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淮北职教院谢军老师刻的这张剪纸,把老曹的几大特征全给囊括了。他是个能撑住好衣服的人,最盛气凌人的白色西装,或是巨商、文化大腕穿戴的唐装汉服,都得随他的气场、气派服帖。老曹的毛胡脸也很有特点,人家是靠一把胡子壮大声势,他的胡子却含着柔情的脉脉水性。
最难得谢老师抓住了这个男人内里深处的东西:忧郁,敏感,情绪如岩浆。
这些诗人特质绝非装逼能装出来的。
古今都有天生的命定的要成为诗人的一类,比如李白,比如柳永。李白心比天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实你不是蓬蒿人,也非念念不忘的庙堂中人。什么杨贵妃把墨、高力士脱靴,到头来还就得像柳永所认命的那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然,李白是高歌高亢。
李白、柳永都能随手涂抹即为诗,也能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了诗。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呕心沥血那种,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一类并不相关。我丝毫没有贬低杜甫、贾岛的意思,只是表明他们是刻苦磨练出来的伟大诗人,不像李白、柳永,他俩更具天然性。
老曹写诗,就有那么一点天然性。敏感,忧郁,苦痛在内心翻滚。唯有诗是个出口,因为可以尽情,可自我疗愈。
2 两年前,老曹计划出本诗集,嘱我写序。我真有些犯难。马尔码字,很像不着天不着地的江湖郎中,号号脉摆个样子尚可,真要出药方写评论,未免心怯。可老曹这个人心思细腻敏感,他要张嘴了你不写,他会往别的地方多想。最后硬着头皮拿出篇题为《读出来的诗人》的文字。
老实说,文章我并不满意。光看题目就有褒贬不明的含混,啥叫“读出来的诗人”?看着角度新,总感觉有些不对劲。累了几天的东西也不讨喜,老曹看后脸色灰不拉唧的,半天未吭声。
我后来发现题目、立意都有问题,很粗暴地抹杀了老曹写诗的天然性。
3 当初我断他为“读出来的诗人”,也是有出处的。
因共同的朗诵爱好而聚在一起的人,被称之为“诵友”。马尔缘相熟曹伟,而与众多诵友结识。“诵”这个字的义项比较多,像“怨谤”、“诗”、“叙述”等一些意思,如今用得稀而基本闲置了;而使用最频繁的,则为感情饱满的抑扬顿挫的读,通称“朗诵”。
老曹的诗最初是一帮诵友抬举出来的,他们觉得曹老师的诗歌有佳酿的口感,劲道而热情。老曹刚写个十首八首的,偶尔露露脸,动静尚不大;到百首的规模,听着好听,看着动心,有人就开始追。曹诗一读就上瘾,字句流畅而铿锵,情感火燎燎的发烫,嘴里一出声就想要迸发。诵者与听者瞬间会被感染。
数百诗作,数百座小火山。
2020年4月5日,由淮北相之韵艺术朗诵团策划举办的“淮北,生日快乐——曹伟诗歌作品线上朗诵会”算是个标志,20多篇由诵友精选的曹诗,摆成了一桌大席。它意味着诵友对曹伟诗人的身份已经充分肯定,对其作品也已高度认同。
这一场线上的朗诵会就像是曹诗巡展、巡演。
有大气磅礴的昂首阔步,深情款款的如泣如诉,亦有悲欢离合的缠绵心思。
六十年前
有一群人
从不同的方向汇聚起来
在一个甲子光阴荏苒的奔跑中
沉淀着一代又一代南腔北调的号子声
这一群人
用一双双勤劳的手
在皖北大地上
雕刻出一个全新的淮北新城
——《淮北,生日快乐》节选
正在小城古镇临涣拍戏的电影导演潘富荣听了曹伟的几首诗,很认真地劝他说:老曹你真不如专去写诗,做朗诵艺术家浪费了才华。
潘导并非看轻了朗诵艺术的分量,而是觉得朗诵和创作上的左右逢源,终究会影响曹诗的大器大成。可老潘有所知有所不知,朗诵是曹诗的水源,离了它,老曹写诗就是缘木求鱼。
老曹的诗不是文字组合,而是声韵的搭配,是诗也是歌。
4 老曹的诗有三大特点,非常醒目。
其一是情怀深。他要动笔时一定是内心暗潮涌动,人在非常动情的状态。文字都是从心底流淌出的声响,读着自然走心。他是不来情绪不提笔。看他写诗的来由、契机,激情比灵感更显明。
有一次我们一帮文友跑东篱山庄在一起喝酒,喝着喝着却发现老曹不见了。他可不是逃酒的人。他竟跑到书院的黑地里,拿着手机写出了《淮北平原,静等东篱花开》。那些句子今日读来,依旧充满深情:
我把今年的桃花藏在有些破碎的心情里,像一串为破碎的山庄遗迹而凋零的眼泪,它悲情的撒落一地。
我深深浅浅的叹口气,让桃花来得稍晚一些吧,请静静的收拾心情,静静的等待东篱花开。
在常人看来,老曹的句子都有加重的铺展,用语上下了狠劲,是不是稍显夸张或矫情。你要熟悉老曹这个人就知那是他的本真,没放任何添加剂。他有多次写着哭、哭着写的经历。贾岛的“一吟双泪流”,就像是千年前专写给他的句子。
他写中国、写故乡、写梦中的女子,那一句句、一首首无不感人肺腑。
你听
四弦一声如裂帛
八音齐鸣共和声
听古色古香古韵的青铜编钟
闻竹林七贤广陵散琴瑟争鸣
我们从元曲的韵律仄韵中
品味质朴爽朗自然生活的情致
我们从秦腔的粗犷豪放中
感受到了曲尽其妙的痛快淋漓
我们从生末净旦丑演绎中
体会到这古国文化璀璨的精髓
我们从温婉的黄梅腔调中
感悟到了情深意重的天上人间
——《聆听中国》节选
曹诗的第二个显明特征,也是受诵友高抬的原因之一,就是特别适合朗读。
他是靠朗诵为生的人,其诗性也在诵读中一朝一夕、一春又一春滋养起来。朗诵不仅是他的本业、本钱,也是他灵魂、情感寄居的草庐。
读老曹的诗上口很舒服,里面自带节奏,句子在声音里打开自然而舒展,朗读语言的特性也比较明确。他写诗,每一句都是由心入口,要能先读出声来,再落笔下去。
老曹出诗集多是诵友的怂恿、催促,要是能捧本《曹伟诗选》朗读,感觉就和老曹声息相通心贴心了。
这便是我当初称他为“读出来的诗人”的主要意思。
老曹做诗的第三个特点更突兀,首首个性鲜明,爱憎分明。
人如其诗,诗如其人。臭味相投的朋友放个屁,他都觉得是香飘万里;话不投机、情感屏蔽者,任你是天王老子,在他那里也是狗屁不如。他的诗常常就显得情绪激烈,有时也有撕裂的悲切。
读曹诗入门易,拿任一首皆能琅琅上口;而要登堂入室却是很难。诵友们也困惑,老曹的诗觉着好读,却总是难以触碰到位那些个兴奋点。
你得与之气韵搭火,语义默契,性情靠拢。
我在思念中寻找你的故事
天冷了
藏好你的长发
那个曾经熟悉的味道
待到春天季节一起扑面而来的气息
我倾情地告诉你
我酸痛的泪水里全是想你的妩媚
——《端一杯青梅的乡愁凝望远方》节选
诗里的老曹,就像一个没有谈够恋爱的少年。这种朗诵的感觉位置,真是不容易找到。有一段时间,他老是发一个长发白衣女子的背影,向前奔跑而绝不回头。我读出的却是离开故乡三十年的被遗弃感。
读懂远去的背影的那一瞬间,深刻的悲哀和无奈,痛彻吾心。
于是我一路走得晕晕乎乎
我的人生既不得意也欢不到哪去
惟见长江天际流
心戚戚徒伤悲空荡荡
饮下五花肉配送的苦酒
这个季节有点冷
——《我干嘛要回到唐朝去》节选
老曹心里藏着掖着的那些东西,有失爱的呼唤,那个点碰着了就是一片血淋淋。他自己都得佯装诙谐,假装满不在乎来遮盖。
5 每看老曹读自己诗的样子我就有触动,他让我想起中世纪欧洲大陆旷野里的“行吟诗人”。一帮能创作与吟唱的天才,出身华贵的、贫贱的都有。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到处行走的阅历,他们写下许多新奇而动人的诗歌。
行吟诗人常会被邀请到贵族的城堡里,贵妇人、小姐和武士,各人按着自己的身份依次围坐着,屏气凝神地听诗人弹唱。
唱罢,诗人收拾起自己的乐器,在晚风斜日中步履踉跄地继续远行。
在我眼里,曹伟就是那个在晚风斜日中,步履踉跄地寻找灵魂皈依地的行吟诗人。他会永不停歇地写诗读诗,那就是他的宿命。
痛楚中能抓住的唯一救命绳索。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