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不是偶像

文摘   2024-11-12 04:50   福建  


认识佛法的启蒙之音

《在岸边》由济群法师的随笔集收录而成,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分享自己的修行感悟。


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修行无处不在,就从当下出发。



佛像不是偶像


阅读原文





佛像,即佛陀造像,为住持三宝之一,象征佛宝。关于佛像起源,据《增一阿含经》记载:释尊在世时,曾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未还,信徒优填王与波斯匿王思佛心切,各以牛头栴檀与紫磨金塑佛形象供奉,见之如对佛前。 

佛陀入灭后,佛像更成为神圣象征,为信徒瞻仰、礼拜、供养。佛教造像之首要目的,在于“令十方瞻仰慈容者,皆大欢喜,信受皈依,广种善根,潜消恶念”。这种寓教于形的亲切方式,使佛教得以从精神圣殿走向社会,向民众传达慈悲喜舍的内涵,示现彼岸净土的境界。在所有的佛教寺院中,无论是南传、汉传还是藏传,无不供奉着相好庄严的佛菩萨造像。虽然造型各异,体量有别,既有高哉伟哉的巨型塑像,也有不及盈寸的精雕细刻,但都体现了信徒心目中佛菩萨的慈悲形象。 

那么,佛像是否等同于佛陀真身呢?关于这个问题,禅宗“丹霞烧佛”的公案能给我们以启发。丹霞禅师为唐代人,曾至洛东慧林寺挂单,因天寒而烧殿中木佛取暖。住持见之怒曰:因何烧佛?师云:烧取舍利。住持诧异:木佛何来舍利?师对曰:既无舍利,再取两尊烧之。住持闻言有省。 禅师所行,是为破除世人执相之弊,即仅执土木造像为佛,却不见自性真佛。当然,对于禅宗祖师为教化愚蒙而采用的特殊方式,我们切不可轻易仿效。

佛像虽非佛陀真身,但恭敬佛像是极为殊胜的修行方式,可强化学人对三宝的皈依之心,为增上修行重要助缘。若能将佛像视为佛陀真身而虔诚顶礼,油然而生神圣感和恭敬心,内心当下就能得到净化。反之,仅仅将其视为艺术品,那么,除欣赏或予人美感外,不会对心行产生任何震慑作用。面对佛像时,一样会妄想纷飞,一样会烦恼重重。因而某些人以为,对佛像的神圣化,乃信徒迷信所至,甚而斥之为“偶像崇拜”。殊不知,这是佛弟子见贤思齐、净化内心、开启觉性的修行方式,意义深远。故普贤十大愿王中,即以“礼敬诸佛”为首,由礼敬而令心渐渐与之相应。 

还应注意的是,在修行过程中不能停留于对佛像的执著。如是,我们将被外相所缚。从恭敬佛像到超越对相的执著,代表着修行的不同层面,应次第而修,不可偏废。

本节金句


佛像虽非佛陀真身,但恭敬佛像是极为殊胜的修行方式,可强化学人对三宝的皈依之心,为增上修行重要助缘。



读后感想



佛像在人间的存在,宽慰了多少人的心?

一直记得曾经那奇妙的一刻。

那天中午1点多,念佛一小时后,我来到百米开外的大殿礼佛。一经站立在大殿里,仰望佛像,顿觉那双眸中有满满的慈悲,如清泉般涌入我的心田。殿外是热焰炙烤的大地。不远处,那位往生者正处于生命攸关之时。而我,站在佛像前,内心一片温润与清凉。

学佛前,我对拜佛充满了误解,只是把它与迷信划等号。十几岁时,看到母亲在佛龛前的举止时我的所想、所为,如今想起来,每每令我羞愧不已。我只是看到了母亲礼佛,母亲礼佛时的用心我是看不到的,我却轻易地付诸嗤笑,岂非轻狂之举?

刚学佛时,我对烧香拜佛的人也仍有偏见,总觉得他们除了去求保佑,其他能懂啥。

学佛久了,才渐渐明白了、看清了,我的这些想法都是偏见,源于我慢,而拜佛恰恰可以对治它。

现在我也日日礼佛。

当我仰望佛像,佛陀已然就在眼前;当我双手合十,佛陀已在心间;当我俯身拜下、起身问讯,心里生起恭敬时,放下的是我慢,是自以为是。

当然,拜佛不只是为了礼佛,也不是把佛像当成偶像去膜拜,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我礼佛的发心何在?我来礼敬供养佛菩萨,是为了什么?

礼佛当然可以坚定对佛陀的恭敬与信心,但,更是为了向佛陀学习,净化内心,放下我执,寻求生命的真相,逐渐在心行上向佛菩萨靠拢,最终成为拥有佛菩萨品质的人。

这个结果,才是最奇妙的。

而且,总有一天,我们都能达成。

这应该是佛像存在于人间的最高价值。


 音频 :蕾君

 感想 :悟弘

 责编 :善芥

一念慢生活
身在红尘间,心得半日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