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阅读有声书
佛学、哲学与人生
We Misunderstand Ourselves主持:今天的话题,是哲学和佛教之间有没有共通性?在历史上,有些哲人本身也是修行人。法师认为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差异和共性?济:哲学和佛法有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是我和周老师能够多次对话的原因。西方哲学叫爱智慧,而佛法是人生智慧。知识关注现象,智慧关注本质,包括我是谁、生与死、世界真相等终极问题。在这一点上,哲学和佛学是相通的。佛法修行特别强调对自我和世界的正确认识,认为正见是觉醒和解脱的开端。反过来说,人类为什么有无穷无尽的烦恼?都是源于对自己和世界的误解:看不清自己,才会有关于“我”的烦恼;看不清世界,才会有关于世界的烦恼。如何摆脱烦恼?就要通过闻思树立正见。佛法有声闻乘和菩萨乘之分。声闻乘的教义比较朴素,重点阐述苦、空、无常、无我等。菩萨乘的教义更为深奥,从中观、唯识、如来藏等不同角度阐述正见。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如天台、华严、唯识、三论等宗,都有完善的哲学体系,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真相。我们知道哲学重视理性,通过理性思维来认识自我和世界。佛教同样重视理性,认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正因为如此,佛教在六道中最看重人的身份,认为人身是开启智慧、认识真理、改变命运的关键。但仅仅凭借理性是无法透彻世界真相,也无法认识自己的。所以除了理性之外,佛法特别强调禅修。具备闻思正见后,还要通过实证实修,才能直达本质。禅修有止和观两个层面。止是让心静下来,不再被欲望和念头左右。有了定力,才能培养观照力,即深层的认识能力。佛法认为每个人都能认识自己和世界,但这种能力属于潜在智慧,不是理性或思维可以抵达的,必须通过禅修才能开启。在这一点上,佛法和哲学是不同的。主持:佛教讲闻思修,闻而思,思而修,修而证。但说到哲学,“觉群楼”正前方有一块匾是“哲学之府”,是不是意味着,哲学和佛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周:我觉得是相通的。但我首先要表态,我从内心认为,佛学是最深刻、最精妙的哲学,没有一种哲学比得上。哲学、佛学包括基督教解决的问题,都是“人生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世界的真相是什么,从中找到根据,才能过有意义的人生。从这一点来说,哲学也好,宗教也好,都是让人觉醒,让人懂得人生的根本道理,解决怎么度过人生的问题。所以觉醒是它们的共同目标,在这一点上,哲学和佛法非常一致。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的根本任务就是闻道,知道人生道理。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如果没有经过思考,就感到人生没价值,内心不踏实,一定要想明白才释然。释迦牟尼也说,没有听闻正确教法活一百年,不如听闻正确教法活一年。这些语言非常相似。可见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觉醒,但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差别。哲学主要是靠理性思维,用自己的头脑想明白这些道理。在这一点上,刚才济群法师说,佛教非常重视理性思维,但理性有它的局限性。其实我觉得佛教非常重视认识问题,因为他要寻找痛苦烦恼的根源,最后找到——错误认识导致烦恼,正确认识才能达到圆满境界。所以认识是最根本的。和西方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相比,佛教在认识论这部分非常强大。这一点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没有佛教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中国的认识论是很薄弱的。从那以后,尤其是到宋明时期,一直在研究认识问题。而且宋明理学的心学,如陆九渊、王阳明的观点受佛教影响很大。因为我们最后会发现,要认识世界,光靠理性思维是不够的,还要靠直觉的智慧。佛教强调内在智慧,世人本来是有觉性的,要把它开发出来。后来王阳明也强调这一点,要开发良知。心本来是干净的,只是有了灰尘,把灰尘去掉,就能看到世界本相。西方哲学就一条路:用理性思维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从而给人生以指导。但走了两千多年后发现——这条路走不通。所以现在西方哲学出现了危机,很多大哲学家都对东方哲学感兴趣,比如海德格尔对老子很感兴趣。主持:辩证思考是哲学非常重要的方式,禅宗也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