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藏身于深山老林里的寺院,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内心里搅动。它远离尘世,自断尘缘;不惟度人,也为自身修行、领悟。这种寺院的品格大约算内敛型的,没有香火鼎盛的人世喧闹,师父与弟子的修行更像是孤帆远影。
河南桐柏山的水帘寺便居于这样的地理位置,它位于桐柏县城西南六公里外的山涧,得沿弯弯曲曲山路步行好一段才能走到。观其外相却是很有几分气派,并无偏僻的寂寥或破落。据说它与开封相国寺、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并肩,合称为“中原四大名寺”。
孤悬于深山里的寺院能有这等状貌,必得是盛名远扬。
隆冬时节,又是一早,寺院里显冷清。除了僧众,就是我们几个不速之客了。
巧的是赶上了庙里的一个什么日子,要做仪式。几个年轻些的僧人忙着洗水果、备物品。他们边做边说着闲话,中间年轻僧人转过来的那张笑脸显得很清明。
我们饶有兴致地看其准备过程。
水帘寺这几个忙碌的年轻和尚,尤其是那张转过来微笑着的清俊而秀气的面孔,给我印象极为深刻。看着他,不禁生出感慨:如是绽放着生命年华的笑脸,为何就肯如此一生与孤灯、冷香相伴而至枯萎?转而又想,我们这是以世俗的标尺,去衡量他人的世外人生了。子非鱼,安知鱼之苦乐呢。或许在他看来,我们正陷身苦海欲壑里难以自拔呢。
一位戴着眼镜,显得颇有修为的老和尚,衣着与举手投足很有身段,远远走来,我猜想他可能是寺院的最高领导吧。让我们有些吃惊的是,他竟有一个面对我们毫不避讳的掏鼻屎动作,不紧不慢的。
我们有些大跌眼镜。可能是俗人对宗教的苛刻,或是受儒家礼仪的观念熏陶所致,我们以为在这样的地方,将要做仪式的时候,一定会对人有要求,尤其是长者。老僧的此举让我们轻看了他。虔诚这样的品质,背面和正面应该是一样的呀。
这个意思出来之后,我又有一番自省,或许我们的想法也是另一种偏狭。老和尚掏鼻屎又非在大殿仪式上,即便在那样的场合,鼻子痒痒了掏一下又怎么样了呢?手拿某一尺度去评判他人,评判、褒贬其高下,常会陶醉、滥情于道德绑架的情境而不自知。儒家有一要义,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个做人的立足点。实际上,“欲”和“不欲”,都要明确做人的边界感。道德尺度是拿来律“己”的,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强调“宽以待人”,是说你做人不能过界。道德绑架者则是相反,严于律人近乎洁癖,宽以待己毫无底线。以此立足做个喷子,实则无异于耍流氓。
站立庙外的两位中老年人,换上与其他僧众不同样式与颜色的服装,看头型也是剃度过的。后来便见他俩点烛、击磬的,好似有身份的僧。
僧众们的仪式程式很严格,俯身跪拜,吟唱经文,在案前转三圈。那一刻,连我都感觉到了礼仪的端庄。
案上的众佛似乎也带有声息的威严起来。
人家做法事,怕拍照不恭敬。我拿着相机偷扫。闯入镜头的一个中年师父那么一瞥的眼神,显出了他心有旁骛、实无庄重的侧视。我好不容易才控制住自己,不去对他做评判。
僧众的仪式感各自不同,有的灌注了情感,有的只当它是例行公事,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都是可以成立的。
但那个热情、青春的年轻面容,始终让我不能释怀。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