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原野

文摘   2025-01-11 05:11   安徽  
李原野的个人标识与名气都在书法上,他是小城有成就、有影响的书家。九十年代初便与仙去的张仕冈先生同一批加入了中书协,彼时小城的中书协会员也仅有丁梦周老先生、纵横老师、闵祥德、徐立等几人。
去写李原野,切一个“作家”角度,就显得有些无厘头。

那天我俩都被老梁拉到老魏店里,原野将他2024年11月刚出的书签名送我时,我以为会是书法作品集。

一见书名的附注“散文 书法 绘画”,将散文列为第一,稍有些诧异。

翻开细看,内容排列也是散文分量最重,书法与绘画倒像是文字中的插图。

小城的书画家,爱在文字上戳两笔的有几个,但如此郑重其事,书写出个人气象的凤毛麟角。


我熟悉的书家李原野的另一面,“作家李原野”笑着向我走来。

读原野的文字,他的语言清爽而淡雅。
原野一身皖北汉子的慷慨状貌,笑起来面部有肌肉感,言谈举止有力道;而他的文字着笔轻触,慢慢展开。即便是论述、论辩的东西,也不会调门突然转高。


在老魏的“川泸酒业”小聚,李原野与一览众山初识。众山兄弟见到原野十分欣喜,说我是原野老师的粉丝,家里还有你一幅字呢。
众山的文字机智、老辣,见人说话却有几分拘泥。初识人如此聊法,大致都在往死胡同里去。
为解救俩人微妙的尴尬,我便将二人扯在一起合影、加微信。

原野兄常说喜欢马尔的文章、文字,理由很简单:自由。我知他不是客套人,说出来的便不是客套话。一览众山的文字估计原野没读过,我便给他推介众山兄弟的文字、诗词与文评。
以他去年的一首《腊八日记》为例。“有 感 才 初 二  ,诗 成 已 腊 八  。火 里 悲 无 栗  ,粥 中 喜 有 虾  。览 古 迷 心 径   ,推 窗 赏 雪 花  。记 忆 常 淆 乱  ,穿 着 总 混 搭  。忽 然 生 疑 窦   ,抛 书 向 水 涯  !”
原野一听日记也能拿诗词记,顿时来了兴趣。俩人驰骋古今中外文坛,聊得热火朝天。

与原野多次见面,彼此匆匆,未尝深聊过;和众山兄弟也是,此次方是第二回面对面,多以文字唱和交往。
众山老父亲是三八式老干部,他又是家中众姐姐下面的男娃老幺,加之受古代典籍与文人熏染,沾惹了一身臭脾性。他思想的独立性是显明的,不会去讨好谁或迎合什么。他称自己驴拉磨,拉了三十七圈,平淡无奇。现在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与马尔的文字唱和,也叫他说成我评您,只是为防老年痴呆。您每天一文,我每天一评,证明我还能思考。当然,一方面为您助阵,同时也是和您的读者交流,证明我还能思考
再见众山,已知他是个极单纯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人生格律里。这种人有一个品质是这世界越发稀罕的珍品:赤诚。

相对原野的散文,我更熟悉他的书法。他是个意兴人,却知笔意里收敛的重要,内里修炼出一种儒雅般的放达。


而要理解其人,看作家李原野的散文,由此而入,渐渐能更深地触及其思想与性情。

我很赞同他的书法想法。
中国绘画与书法之所以能够同古诗词一起,成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就在于它们创设出了只属于东方的审美灵魂,包括其样式、趣味,无可替代。
可它的窠臼恰恰也在此处。传承往往成了粘贴与复制,所谓“创新”的面目往往显得含糊不清。如何找到书法语言的裂口,在与时代的交融中,以一种不确定的姿态来穿梭或行走,李原野的书写在寻求着当代性。

传统书画家注重以古典诗词来滋养自己的笔墨与趣味,而李原野则选择了以散文的方式去走这条路。
方式的不同,着力点与视野也有不同。原野的触点或许更亲近当下。

书中收录了他酒后的随意书写,墨意、墨象充满了不确定的诡异;或许这也是他对“自由行走”一番独到的阐释。

若说我对作家李原野的散文还有何期待的话,就是希望他能把书法的心意与气象,潜移默化到文字里来。
他的散文有墨味、墨趣,稍欠点野性。

由油画转国画,或由国画转书法、书法转国画很常见;李原野由油画跳到书法里来,就具有某种魔法色彩。他的《抗战老人系列》的这一幅,很有视觉冲击力,共情的钩子很锋利。

美术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十七岁时的李原野学西画,考美术学校受挫,心高气傲的他辍学就业。美术从人生境遇角度帮了他,从普通工人到被抽进工会搞宣传,由矿上而铁运处。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书法亮相单位橱窗赢得了赞誉,从此又开启书法人生。我仍然能从他的水粉肖像作品里,看到当年那个少年的倔劲与力量质感。

作家李原野是幸运的,他有美术的体验铺底文字。
自由其实也是一种丰富,他已经找到了书法语言、绘画语言、文字书面语的裂口,在享受着自由变更与穿梭的无穷乐趣。

作者相关文章

作者姚中华

画家鲁刚:风情意自足 横斜不可加


关注马尔的视觉

马尔的视觉
马尔的视觉,一个普通人的游历、在场见闻与非虚构类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