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阳建都城,应该很能反映朱元璋的心理,我猜不仅因为乡情难舍。
朱元璋生长在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小时的大号就叫朱重八。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数辈人都因拖欠债务,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就想找一个地方安稳下来,能过上糊口活命的生活。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1343年凤阳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走投无路之下,他投奔了皇觉寺,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不久,当地出现饥荒,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史书上说朱元璋具有浓烈的草根情结,衣食朴素,憎恶奢侈,尤恨贪腐。但在老家建都这个事情上,他有点疯狂。"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以《宫皇图》为模本,设置"行工部",其"规模之大、规制之盛、工艺水平之高,实冠天下"。要知道此时天下初定,莫说国库里银子不多,老百姓也刚刚过起了太平日子,如此兴师动众的大工程,依朱元璋那么聪明的人,不会看不到劳民伤财的风险。
当年的中都城已建好了大框架。午门是中都皇宫的南门,也是正门,石造基座上有龙凤雕刻。午门西侧保存有一段古城墙,一直通向西南角楼的遗址。
西南角楼是明中都皇宫现存最壮观的遗迹。城墙从西南角楼继续延伸向北,经过西华门,通向已毁的西北角楼。如今已有多处坍塌,总体还算完好。
中都城有外、中、内三道城。外城周围25公里,早已毁坏不存;第二道砖墙为皇城,周围6.5公里,现在仅存有遗址可寻;内城周围3公里,城墙高约9.5米。
午门是内城的正门,有三券门,门宽5.1米,门洞高8米,上面的崇楼已经倒塌毁坏。
门楼子的白石须弥座最可一看,座的上面满布各种动物、花纹图案的浮雕,如龙、凤、麒麟、牡丹、芍药、荷花、方胜、卐字等,雕刻精细,造型优美,活泼生动。
中都城共有内、中、外三道城,设四门,每座城门以内都有一条笔直的干道,纵横交错。中间一道为禁垣,周长7.85公里,平面呈长方形,四面设四门,南曰承天门,北曰北安门,东曰东安门,西曰西安门。
怎么着,听着有些耳熟吧,它就是朱元璋儿子朱棣再造北京城的蓝本。
禁垣以内为宽约80米的护城河,被护城河环绕的才是内城,即皇城。皇城周长3.68公里,平面近方形,占地84万平方米。城墙高15米,全为长40宽20厚11厘米的特制大砖所砌。
中都城内十分明显地存在着一条纵贯全城南北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南起外城的洪武门,北到外城的正北门(未建成),全长近7公里。中都城内的各种建筑无不规整对称地排列在这条中轴线的两侧。居中者为三大殿,其左、右分别为东、西二宫,向两翼分别为文华、武英二殿。其前为奉天门,后为后三宫。
皇城午门以南,左为中书省、太庙,右为大都督府、御史台。
明洪武八年(1375年),"罢中都役作"。
罢作烂尾的原因据说是刘基的建议。刘基说了几个理由:此地毫无险势,易攻难守;凤阳虽是龙兴之地,却也是朱皇帝带出一帮子大将的故乡,关系直接而复杂,不得不多虑。坊间还传说刘基懂风水,以为明中都是个“猪圈”状,气象受困,不吉利。加之营造期间,施工太难,工酬又不能及时发放,有工匠刻下恶咒,朱皇帝一怒之下杀了好多人。
这些说法有臆测有八卦成分,明中都工程烂尾的真实原因也只有朱皇帝自己知道。
住在中都遗址跟前的人就有自称皇城根的,还有一家饭店干脆拿它起了名字。
凤阳人说,朱元璋的明中都给儿子朱棣的北京皇城打了个底,而且规模更大些。
看看想想,也有道理。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