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路上,佛也在路上,彼此相随。
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修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在路上》是济群法师随笔记集,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来分享自己的修行感悟。
皈依是持戒的灵魂
皈依,是持戒的灵魂。
我们受戒,是从皈依中获得戒体。比如五戒、八戒、沙弥十戒,都是由三皈获得戒体。所以在受持五戒、八戒等仪轨中都有皈依的内容,分别为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
比丘戒也不例外。僧团成立之初,僧众曾依“三语”受戒。只要对三宝生起信心,对着僧团三称“我某甲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于如来所出家,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即可获得比丘戒体。后来,因 为众生的根机、信心都不如从前,才形成羯磨受戒的仪式,通过隆重的仪轨,使受戒者纳法于心。
但皈依始终是戒律的灵魂。唯有对三宝具足信心,戒律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有多少信心,就会有多少持戒的自觉性。如果不是佛教徒,对三宝没有信心,戒律对他们就只是一些条文而已,并无多少实际作用。
所以,我们受戒前必须对三宝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否则就无法得到戒体。唯有深信三宝,对三宝所发的誓言才会产生效应,不然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如果有一天三宝在我们心目中失去地位,那么,曾经对三宝所做的宣誓也就难以产生效应了。
可见,戒体完全是建立在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上,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皈依之后还要不断修习皈依,以此坚固道心,强化戒体的力量。一旦信心减弱,戒体的基石就会随之动摇,戒律在我们心中也将失去分量。
放着自由洒脱、放浪不羁的快意人生不过,非得要找个戒律约束着自己?不了解为什么要受戒、持戒的人,觉得不理解。
那就要考虑一下,那个“自由洒脱、放浪不羁的快意人生”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幸福吗?还是要沿着已经获得真正自由、彻底断除烦恼的佛菩萨的修行之路前行?
曾经的我,行为也没有什么准则,大致知道自己不是恶人,偶尔还觉得自己挺善良的。在学生写的“家人杀鸡太残忍”的周记下面写下“鸡养来就是给人吃的”的评语,自以为是,振振有词。自己有需要,拿走办公室空白A4纸,觉得小事一桩、理所当然。爱读小说爱读诗,但与言情小说和情诗特别相应,觉得爱情就是人生大事,对人生充满扭曲的幻想。讲课的时候对自己不能确定的知识信口而说,觉得能自圆其说就是很好的职业素养。朋友聚餐,喝到烂醉如泥、不省人事……
然而,这样的人生并没有带来幸福,基本上是混乱的。直到有信仰,去寺院烧香、去圣地朝拜,再到皈依,成为佛教徒。然后主动受戒,小心防护不善,尽力发展善业。
“我们受戒,是从皈依中获得戒体。”皈依是第一步。皈依是信赖,是依靠,是模拟,是成为。
因为皈依,相信佛法所说获得圆满人生的基础之一是清净地守戒;因为皈依,依赖三宝的力量让自己内心坚定不移,不会利令智昏、浮躁不安;因为皈依,有榜样的力量,比如,暂时做不到割肉饲鹰,可以从捐助一份爱心午餐开始;因为皈依,发愿学做菩萨,从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源源不断地散发慈悲,以悲心利他、以智慧处事……
随着皈依的信心越来越强,自觉守戒的心理力量也越来越大了,有自律,并且知道怎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人,这样的人生,才有越来越幸福的希望。
音频 :蕾君
感想 :慧泉
责编 :善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