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岸边》由济群法师的随笔集收录而成,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分享自己的修行感悟。
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修行无处不在,就从当下出发。
有言教,有身教
阅读原文
通常的著作,往往由作者撰写而成。然而,佛经却非佛陀生前亲自撰写。佛陀灭度后,弟子们为使佛法在世间长久流传,召开了结集经典的法会。第一次结集,共有五百阿罗汉参加。再从其中推选两位代表,分别主持经藏和律藏的结集。诵出经藏的,是“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诵出律藏的,是“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
阿难尊者是佛陀的侍者,常随左右,且记忆力惊人。每次听闻佛陀说法后,都能将法会情景和所有内容准确无误地保存于记忆中。所以,在结集经典的法会上,就由阿难尊者将佛陀在历次法会讲述的经典分别背诵出来,再经诸大阿罗汉们严格审核,没有异议之后,才以文字确定下来,足见其可靠性。
每一部经典,都是一次法会的记录。《般若经》是般若法会的记录,《楞严经》是楞严法会的记录,《楞伽经》是楞伽法会的记录,《华严经》是华严法会的记录。我们现在学习的《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佛陀在龙宫说法的记录。
在佛教经典中,不仅有佛陀的言教,也包含佛陀的身教。佛陀圆满悲智二德,为究竟的觉悟者。无论是佛陀的所思、所言,还是他的行住坐卧、穿 衣吃饭,这一切,都是觉悟的显现。在佛弟子熟悉的《金刚经》中,开篇即描写佛陀“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初看这段经文,似乎只是记录了修行者的日常生活,与法义无关。事实上,佛陀的三业大用,无一不在表法,无一不是修行。虽是乞食、洗足, 法义尽在其中。
本节金句
佛陀的三业大用,无一不在表法,无一不是修行。虽是乞食、洗足,法义尽在其中。
“每一部经典,都是一次法会的记录。” 这使我深知佛经珍贵,它如同时光胶囊,留存着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带领我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回到往昔法会的现场,亲耳聆听佛陀的教诲,亲眼目睹法会的庄严。好像佛陀就坐在我的面前,阐释宇宙人生的真谛。这种连接,也为深入理解佛陀身教的内涵奠定了基石。
回想起曾经的自己,在忙碌喧嚣的生活中,就像一个失去方向的陀螺,盲目地旋转于各种工作、修学课程、义工活动以及繁杂琐碎的家庭事务之间。每天都被无尽的任务驱赶着,脚步匆匆,几乎没有片刻的宁静去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做家务的时候,更是满心的不耐烦和抱怨,完全把它当作一种负担,敷衍了事地应付着。扫地的时候,心里只想着尽快结束,好去忙其他 “更重要” 的事情;洗碗的时候,也是机械地重复着动作,从未想过这平凡的家务中也隐藏着修行的契机。
随着学习逐渐深入,对佛陀的言教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我有意识地去体会佛陀乞食、洗足时的那种平和而专注的心境。当我再次拿起扫帚扫地时,不再心浮气躁,而是全神贯注地感受着扫帚每一次划过地面的瞬间,用心去体会灰尘被一点点清扫干净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在清洁地面,更是在净化我的内心,就如同佛陀乞食是为了滋养自己的色身,以便能够更好地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一样,我做家务也是为了给家人创造一个温馨、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其中同样蕴含着奉献和关爱。洗碗的时候,我会让自己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水流过手指间的那种细腻而清凉的触感,认真地清洗每一个碗碟,仿佛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清洗餐具,更是在洗涤自己内心的尘埃。我把每一次做家务都当作是生活给予我的一次感恩的机会,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恩家人的陪伴和付出。当我以这样的心态去对待家务时,曾经令我厌烦的家务劳动,如今变成了培养正念、践行关爱家人的美妙修行。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专注,能够更加清晰地觉察到自己的念头和行为。
佛陀的身教让我深知,生活处处皆修行道场。言教如灯光,而身教如影子。这两者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展现佛陀品质的两个侧面。言教是智慧的体现,身教是慈悲的体现。但只有扎实学言教,才能深悟身教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察,以平和心态应对一切,于行住坐卧、衣食住行中捕捉佛法智慧,使当下成为迈向觉悟的脚步。修行是融入生活点滴的成长,于平凡中发现非凡,践行佛法智慧,实现内心成长,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音频 :蕾君
感想 :道翔
责编 :善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