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像的变迁

文摘   2024-11-26 04:50   福建  


认识佛法的启蒙之音

《在岸边》由济群法师的随笔集收录而成,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分享自己的修行感悟。


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修行无处不在,就从当下出发。



罗汉像的变迁


阅读原文




罗汉像,与佛、菩萨像同为佛教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汉亦称阿罗汉,是声闻乘行者所证之最高果位,含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即杀尽烦恼之贼;无生为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则是应受一切天人之供养。在佛教经典中,记载了很多大阿罗汉的事迹,如佛陀十大弟子等,皆为释迦佛在世时的常随众。而佛灭度之后,也正是由五百大阿罗汉相聚一处,才将佛陀四十五年演说之甚深法义结集为三藏经典。 

从存世作品来看,将罗汉绘刻成像,始于唐而兴于宋。初时多为十六罗汉及十八罗汉,北宋以降,寺院方有罗汉堂之设。关于五百罗汉的来历,佛典中有多处记载,如《法华经》《舍利弗问经》《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 经》《贤愚经》《十诵律》等等。民间亦多有五百罗汉应真之传说,至今,仍有许多罗汉化现之地作为圣迹供人瞻仰。凡此种种,使罗汉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 

罗汉是无学位的圣僧。与佛菩萨像不同的是,罗汉均现出家相,尚未具备佛陀所圆满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没有菩萨千手千眼的种种变化,但罗汉像并不因此显得单调。事实上,在佛教造像中,造型和风格变化最丰富的,应该算是罗汉像了。究其原因,大约是佛菩萨造像须以经典为依据,比例尺度皆有定式,没有太多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对于罗汉的塑造, 正可展现创作者的不同风格,以及他们对佛法修行的认识和理解。 

唐代贯休的罗汉像,便以迥异流俗的奇异造型独步于画坛。据文献记载, 其罗汉造型得自梦中:“应梦罗汉院者,唐末寺僧清澜,与婺州僧贯休游,休为画十六梵僧象,相传国朝尝取入禁中,后感梦,歙僧十五六辈求还,遂复以赐。”梦中所感的独特背景,使贯休的作品更显得神乎其技,并为历代所尊荣。其后,不少罗汉形象中皆可见这种“胡貌梵相”的贯休式风格。

除此而外,更多的罗汉形象还是来自人间,因为创作毕竟要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这也正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生动写照。 

所以,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罗汉像也逐渐从初时隆鼻深目的西域僧而变得本土化。明清之后,不仅穿起了汉式的僧装,相貌亦反映了国人的审美取向,随缘自在、游戏神通。西园寺的罗汉造像,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具体地说,还充分体现了江南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江南一带,至今保留着“逢庙便烧香,见像就磕头”的民间习俗。当然,这更多是出于求护佑、保平安的心理,与真正的佛教信仰还是有一定距离。但这种由来已久的民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与佛教文化互渗融合,使佛教造像变得更为平民化,更富亲和力。所以,我们在西园寺所看到的罗汉,更接近于世间的大德高僧或慈祥长者,而非隐逸遁世的苦修行者。或许这也正是西园寺五百罗汉受到民众广泛欢迎的主要原因所在。同样是在苏州,保圣寺和紫金庵的罗汉虽在艺术界享有盛名,但在民众心目中,更需要的还是能够寄托信仰需求的亲切形象。

本节金句


杀贼即杀尽烦恼之贼;无生为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则是应受一切天人之供养。



读后感想



你听说过“数罗汉”吗?几年前我带着女儿一起游览苏州西园寺,女儿提前做了攻略,发现西园寺里一个有趣的游戏:数罗汉。她了解了游戏规则后,兴致勃勃地来到罗汉堂,我们以男左女右的顺序进入石拱门,先选个有眼缘的罗汉,以此为基准开始数,一直数到自己虚岁所对应的罗汉,记下他的编号,就可以去隔壁直接请罗汉卡了。罗汉卡正面印着我们数到的罗汉像,背面是一首罗汉偈语。虽然卡片上罗汉的名字几乎没认识几个字,但是看着他的面容就像看到一位充满智慧的邻家大伯,觉得很亲切。更吸引我们的是罗汉偈语,我抽到的这张是:“人生得意可尽才,命运于君总青睐,快马加鞭莫停歇,水到汇成龙门开。”女儿的那张也是一句很吉祥的偈语。我们现在仍然保存着这张卡,偶尔低落时,读一读这充满爱和智慧的话语,仿佛就得到了无限的希望和力量。

今天读到这篇文章,我不禁回忆起当初和女儿在西园寺的快乐,深深赞叹西园寺用这样的善巧方便让大众欢喜地接触到佛法,种下善根。我不由联想到我们的法师,为什么他在设立了读书会之外,还要有按导、禅茶、八段锦、正念球这么多方便法门?之前我总觉得学习智慧文化闻思经教即可,何必要弄出这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也因为自己对它们没啥兴趣,所以很是不以为然。如今,我越来越体会到法师的慈悲大愿,为自己之前片面而狭隘的想法感到惭愧。

一方面,法师广开方便法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有机会接触到智慧文化。现在人的心太散乱,总是向外追逐,很难愿意坐下来读一读智慧的书籍,但是如果有按导关爱他们的身体,有禅茶引导他们坐下来静静地品一杯茶,也许他们就可以接触到一句智慧的话语,“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是法师对众生的大爱。向菩萨学习,我也决定要学会一项技能,作为为众生服务、与众生结缘的桥梁。

另一方面,法师说智慧文化是要落实到生活中运用在生活中,如果只是闻思经教,学了一堆教理,却不知道怎么运用,也是无意义的。这些方便法门,正可以让我们把所学的教理运用起来,是培养我们心行的很好方式。泡好一杯茶,是否带着正念,是否带着利他心?在做这些事时,都可以好好地觉察自己的心念。我曾经听到一位学长分享,她坚持泡了三个月的禅茶,不知不觉中整个人的气质发生了变化,心越来越沉静,人越来越柔和了,她说这不是她刻意去改变而得到的,是自然而然积累的结果。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陀说法是为了让众生离苦得乐,觉醒解脱。不论是罗汉像的变迁,还是种种方便法门,都是为了教化众生应世而生,体现了佛陀及其传承者们的慈悲和智慧。



 音频 :蕾君

 感想 :道章

 责编 :善芥

一念慢生活
身在红尘间,心得半日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