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不同解读

文摘   2024-11-27 05:01   福建  



请点击阅读有声书









佛学、哲学与人生

We Misunderstand Ourselves


四、因果的不同解读 


主持:佛教是讲因果的,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但人要眼见为实。比如今天出去淋雨,回来感冒了;或者种下玫瑰,几天后开花了,这些都是因果关系。但某些因果有点看不懂,比如有人一辈子行善积德,结果车祸了;或是有人作恶多端,却逍遥法外,过得挺好。为什么因果没在他们身上发生?怎么用因果观看待这些事?

济:因果是多元而错综复杂的,贯穿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现在的部分是大家看到的,容易理解。那什么是过去的因?比如有关健康的因果,除了饮食、起居要规律,还要加强锻炼,避免影响健康的外在因素。即使同样做到这些,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还是有很大不同。因为受基因的影响,这是往昔业力招感的。再如人际关系,不仅取决于我们对他人有没有爱心、利他心、慈悲心,有没有交流的善巧,还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再如经商,既要经营有道,讲究诚信,也要广结善缘,让他人认同并接受自己,还要有赚钱的福报。总之,世间任何现象都是众多条件决定的。只有了解因果原理,才能把每一步做好,最后结出理想的果。绝不是做好一件事,其他就可以了。

至于好人遇到不幸的事,有人因此归结为“好人没好报”,其实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其中涉及几点:首先,他究竟是不是好人?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只是一方面,未必了解全部真相。其次,我们对好人往往有一种期待,觉得他既然是好人,关于他的一切都应该是好的。如果出现什么不如意,不符合自己的设定,就会放大这个问题。事实上,是不是所有好人都没好报呢?如果从整个社会调查,到底是好人有好报的多,还是好人没好报的多?结果未必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只是我们平时忽略了有好报这部分,觉得这是正常现象,反而关注了没好报的那部分。

关于因果还有两句话,叫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由业感果的时间并不一定,就像你说的种花,可能几天就开,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开,也可能因为养护不当而不开,其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今天这个社会,人们不愿或不敢讲究诚信,觉得这样做会吃亏。但我问过很多人:你愿意交有诚信还是没诚信的朋友?事实上,大家都希望交有诚信的朋友。这就说明,有诚信一定比没诚信的人更能受到认可,当他做事的时候,也一定有更多善缘相助。

主持:我想起有个故事。一位信徒问菩萨:我这么善良,安贫守道地活着,但没有富贵,没有成功,那些整天钻营的人却成功了,这公平吗?菩萨告诉他说,你活得平静、善良、祥和,就是对你最大的公平。所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种下善因非常重要。说到因果,在哲学范畴中是不是有相关说法?比如逻辑,可以算是因果的另一种解释吗?

周:因果关系也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刚才说的因果问题,因是业,是行为、品性,果是报应,就是行为和报应之间的关系。从哲学来说,一个人能不能支配自己的行为?对此有两种看法,争论得很激烈。一种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可以支配自身行为。另一种是机械因果论,认为所有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可以推到无限多的原因,由此决定你今天的行为,也决定你是这样的人。这些行为是被决定的,你没有自主权。如果你有自由意志,就必须负起道德责任;如果你不能支配自己的行为,就不用负道德责任。

孔子对此有个很通达的看法,他认为人是有自控能力的,所以要对行为负责。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品性。至于这个行为能不能给你带来世俗幸福,这不一定。还有个说法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是宿命论,说的是人能不能支配自己的外在遭遇。而因果决定论探讨的,是人能不能支配自己的行为,对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没有自主权。那要用什么态度对待呢?就是对自己能做主的方面要努力,但对最后的果报,对自己在世间的遭遇是幸还是不幸,这是自己不能做主的,那就随缘,顺其自然。佛教叫作“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抱这样一种态度。

说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些人说,你今天得了恶报,是因为前世作了孽;如果现在造了恶业,今生没有报应,来生也会得报应,是用轮回来解释这个问题。当然也可以这样解释,但我觉得其实都是现世报。比如你做一个善良、品德高尚的人,本身就是对你的好报。因为这会让自己感到做人的尊严,难道不是好报吗?一个人做尽坏事,从来没享受做人的乐趣和珍贵,难道不是报应吗?这是最大的报应,因为这类人活着就没意义。

主持:一个善良、心态平和的好人,最后即使没有善终,但前半生过得自在随缘,就是好报。如果一个人看似在富贵中,但晚上睡不着,为如何害人而焦灼,也如同活在炼狱中。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因果。


录音 | 制作:果兴、净曦、子龙

排版 | 责编:智畅


一念慢生活
身在红尘间,心得半日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