道。它本为拦水实用,却有了艺术声色与姿态。
高高低低,犬牙交错,让你享受着滨水崎岖的乐趣。

石道的“野趣”尽管是设计出的,但它仍有无序与错乱的波折。这一笔算是东湖的别有新意的勾画。

去年几场大雨来势凶猛,水上石道被剔掉泥沙,变得分外狰狞。行于其上得格外小心,怕踏空或滑步,显见有几分凶险了。

我就在猜想它可能避免安全隐患的方式。或写出安全提醒标识,要大家注意;或者糊些水泥上去,把断裂孔隙填实。没想到的是,它竟采取最粗暴简单却又最能自保的方式,钉上封路栅栏,外圈拉上禁戒线。

景观上看,“大门牙”依然裸露着,而“小酒窝”则被贴上了封条。

北面临水的步行木道也是。当初设计的时候,或许就没有考虑到木板材质的耐腐蚀性,人来人往几年,便开始毁坏,木板脱落或腐朽。

东湖北面木道,有一段以道代桥,约有十几米,紧挨着大街上的通道桥,连接着两端的湖岸。有些损坏,或也是担心安全隐患,索性拆掉。两边的沿岸木道,到了此处,戛然而止,就显得莫名其妙。每每我习惯走过来,就得调头或爬坡上街,才能走到另一端去。
典型的“因噎废食”了。

东湖的这般状况其实也是社会的缩影。
不知从何时起,安全意识变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惧感,谁都怕担责任。明明尽到提醒或维护责任即可的事情,却要放大到封路断桥,最大程度的自保。
一个正常的社会,安全责任是立体而饱满的。个人必须要有安全常识,尽到自我保护的责任。如今是一出毛病,统统要归咎于设施安全保全责任。比如一个人跳窗寻短见,吓得到处都在封闭窗户。我就在想,若是有人爬相山崴了脚,是不是也要在相山一点缝隙不留地封山封道?

一个社会若皆如此,莫说景观,莫说艺术,还能正常点么。

作者相关文章

旭日出东湖

东湖湿地悲歌

追忆东湖花路


关注马尔的视觉

马尔的视觉
马尔的视觉,一个普通人的游历、在场见闻与非虚构类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