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三性
除了对心理现象的剖析,唯识宗还以三性思想阐述了认识和存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这也是极其重要的哲学问题。唯识宗认为,我们认识的世界包含三个层面:一是遍计所执相,即主观错觉的世界,是被我们的情绪、观念、好恶之心处理后,呈现在认识上的影像;二是依他起相,即如实显现的世界,是因缘因果的存在;三是圆成实相,即一切现象的空性本质。
了解三性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正确看待世界,不被我法二执左右。所谓我执,是对自我的错误认知和执着;所谓法执,是对现象世界的错误认知和执着。这些错误认知就是所知障,还会进一步引发烦恼障。面对同样的问题,因为认知不同,产生的影响大相径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学艺术的人来说,看世界往往有独到的眼光和感受,可以见常人之未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真正产生影响的不是现象本身,而是我们对现象的认识。当然,这种独到眼光并不是佛法所说的如实见,只是一种经过专业训练的法执。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智慧还是错误?关键在于对依他起相的认识,这是一个决定方向的中介点。如果正确认识缘起,就能在现象的当下通达空性,为当体即空。反之,就会对现象产生错误认知和执着,进而引发烦恼,导向生死和轮回。关于三性的关系,唯识经典有个著名的比喻:就像有人在月光下看到绳子,将之误以为蛇,惊恐不已。事实上,造成惊恐的对象并不存在,只是我们附加其上的误解。中国古代的杯弓蛇影也是说明这个道理。人生中,我们因为误解制造了无尽烦恼。所以要学习缘起的智慧,更要通过禅修开启观智。只有通达空性,才能如实了知一切,不被幻象所迷、所转、所束缚。
03 转依
唯识修行的关键在于转依,这是佛教和哲学的根本区别所在。依,即生命存在的依托。凡夫的存在其实是“被存在”,是在不知不觉中被造就的。就像现在常说的“被控”,控制我们的,不仅是手机、游戏、购物,还有自己培养的串习。常常是我们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大权旁落,成为欲望、情绪的奴隶。
生而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有理智,可以主动选择,转变生命依托。如果放任自流,等于放弃了做人的优势。怎么通过选择来转变?唯识的转依有两种,即迷悟依和染净依。
一是迷悟依。凡夫代表迷惑,佛菩萨代表觉悟,成佛就是转迷为悟的修行。凡夫之所以迷惑,是由无明造成的。因为看不清生命和世界的真相,就会迷失方向。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众生本具觉醒潜质,在这个层面,众生和佛菩萨是无二无别的,由此对修行生起信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虽然本质相同,但破迷开悟并不容易。尤其在当今社会,外在诱惑越来越多,我们的执着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找不到自己。这样的人生会走向哪里?迷悟依的重点,是认清生命现状,通过有次第的修行,逐步去除迷妄,开启觉性。
二是染净依。染是杂染,佛法认为生命中有三种污染源,分别是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是迷惑产生的心理力量,也是凡夫现前的生命系统。除此之外,生命还有清净本质,只是被层层遮蔽。所以要学习智慧文化,树立正确观念。进而通过戒定慧的修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当杂染种子被彻底清除,清净觉性就得以显现。
这是唯识的认知和修行理路,也是觉醒生命的创作方式。其特点在于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是立足当下的生命状态,由迷妄转为觉悟,由杂染转为清净。
音频 :慈妙/朱震
图片 :观轩
排版 :如嬉
责编 :心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