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岸边》由济群法师的随笔集收录而成,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分享自己的修行感悟。
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修行无处不在,就从当下出发。
艺术的题材与养料
阅读原文
佛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佛教的传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极大促进了中国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的发展。
其中,尤以雕塑领域更为突出。存世的作品中,佛教造像不仅数量众多,更有着令世人瞩目的艺术价值。如果没有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众多石窟中数以千万计的佛教造像,没有巍峨梵宇中的诸佛菩萨,雕塑艺术宝库将减少一半以上的珍藏,中国雕塑史也决不会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么丰厚、那么有分量。
在存世的古建筑中,也有相当部分是寺庙建筑。如现存最早的两座唐代古建,均为佛寺殿堂,即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至于古塔,基本都是佛教建筑。尤其是那些经典之作,如嵩山嵩岳寺塔、山西应县木塔、大理崇圣寺三塔、苏州云岩寺塔等等,虽然风格造型各异,但都是清一色的佛塔。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既因自然景观而名,亦因人文景观而胜,而佛教名胜正是人文景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的绘画、书法作品,同样离不开佛教题材。山水画中,有古寺梵刹、阿兰若处;人物画中,则有诸佛菩萨、金刚罗汉、高僧大德。而各个朝代抄写的经书,则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古代书法作品。其中,书法大家的抄经名作便不胜枚举,如王羲之书《遗教经》、张旭书 《心经》、柳公权书《金刚经》、苏轼书《圆觉经》、赵孟頫书《妙法莲华经》、林则徐书《阿弥陀经》、欧阳渐书《心经》、弘一大师书《华严经》 等等。此外,敦煌还保存有大量唐人写经,既是珍贵的佛教典籍,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宝库。
在这些作品中,不仅直接以佛教相关题材乃至佛教经文为创作内容,更蕴涵着佛法的境界和精神。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西方绘画重视写实,而国画重视写意,逸笔草草,直抒胸臆。“意”就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作品的品位有多高,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化和宗教素养,作品如何能有空灵深邃的境界呢?正所谓“功夫在画外”。
相应的,如果我们不具备佛学修养,也很难追随创作者的创作心路,进入那种意境之中。现代人的心如此浮躁,若不了解作品之后的背景,如何穿越千百年的时空,领略那番禅意,体会那份超然呢?
本节金句
作品的品位有多高,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化和宗教素养,作品如何能有空灵深邃的境界呢?正所谓“功夫在画外”。
什么是艺术?我的理解它就是个熟能生巧的技术活。实则不然,所谓“功夫在画外”,体现的是创作者的全方位素养,一件只有技术的艺术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能打动人的艺术品必定是创作者思想境界的展现。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却能对中国雕塑、建筑、绘画艺术产生如此深厚的影响,除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佛教的博大精深,极具兼容性。
记得去敦煌旅游时,看到那里的壁画和雕塑,历经千年,依然色彩斑斓、惟妙惟肖,如果创作者没有相当的文化和宗教素养,又怎么能在那么艰苦的年代,创作出这样令人瞩目的艺术品呢?而我却将艺术仅作技术活来理解,实在是太狭隘了。那些创作不仅成为中华艺术的瑰宝,也让佛法在中国得以持续传承,让今天的人们在旅游、在欣赏这些艺术品的同时也在接受佛法的滋养。今天的我有缘听闻佛法,未尝不是一次又一次在这些佛教名胜的观光中种下了种子。
创作者受佛法的影响,创作出这样精彩的作品,不禁令我想到,导师精心打造的泰宁甘露别院。每次身处其中都有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让我感到寂静、祥和与喜悦,就连信号塔都能被打造成普贤行愿塔,别院的建筑、园林、雕塑所展现的艺术之美,均是导师悲心愿力的外现。
导师说,生命是经过设计的艺术品。之前我的生命是稀里糊涂,被社会潮流裹挟着走到今天,充满了迷惑与烦恼。就拿喝茶来说,过去喝的是茶的好坏,充满二元对立。禅茶,通过布置茶席、一招一式的规范,让我在泡茶、喝茶中摒除二元对立,使心更容易安静下来。从开始的紧张、颤抖不已、把茶席搞得湿乎乎,到专注地泡好一杯茶,手基本不抖了,滴水不漏,茶席也干净了。通过佛法设计的生命,我懂得了检讨自身不足,随喜他人功德,曾经的言辞犀利转变为了爱语与倾听,化解了人际交往中的诸多矛盾。也知道了用缘起的眼光看世界,接纳了许多曾经不能接纳的人事物。虽然我这件“艺术品”现在还不那么完美,相信在佛法的薰习下会越来越有内涵。
音频 :蕾君
感想 :道花
责编 :善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