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修行,首先想到的状态就是:与世无争、平和喜悦、慈悲智慧。可生活并不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是一个七天接一个七天的琐碎。面对一地鸡毛的烦恼,你是歇斯底里、怨天尤人,还是捡起鸡毛编成鸡毛掸子,弹走身上的灰?
“生活就是修行,烦恼就是道场”,你相信吗?这篇文章,我想分享自己在面对一个烦恼时,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从敌对到接纳,从烦躁到感恩。这个改变,用了1年半,希望能共振到大家。
我觉得自己作为妈妈,有责任协助她从这种状态中尽快走出来。
于是我就教她解决办法及引导她:不要总是负面思维,要看到好的方面;老师这么凶,他的发心也是为你们好;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饭都吃不上,你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要学会珍惜……可想而知,我的这些道理,除了增加她的白眼,没有任何作用。
看到没效果,我知道要从改变自身入手。于是我学习了一些育儿知识,了解到:爱虽然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方法。遇到事,要先解决情绪,再解决事情;对孩子要先倾听、共情;当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和理解,感受就好了;感受好了,行为才能好。
于是当孩子再抱怨时,我就耐心地听她抱怨,去共情她,甚至有时还附和她,跟她一起吐槽。比如:是啊,凭什么体育老师自己不跑,让你们跑那么多圈;是啊,好不容易放假,就想要好好休息,老师为什么还要布置那么多作业……然后,平时也经常去夸她,她想买什么基本也都满足。总之,我希望她有好的感受,有正能量,不要每天苦大仇深。
这样做了几个月,结果依然不理想,她并没有如我所期待的停止抱怨。我身心俱疲,同时感觉自己心里好像有一团火,想对孩子吼:“我都为你做了这么多了,你怎么还这样?就是平时太娇惯你了,导致一点苦都不能吃!”我的嗔心被点燃了,但用仅存的理智告诉自己:不能骂孩子。于是硬生生把这团火压下来,接着自己就陷入了深深的无力感。
现在回想,虽然我跟孩子的沟通方式变了,但我的起心动念没变,依然是:孩子就是不对,需要改正。只是我改造她的方式升级了,更隐蔽也更“正确”了——我在试图用糖衣炮弹去纠正她。虽然我的行为是在倾听或支持她,但本质上,我根本没有真心去体会她的情绪和感受,在我的眼里,只有一堆的“正确”和“应该”。孩子是很敏锐的,她能感觉到我内心对她的指责。
我也发现自己错误理解了“从改变自身入手”。之前觉得: 遇到问题,我是在改变自己呀!你看,我学了那么多方法,做出了很多努力,这不都在改自己吗?我都为你改变那么多了,你也该改变了吧。
其实我的出发点和方向都错了。我改变自身的出发点是:我是对的,孩子是错的,我需要提升方法去改变孩子。事实上,我怎么可能改变别人?我只是一点助缘罢了。别人能改变,是因为他愿意改变。我唯一能改变的是我自己,改变我的认知和心态。
事实上,让我烦恼的根源,并不是孩子的状态,而是我对她这种状态的不接纳。不接纳的原因在于我的设定及执着——抱怨和负能量是不好的,做人就应该阳光。所以看到孩子抱怨,我就想去改变她的行为,而不是静下心来,认真去思考这个状况的缘起。
如果从缘起来看,孩子从小学升到中学,学习压力突然大了很多,而且以前的老师比较温和,现在的老师更严格,孩子不适应,也是正常的。
当她不爽时,她本能地去抱怨,这也是一种发泄,可以让负能量得以释放,避免了负面情绪在体内堆积,导致疾病。所以对她来说,这很好呀!只是我固执地给她的行为贴上了“坏”的标签。
另外,有句话说: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真正的你。我讨厌看到孩子抱怨,说明我自己也有很多抱怨的种子。
反观一下自己,确实如此。个人成长以前,跟同事吃饭,就是吐槽大会;回到家,还跟老公继续抱怨领导或客户。因为没法改变现状,我只能通过抱怨来发泄心中的不满。现在的我,表面上看,没那么多抱怨的语言了,但我内心里从来没有停止抱怨。就拿这事来说,随着为改变孩子付出的努力越多,我内心的抱怨也越多,这不就是在用抱怨对抗抱怨嘛!
所以,当我用缘起的思维,发现根源还是在自己身上,孩子只是我的镜子而已,她是在提醒我,要我改变抱怨的毛病。于是,我就能接纳孩子的行为了。
当她再抱怨时,我不再试图去纠正她,而是微笑、闭嘴去倾听。同时对自己说:我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我要改的是自己的抱怨,孩子是在检验我功课做得如何。
过了段时间,我发现孩子的笑容多了,虽然吐槽仍在,但有时是带着笑吐槽的。
虽然经过上面的调整,我不再去向外用力,但我察觉到,境界来时,我还是有点不舒服,不过也没太在意:修行嘛,肯定多少有点不舒服的。
前段时间,我安静地走路时,突然一个念头跑到我脑海:孩子的抱怨,让我回归到小时候妈妈不停抱怨的创伤时空了。这个念头一出来,我泪如雨下。我终于看到了我不能接纳抱怨的原因!
爸妈离婚后,面对妈妈不断的抱怨,我很想拯救妈妈,让她开心,因为每个孩子天然都是爱父母的。所以我很懂事,但我发现这依然不能阻止她的抱怨和悲伤。日复一日,我感受到自己的挫败和无能。但潜意识又不愿意面对那个无能的自己,就转移了对象,会在心里责怪妈妈无能:你要么接纳,要么反击啊,一个劲抱怨有什么用!
所以当我听到孩子抱怨,经历的也是同样的情绪路径。首先是急切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她从抱怨中拉出来,发现拉不出来,我就有深深的挫败感,进而陷入自我攻击:我怎么这么差,学了各种知识,用了各种方法,怎么还是不能改变现状?然后又不甘心把错都归到自己身上,就在心里把矛头转向孩子:都是因为你,才让我显得这么差;都是你不好,你要改;你改了,我就好了!所以我真正不能接纳的,不是孩子的抱怨,而是那个无能的自己!
现在的我,可以用成熟的视角再去审视小时候的场景:当时的我,真的是无能的吗?真的没有帮到妈妈吗?
并不是啊!我愿意去听妈妈的抱怨,对她就是一种很好的疗愈了。妈妈为了养活这个家,吃了特别多苦。身体劳累的苦她不怕,但心里的苦却无处安放,只能通过抱怨来释放,我如果不听她说,她会更痛苦。就像我以前向老公吐槽工作时,如果他都不想听我说,我会感觉他不爱我,感觉自己的委屈和愤怒无处安放,感觉没有人理解自己,孤苦无依。
当我察觉到这一点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不是啥都没干,原来我也帮了妈妈很大的忙!我顿时觉得小时候的自己很棒!不是“我无能、我不好”,而是“我很好”!
然后我再看妈妈,在抱怨的当下,她也不能自主,她其实也是个无助、无依无靠的小女孩啊。妈妈很小时,外公就去世了,家里没钱上学,十岁的她就随外婆下放农村,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她是如此渴望支持,渴望有个完整的家,但自己的家也破碎了。所以在外面做事时还好,回来后,看到这个破碎的家,就勾起了她无尽的创伤,她怎么能不痛苦呢?而在这种情况下,她还能把我们的衣食住行照顾得那么好,妈妈实在是太不容易、太伟大了!
整个过程,我的眼泪就没有停,我感觉自己跟妈妈的心链接上了,对妈妈的理解、感恩和爱,又多了很多很多。而我的女儿,就是用她的行为,一次次提醒我,去看见、疗愈自己的创伤。
解绑这个卡点后,我内心清亮了很多。再面对女儿的抱怨,我的第一反应还是有一点不舒服,但我知道,这是我儿时面对抱怨的惯性反应模式出来了而已,跟孩子无关。
然后我就对自己修慈心,随喜童年时自己的承担,随喜自己现在的成长,让我能看清楚更多事情;还有无尽的感恩之心,感恩老师对我的教导,让我走上生命成长之路;进一步,我也理解到,生而为人,都不容易,生命就是有各种各样的苦,愿意在心里祝愿每个人都能身心康宁。当我去修这些随喜、感恩、理解、同情、接纳、慈心时,我察觉到自己的心也变得柔软和安宁。
在不断修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对“抱怨”有了新的认识和体感,我就能更确信:这就是一个正常的情绪流动而已,并没有绝对的好坏。所谓的“抱怨是不好的”“抱怨的人是没有未来的”等等,是我给它贴的标签和剧情;甚至“抱怨”这个词本身,就已经是个标签了。
所以,当孩子在那个当下,就是有情绪,堵得难受,就是想表达出来,而且她能找到合适的诉说对象,真的特别好!我不再把她的行为跟“她不对”捆绑,也不跟“我不好”捆绑。事实上,她愿意向我吐槽,说明在她心里,我足够好。
至于她想吐槽多久,都随她去。因为情绪也是无常的,我不需要刻意做很多事把她从这个情绪中拉出来,我的倾听和陪伴其实就已经是对她最好的支持了。
复盘我这次的觉察跟之前的不同点。首先,上次是理性思维的接受,这次增加了情感的链接。也可以说,之前是用脑,这次是用心。上次就像有一个“正确”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做,然后我只能接受;而这次我有了情感的链接,再通过理性的淬炼,于是真心地悦纳。
另外,上次的结论指向:是我的问题,我要改。其实这里蕴含了对自己的指责:我爱抱怨说明我不好,我这个原件导致了孩子的问题。所以,我对自己是有嗔心的,这个嗔心就是不舒服的源头。当我对自己有嗔心时,不可避免对孩子还是会有嗔心。这次我不但重新解绑了“抱怨”这个词,还看到了自己的好,看到了对妈妈的爱,终于在这件事上悦纳了自己;并进一步感受到妈妈、孩子、老公,以及老天对我的那份爱。当我被温暖的爱包围时,我的心柔软了,也更深刻体会到一句话:嗔心不能对治嗔心,慈心才可以。
祝愿每个人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时,都有慈心护体,保我们内在平安、智慧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