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的大明皇陵竟如此壮观:琉璃瓦大殿般的入口前有个小广场;入门后便能看见那一条望不到尽头的神道,中间有金水河、雕栏汉白玉桥;位于皇陵神道南端西侧的皇陵碑,建了仿古楼阁来保护;三十二对皇陵石像生列于皇陵砖城北门内神道两侧。
导游说,这算啥,朱元璋时代占地2万余亩呢,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群等。言下之意今日的概貌,远不及当初。
我原是来看历史遗迹的。啥叫历史遗迹呢?它保存了岁月的磨砺与摧残,我们和它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距离感十分明确。先是修复得宏大壮观的中都城墙让我看傻了眼,再到大明皇陵来一见这阵势,你会有不知所云的荒诞感。
明皇陵初建于朱元璋受封吴王,他命汪文等修缮父母陵寝。在明皇陵的营建过程中,朱元璋先后三次前往谒陵,并一再命太子及诸王前往凤阳祀陵。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罢建中都,他又命用中都余材,再次扩建父母之陵。
明皇陵与后来的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规制,"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
该说“但是”了,即便以当初的规制样子来看,明皇陵今日之状貌也有些夸张。比如,早前的皇陵神道总长257米,以我目测,现今要放大数倍。
道路旁有一组老照片,以“大明皇陵记忆”展开了沉沦于历史尘埃之中的明皇陵真实的样子。从一百多年前清末,到民国、解放初,一直到八十年代。
明末以来,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后仅存陵丘及石刻群。其间毁坏最为严重的有几次。明崇祯八年正月,张献忠起义军攻占凤阳,火烧皇陵,享殿等建筑为之涂炭。清朝初期,对于前朝充满敌意的满清官员又许老百姓肆意拆除其他房舍。至乾隆时,皇陵建筑尽毁,惟二碑及石人、石马仅存。此后无字碑不知何时倾倒,断成四截。砖石构件,陆续为定居附近的群众移作他用。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芜不堪。整个陵垣内遗址,为建国前后进入的农民和皇陵农场辟作耕地,部分石像生"文化大革命"中再一次惨遭破坏。
对于历史文物加以保护,甚至适当的修缮都是可以理解的,因其痕迹存留了历史记忆,它是中华文明史重要见证。可要努力恢复,或者以气派、宏大的场景叙事来维系历史知名度,求得更多的所谓文旅效果,则是值得商榷的。
中国的皇权时代拖着浓重的历史阴影,它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戕害远比我们想象的那般深刻,你得搞清楚我们在自豪什么。
凡事若放低看,从小处着眼,或许比恢弘的一面更加贴近人性。
明皇陵的底色是一个悲惨故事。
1343年,濠州(今凤阳)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他和二哥。家里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是一个刘姓的邻居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埋葬后,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称王后修陵,称帝后扩建,他的后代也不断追加,有明一代皇陵始终保持着宏大的规模。《大明会典·仁祖陵》条规定,凡官员以公事经过者都要谒陵。
朱氏皇权没落了,明皇陵在岁月的磨蚀中刻下沧桑,这是它的应有之意。我们如今让它重现辉煌一面,是不是也有招魂之嫌呢?即便以文旅为旗号,抹掉皱纹重又拉皮,我们在赞美欣赏什么?
明皇陵确实留下了一些可看的东西。比如32对皇陵石像生,自北向南顺序为麒麟二对,石狮八对,华表二对,石马及牵马者六对,石虎四对,石羊四对,文臣、武将、内侍各二对。皇陵石像生在造型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石雕工艺,有些夸张与适度变形求得表现效果的手法,仍在现代艺术中运用。
石像生均系整块石料琢成,质地坚硬,呈黑色,有红筋。历经六百余年,至今石人衣着、扣带、石兽毛发等纤细部分,仍如新刻,极为清晰。
雕像造型逼真,刻工精细。
另一个可看的是皇陵碑。它位于皇陵神道南端西侧,洪武十一年七月建。
该碑由碑首、云盘、碑身、驼峰和鳌坐五部分组成,通高近七米。历经数百年,仍屹立于原处,完好无损。
朱元璋这个人有意思,他和刘邦一样草莽出身,对文绉绉的东西一向厌恶。他嫌原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乃亲撰碑文,重立新碑。
皇陵碑全文1105字,追述了他的卑微身世、僧侣生活、戎马生涯以及开创大明江山的全过程。为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朱皇帝秉笔直书,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旧习。其中“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属罹殃,皇孝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史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的埋葬记录,尤为痛切;而“予乃张皇六师,飞旗角亢。勇者效力,智者赞襄。亲征刑、楚,将平湖、湘。三苗尽服,广海入疆。命大将军东平乎吴越,齐鲁耀乎旌幢。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险河湟。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星芒。已而长驱乎井陉,河山之内外,民庶咸仰。关中既定,市巷笙簧。元菟、乐浪以归版籍,南藩十有三国而来王”的概述,又是何等的壮怀激烈。
明皇陵实则记录了朱元璋的原生家庭悲剧。父母无力养育儿女,儿女在父母生前也未能尽孝。小和尚朱重八的内心缺憾,都书写在了这里。其它的渲染,都是绕人眼,哄你玩。
凤阳的“皇城根”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