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人物志》耿汉东卷|听耿老师聊古琴

文摘   2024-12-16 05:37   安徽  

古睢书院里的“子张讲堂”,由淮师大副校长余敏辉教授提议设立;省书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陈辉书写的匾额端庄而醒目,悬挂在入门庭院的正上方。

讲堂一直虚位以待。它不同于公益讲座或读书会,要有学者、学问的质色。我曾有个开讲仪式的预想,请小城大学者丁怀轸或余敏辉教授来做学术主持,邀颛华等颛孙子张的后裔做学术嘉宾,概要介绍颛孙子张事迹及思想主张,他在小城的活动轨迹,当下坐落于杜集的子张墓的保护情况。

开篇便彰显,古睢讲堂以儒学为底色。


“子张讲堂”是一个容器,你叫它平台也可以。延聘市内外著名学者、艺术家、文学家做学术主持或讲堂嘉宾,创立一个高度,形成自己的品牌影响力,确立书院品质的核心元素。它同时也是知识有价的运营模式开端,扫码缴费进讲堂。书院有服务,好茶加简餐,可与学者堂下交流。

书院真正的出路是官方支持与民间供奉,你除了有配置优秀文化资源的能力,也要面向社会显示自己诚心诚意的引流努力。


朋友圈里偶然看到古睢书院子张讲堂的首讲,将由文化学者耿汉东老师开场的信息,演讲的主题是《历史上与淮北有关的十位古琴名人》;书院也准备第一次尝试抖音同步直播。


汉东兄做开场实至名归。他长期从事古诗词创作,兼做小说散文。他的文学评论尤其令人瞩目,单刀直入,直接、坦率而不乏深刻洞见。小说旧作《石板街的女人们》,经一帮爱影视的旗袍会粉丝群演绎成短视频系列,一度由石板街红遍小城。

最钦佩他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这一块,深耕数十年,厘清源流,注重历史掌故、成语典故的发掘与积累,以专著加以归纳总结,几本书道尽小城千年短长。

人亦如其诗文,豪迈而健硕,肝胆相照,黑白分明,一腔柔情似水。


淮北古琴史源远流长。

可它也就像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一样,一层一层地被泥沙覆盖,最终掩埋于地下;运河柳孜古桥遗址及古船的偶然发现与发掘,一下子惊到世人。

淮北古琴历史文化讲座,对汉东兄来说,无异于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他引经据典,条分缕析,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历史上和淮北有关的十大琴家:帝相、许由、共姬傅母、百里奚妻、伯牙、桓潭、嵇康、戴逵、戴颙与桓伊。

他对每一位琴家与淮北的历史关联,各自的古琴轶事做了详尽的解读。


淮北的琴家,除了传说中的伯牙,我对桓谭、嵇康、戴逵、桓伊略有所知,其他的便是头回听说了。他讲两个多小时,我就坐在下面一动不动地听他讲俩小时。


他主张历史上有九大古琴名曲,与淮北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帝相之《源水歌》,许由之《箕山操》,共姬傅母之《伯姬引》,百里奚妻《五羊皮歌》,伯牙之《高山流水》,嵇康之《广陵散》、《嵇氏四弄》,戴颙之《清旷》,桓伊之《梅花三弄》。


本土地域文化研究,会在蜘丝马迹中寻觅出坚实的本地在场的关联性,热爱这块土地的情感取向十分显明。汉东兄认为淮北出过七把著名古琴,根据他对有关史料的查阅,它们分别是帝相之条谷琴,华元之绕梁琴,伯牙之焦尾琴,戴逵的黑鹄琴,戴勃的应谷琴,戴颙的跃鲂琴,以及由戴颙亲手所斫的“鸧鹒”琴。

在小心求证的相关专家看来,这种提法无疑存“三国演义”笔法,异议定是难免的。但地域文化自有其形成与传播方式,我反倒感觉汉东兄对淮北琴家、琴曲、琴具的发掘与标榜意义非同一般,既推动了“古琴之乡”的历史支撑性研究,更具体到琴家、琴曲、琴具的探微。耿老师的这个讲稿,若能在“中国(淮北)嵇康古琴文化艺术节”上开个场,效果等同酒桌上炸个大雷子。他讲座的一些内容确乎楚楚动人。比如蔡邕的焦尾琴如何通过一桩婚事而流入淮北;共姬傅母的《伯姬引》,讲了一位王太后在淮北被谋杀的悲剧,此前,人们多认为是愚昧谨守礼仪规矩而害死了她。


听汉东兄的讲课非常有意思。有讲稿他绝不看一眼,两个多小时下来滔滔不绝,准确的历史年代他能张嘴就来。讲堂上不讲淮普,一口地道的淮北话,夹杂着俚语俗话,中间不自觉地还会冒出一句口头语,嵌在在最恰当的地方活色生香。他的声音高高低低起伏不平,高音处雷霆万钧,一声重锤砸过来,不由得你不注意听。

我听过汉东在梧北小学的课堂给娃们讲出自淮北的成语,给旗袍会的女子讲读书的乐趣。好像跟书院的氛围有关,这一次他最像私塾里的先生,内容滚瓜烂熟,言之滔滔不绝。


作者相关文章

《相山人物志》耿汉东卷|开敲第一声锣,他就问大家happy否

《相山人物志》耿汉东卷|我眼里的老耿

《相山人物志》耿汉东卷|开会是件非常有学问的事情


关注马尔的视觉

马尔的视觉
马尔的视觉,一个普通人的游历、在场见闻与非虚构类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