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卖两子,欧莱雅在下一盘什么棋?

文摘   时尚   2024-12-13 12:01   上海  



据外媒消息,近日,欧莱雅欧莱雅集团宣布将旗下的品牌Decléor蒂可丽和Saint-Gervais Mont Blanc勃朗圣泉出售给新成立的法国公司Cospal,具体交易金额未公开。


Cospal由Matthieu Lesieur领导,而Lesieur家族与Decléor品牌有着联系。据报道,Matthieu Lesieur的父亲于1989年收购了该品牌,然后将其出售给了资生堂集团。

面对更具挑战性的美妆市场大环境,欧莱雅也开始通过优化品牌组合,来达成业绩的平衡。


接连出售两个品牌

通过比较能够发现,此次被欧莱雅出售的两个品牌有些共同点:都是欧莱雅后期收购的,靠某一核心理念崛起的欧洲品牌;都曾被给予厚望,但最终都未能在中国市场奏效。

■ 蒂可丽:精油先锋,却被叫停

这个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以“芳疗”概念在美妆领域掀起精油风潮的品牌,曾有着非常傲人的销售战绩:明星产品“Aromessence”系列熏香更是号称平均每30秒就能在全球售出一瓶。

蒂可丽于2000年被资生堂收购,又于2014年被欧莱雅收购,被巨头寄予厚望,希望能就此开辟全球精油护肤市场。


然而在中国市场,蒂可丽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成绩。有业内人士分析,首先,中国消费者对于精油疗愈的概念和使用尚未接受;其次,品牌于2021年进入中国,但彼时中国消费市场以“功效”为主流,时机错位。

上述人士谈到,“其实品牌在欧洲市场表现不错,可以说是消费者首选的精油院线品牌,但后期许多热门产品线被砍掉,似乎也直接影响了品牌粘度。”

去年10月,欧莱雅宣布停止蒂可丽的商业化生产,从那时起,这个护肤品牌就开始面临被出售的结局。

■ 勃朗圣泉:败走中国的“温泉修护品牌”

Saint-Gervais Mont Blanc勃朗圣泉,则是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品牌,以“温泉水修护”概念为核心,灵感诞生于勃朗峰脚下圣热尔韦地区的温泉。

圣热尔韦温泉经历了两大重大发现:一是可用于治愈烧伤,二是1996年被列为九个对皮肤具有积极功效的泉水之一。


1997年,法国现代化实验室Laboratoires Rivadis收购了圣热尔韦温泉,两年后,浴场获得了ISO 9001标准认证。2012年,Rivadis推出了勃朗圣泉系列护肤品。

2016年7月,欧莱雅集团买下了Rivadis旗下圣热尔韦温泉水疗中心和勃朗圣泉产品的商标许可。

对于勃朗圣泉的收购,当时的欧莱雅似乎抱着“四两拨千斤”的心态。作为欧莱雅收购的最小品牌之一,品牌收购前一年的营业额为300万欧元。

但收购之后,欧莱雅力图将其打造为“世界品牌”,时任欧莱雅全球CEO的安巩说:“它的名字非常适合全球发展,勃朗峰就像埃菲尔铁塔一样,为世界所熟知。”


勃朗圣泉于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成为欧莱雅旗下品牌中,除本土市场之外第一个直接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

同时,品牌进入中国之后,展开了一系列非常垂直的营销活动,如在中国建立以烧伤关爱为核心的慈善项目,签约俞灏明为勃朗圣泉中国区品牌代言人、勃朗圣泉烧伤关爱基金慈善大使等。

但不足三年后,品牌于2022年却被传出将于2024年正式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随之而来的就是品牌在国内渠道清仓和社媒内容停更。


当巨头开始提高“换血”速率

“蒂可丽和勃朗圣泉在品牌风格上,都有些与当时所处的部门格格不入。”上述业内人士分析。

“蒂可丽作为更强调情绪疗愈的精油品牌,却被和理肤泉、薇姿、适乐肤、修丽可等一起被划归于更重视讲科研的、相对理性的皮肤科学美容事业部(原来的活性健康化妆品事业部)。在部门蒸蒸日上的业绩衬托下,蒂可丽显得无所事处。”

“而相比较蒂可丽,定位风格更适合放在皮肤科学美容部的勃朗圣泉,却反而在收购后被分到大众化妆品部门。随着皮肤科学矩阵已经发展的相当垂直和完善——适乐夫走大众修护路线,理肤泉定位中端,修丽可聚焦高端,集团的皮肤科学美容的矩阵中,也似乎没有合适的位置给更为小众的勃朗圣泉了。”


受大环境影响,一直逆势强增长的欧莱雅,也在今年不得不面对业绩增长的放缓。今年前三季度,欧莱雅实现销售额324.06亿欧元,同比增长6%;第三季度销售额为102.85亿欧元,同比增长2.8%。

“在中国市场试验后并不凑效的品牌,对于欧莱雅来说,也意味着该品牌的天花板未来会相对较低。在业绩增长放缓时果断抛弃业绩表现不佳的品牌,不失为一种审时度势的市场策略。”上述业内人士分析。

事实上,欧莱雅近来正在加快“换血”的速度。


早些年,欧莱雅很少有出售品牌的消息,除了2017年出售The Body Shop外,最受关注的就是于2023年出售有机美妆品牌Sanaflore。但仅一年之隔,集团又迅速甩手两个品牌。

同时,欧莱雅似乎也在放缓收购品牌的脚步。

“曾经的疯狂期,欧莱雅是可以一年收购4-5家公司的,在2016年到2018年都保持着不错的收购战绩。但从2019年开始,肉眼可见地放缓速度了。”上述业内人士谈到。


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今年,欧莱雅一共收购了8个品牌、2家科技公司。

“欧莱雅还是会积极投资品牌,但‘完全收购’品牌的形式会越来越少。更多是以收购少数股权等方式进行变相投资,背后折射出的趋势是,消费分层加剧下,对于品牌矩阵已经相对成熟的欧莱雅来说,更需要通过显著差异化的品牌来了解与触达自身的盲区。”上述人士分析。


更“垂直”地发展品牌矩阵

不止欧莱雅,事实上,在全资收购品牌以达成“大而全”的品牌矩阵这件事上,美妆巨头们都正在变得保守。

“未来,国际巨头们的新品牌周转率会越来越高,集团给每个新品牌的耐心时间也会越来越短。大集团的重点也会从过去激进的收购策略,转变为更垂直地发展现有品牌。同时以相对小成本投资品牌的方式,补足自身盲区,赋能旗下其他品牌发展。”一位业内人士向BeautyNEXT表示。

曾经的美妆巨头们,面对蒸蒸日上的市场、尚未成熟的消费者,主要的思路是通过收购更多更有潜力的品牌,来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达到渠道的强势占领和对消费者教育话语权的绝对把控。


但当美妆进入存量时代,市场不断细分、变化,如军舰般巨大的美妆巨头们,显然很难再保持“灵敏”地去抢夺更大规模的市场份额。

接下来,巨头们需要学会的是向内部要效益,不再只是追求营收规模,更强调对利润的把控。”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一位美妆行业营销人士也向BeautyNEXT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现在以欧莱雅为代表的美妆集团,更加强调自身品牌矩阵的“内部逻辑”

“以前一个品牌可以以一顶百,旗下不同品牌大家各打各的,也能制霸不同市场。现在,我得用两三个品牌形成一个矩阵,才能赢得现在稀缺的市场份额和注意力。”

近些年,精简架构、降本增效,集中精力、资源挖掘和塑造现有品牌的价值,是不少美妆集团改革的主旋律。

2021年,资生堂就率先开始了“瘦身”,出售了旗下数十个品牌。今年开始,4月,欧舒丹集团出售护肤品牌Grown Alchemist;5月,宝洁宣布正式将沙宣VS Sassoon品牌及大中华区相关头发护理业务出售给汉高集团。


6月,联合利华出售包括Q-tips®、Caress、Ponds旁氏和St. Ives(仅限北美和欧洲)、Impulse、Noxzema、Monsavon、Timotei等20+品牌;资生堂出售旗下包括AQUAIR、KUYURA、SUPER MILD、SENKA、fino、TSUBAKI、UNO、MA CHERIE等十大个护品牌。

“联合利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端美妆业务和多芬、力士、凡士林等30个强势品牌上。”联合利华新帅司马翰在2023年上任后曾表示。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被大集团“抛弃”并不能代表这些品牌已完全没有市场价值。这次接手两个品牌的Matthieu Lesieur就谈到:“蒂可丽需要从头开始重塑。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产品系列,告诉市场品牌已经回归,并重组其分销渠道。”







BeautyNEXT美觉
更具商业视角的美妆时尚财经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