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阅读有声书
佛学、哲学与人生
We Misunderstand Ourselves主持:前面进行了学术方面的探讨,接下来问一个接地气的问题。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每天被各种情绪困扰。相信大家自我观察下,心绪时刻都万马奔腾,不由自己操控。怎么调伏自心,自我观照?济:现代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混乱,总是被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等负面情绪困扰。这使得我们无法安下心来,甚至失去休息的能力,身心疲惫。佛教自古就被称为心学,重点就是引导我们认识并管理自己的心。近年来,我和心理学界有多次对话。大家普遍感觉,佛法关于心性的理论比心理学更究竟,值得借鉴。怎样从佛法角度解决情绪和心理问题?首先是通过闻思对心加以盘点。心是多元、复合的存在,并不是单一的。很多负面情绪和我们的认识有关,如果缺乏智慧,可能一直在往内心扔垃圾。其实每种心理都有产生过程,比如焦虑、恐惧、嫉妒、仇恨等烦恼,并不是开始就那么强大。但因为我们对心缺少了解,总是在不知不觉间为它们提供养分,最终使自己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现代很多人富起来了,但并不开心,就是因为有太多负面情绪,不断制造痛苦。事实上,心既是痛苦的源头,也是快乐的源头。只要摆脱情绪,回归心的本来状态,不需要什么外在条件,本身就能产生宁静和欢喜。其次是通过禅修培养定力。释迦佛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发现每个人都有解除烦恼、自我拯救的能力。禅修就是认识并开发内心本具的力量。当心静下来,生起观照力,就有能力化解情绪,做自己的主人。这样我们才是自由的,否则永远都在被控、被左右的状态。主持:佛教讲缘起,今天就是非常棒的缘起。怎么让自己心绪平静?作为哲学研究者,不知周老师平时有烦恼吗?怎么解决?周:我觉得烦恼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制造的,往往是价值观出了问题。我觉得人一定要弄清自己要什么,明白人生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重要的看得准,抓得住;不重要的看得开,放得下。如果这也要,那也要,一定充满烦恼。知道要什么,涉及价值观的问题。当然,不同人在乎的东西不一样,但和佛法的基本观点一致——不要跟着社会潮流走,否则痛苦是没完没了的。另一种烦恼是遇事不能正确对待。有些遭遇不是自己制造的,但你碰到了,不能正确对待,也容易带来烦恼。对于自己不能支配的遭遇,发生以后,要有适当的态度对待。我非常强调一个人要和自己的外部遭遇拉开距离。学哲学给我最大的好处,是让我有了分身术,能把自己分成两个“我”。一个“我”在社会上活动,做各种事,另一个“我”就像保镖在上面看着。我会经常让身体的“我”,回到更高的“我”这边,向他汇报,和他谈心,看看有什么问题。这么做的好处,就是你遇到什么事会有距离感。人不能和自己的外在遭遇零距离,否则再小的问题都会被放大,纠结个没完,最后死在一件小事上,或是生不如死。整天在那里纠结有什么意思?如果你能俯视自我,有这个立足点的话,即使大的苦难都能承受。主持:周教授的说法,在佛教中也有类似解释,应该是自我观照吧?
济:就是内观。当你静下来,会发现内心有一种观照力,用它来审视自己的心理活动。当你发展出观照力的时候,才有能力作出选择,不受情绪的干扰和影响。否则,情绪、想法会成为你的一切,牢牢地抓住你。
主持:所以说,周教授虽然是哲学研究者,但已经用佛法指导自己的生活了。
周:是的。哲学中有的,佛法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