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5日是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正式发布2024年国际志愿者日活动主题——“贡献志愿力量 创造美好生活”。
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提出者是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
联合国对“志愿者”的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的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志愿服务
不仅是扶贫
一提到志愿服务,你想到的是什么?
“我想给贫困家庭捐款……”“我想资助贫困儿童……”“我看到有给山区儿童捐早餐的……”有一部分人对于志愿服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扶贫济困上,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出钱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事实不仅仅是这样,志愿服务的内容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只有直接给予物资和钱财帮助的,更有通过关爱、陪伴、救援等帮助他们为自己找到能够更好生存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佛学中也讲布施有三:财物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其中以法布施为最。意思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三大类的方法来帮助别人,最简单的是给予财物;较好一些的是帮助他们脱离危险;最好的就是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通过自己掌握方法来彻底地摆脱现有的不良处境。
志愿
不要变“致怨”
志愿服务因为是以自愿为原则,所以考验的就是志愿者的发心。既然开始做,大家的发心大多是很清静的,想借此机会多帮助帮助别人,也多培养自己的善心善行。
我持续做义工也有7年多了,回想自己一路过来的义工经历,也并不是一路顺畅。刚开始的时候热情高涨,总有一种要化身“英雄”出去“拯救世界”的期待。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记得第一次去做义工,我的工作内容是端茶送水,看似简单的工作也有自己的全流程和规范。当我以一种“这么简单的工作让我完全无法展现自己才能”的心做的时候,当我因为不熟悉流程和规范被其他老义工“指点”的时候,我心里顿时生起了各种抱怨,甚至于当下就想:再也不来做这什么义工了。
后来随着做义工的次数增加,工作种类的丰富,服务的人越来越多,我在每次义工前都会先调整好自己做义工的心,是自我感动式的善心善行,还是真的以利他心想着如何更好地服务和帮助他人。调整好了自己做义工的心后,在义工行当中就少了很多怨气,取而代之的是放下自我,更多地去想着他人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不仅给予他们实际的帮助和服务,还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和他结善缘,引导他们多学习完成自我的改变。
从志愿
到智慧
在志愿服务中,单纯的物质和金钱帮助并非都能解决实际的困难,也不是长久之计。我发现,不管是物质匮乏者或是丰盈者,他们都需要关爱。近年来强调精神帮扶,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从陪伴、引导达到真正的从“助”到“扶”。
在做义工中,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虽然我们的苦难不相通,但是源头都来自自己内心的不平静、不自洽。而在义工行中,哪怕我们满怀爱心,如果没有智慧地契理契机的陪伴和引导,可能就会变成事与愿违了。
佛学中有一个思想叫慈悲,即予乐拔苦,带给大家快乐并究竟地帮助他们拔除痛苦。这样的方式才能够究竟地帮助他人通过自己的学习,智慧地彻底摆脱自己的苦难。而作为志愿者的我,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那种无尽悲愿下的义工行,它更加纯粹、简单,让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各种技能,对自己做义工行的发心也有了不断地提纯。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利他才是最好的自利,而在利他行中自身的成长和心行的沉淀亦是在善心善行中的收获。
志愿服务是一种精神和文化,更是一种传递慈悲的善心善行。在这个践行的过程中,不仅我们能够真实地帮助到他人,还能够自我优化,让自己更有智慧和慈悲地去利益更多人。
祝福所有因“愿”而行的人们,世界因你们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