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窟寺

文摘   2024-12-28 05:10   安徽  
狼巷迷谷景区里藏着一座寺庙,就在通往狼巷迷谷的必经之路上。这座寺庙比较引入好奇的一点,它背后有个溶洞,被称为“禅窟”。
寺庙不大,因为居山,须仰视,就有几分气派。

寺院门前有个岩石景观很有特点。上亿年海水浸泡留下的波浪纹,深色的石块叠加出斑驳与沧桑感。爱摄影的老范抓着同行的小何做模特,以山石为背景,一看拍出的片子还真有那么一些意思。
  
禅窟寺它说自己建于汉武帝年间,我怀疑有虚溜成分。汉武帝时期远未到佛教在中国内地广泛传播的时间点,反倒是儒家作为国家文化的一尊一统成型阶段。那个年头的佛教传播度极其有限,西汉立国的主导文化潮流是黄老之学,此地怎会有外来的和尚滞留于此,想要在山里立足。

我们的文化太看重历史年头,岁数越大辈分越长,你就得对它肃然起敬;其实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悠久是两码事情。

禅窟寺确乎有些意思;我猜想它最初一定是因由禅窟洞而形成的。禅窟洞原为一个天然溶洞,因古代禅窟寺里的和尚经常在此坐禅诵经而得名。洞内几近恒温,常年保持在十七度左右。夏季洞内稍潮湿,秋、冬、春三季则比较干爽。和尚在这里,夏凉冬暖的惬意,算是找到了个好去处。
我在石窟里见到了一块平整的打坐石,就想象老师父如一盏灯坐于此的样子。

石壁上也有印证,某个老和尚书写着“代有龙象”那样莫测高深的话。

国内开发溶洞搞旅游有一个通病,一律喜欢打五色彩灯,交杂着色彩。本意想增加神秘、诡异氛围,实际上成了炒个小青菜放一堆大料胡椒葱姜蒜进去,溶洞本身的形态被涂抹成花狗脸。它还会毫无想象力地胡乱给象形石命名,有些名目更是低俗到不堪的地步。

寺庙依窟而立,应该是禅窟寺别异于众多佛家场所的地方。溶洞里的岩壁上有石刻,造型简洁而有趣;可惜叫灯光映照得一团糊涂。

此寺原名桃花寺,后名虎窟寺。以寺院而论,桃花与虎窟虽说对标了环境特征,却犯忌了轻浮,或显凶巴巴的样子。也算是铺垫,期待着会有一位高手来纠偏。据说北宋时期,能写擅书法的苏轼来此游玩,取“参禅旁窟居”之意,挥毫题写了寺名,延用至今。
我对这一类的传言能理解其扯大旗壮声势的初心,却也不肯轻易相信。东坡居士礼佛,来没来过此地不说,他也不是个到哪里都喜欢多嘴多舌,要命名题字的主。

  
苏轼的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晚年学李北海,后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在讲自己的书法创作体会时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下笔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要说特点,苏轼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禅窟寺”三个字,像不像、是不是苏体,我有点云里雾里。无论真伪,“禅窟寺”三个字写得倒是耐看。

记述表明,寺庙毁于抗日战火中,如今的寺院,由凤阳县大银山林场投资复建于1993年。想想也有趣,寺院如今成了投资热门。财神殿,香火钱,甚至头一炷香标价等等,佛家越来越世俗,个别的在市场大潮中如鱼得水。
文化是讲初心的,可文化的初心在物质世界里又是极孱弱的,它不能维系自己的生存,需要供养。供养关系的链接,有许多不得已。如此一来,宗教的大义初心或许很纯粹,一链接出形形色色的供养关系便复杂起来。

我总在想当初第一人来这里,决定在此修行;他决然想不到后来会有财神殿那样的格局。佛家讲救众生苦难,其实每一个修行的人也都在渡自己。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作者相关文章


宝相寺里观宝物


雨寺僧踪


关注马尔的视觉

马尔的视觉
马尔的视觉,一个普通人的游历、在场见闻与非虚构类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