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华文艺》第170期

文摘   2024-03-29 22:43   法国  




为海外游子创业抒情
为欧中文化交流讴歌








评论




钱虹,女,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监事长、上海钱镠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和女性文学的研究与教学。著有《女人·女权·女性文学》《缪斯的魅力》《文学与性别研究》《女性美学烛照》《雅人韵士》《衔华佩实》等多部学术著作;编著有“雨虹丛书·世界华文女作家书系”等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欧洲华文文学及其重要作家研究”。


 












散步,在美的领域中

——论法国华文女作家吕大明的散文艺术




钱虹(中国上海)

【内容提要】法国华文女作家吕大明,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赴英伦求学,至今已在欧陆生活了40余年。在“异乡飘零”中,她出版了《英伦随笔》《写在秋风里》《来我家喝杯茶》《南十字星座》《寻找希望的天空》《冬天黄昏的风笛》等多部散文集。本文论述吕大明的散文与中西文化、文学的关系,认为其散文乃属一种中西荟萃、精致典雅的“文化散文”,其中饱蘸着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深厚底蕴与文学艺术的丰富学养;她擅长在东西方文化、文学艺术中有一种自觉的比较视角,在娓娓道来的异域风情的叙述中,往往具有观察、思考风土人情所反映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差异的人文关怀;她不仅将学识、典籍、文学、异域风情和人文关怀融为一体,且在向西方艺术有所借鉴的过程中,用中文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散文体式与格局,使之成为充满诗意和美感的名副其实的艺术性散文。

关键词:欧华文学 吕大明  散文  中西荟萃  文化雅韵

最早知道法国华文女作家吕大明,是在1995年十月下旬。那时,复旦大学台港文化研究所所长潘旭澜教授还健在,他和陆士清教授在宝钢宾馆主持一个名为“首届世界华文女作家创作研讨会”,在赴会代表名单中就有吕大明女士。不料,等我到达宝钢宾馆之后,吕大明女士却去了北京。无缘见到心仪已久的吕大明女士,多少有些许遗憾。

遗憾不仅于此,已在台湾出版过多部散文集且名闻遐迩的吕大明,在海峡的这一边,当时还未能出版过一部散文专集。她的《流过记忆》、《伏尔加河之梦》《尘世的火烛》三部散文集,后来分别于1995年岁末、1997年和2000年在她魂牵梦萦的大陆故土问世,但仍然未能引起华文文坛的瞩目与评论家们的重视。然而,当年她刚在台湾“小荷才露尖尖角时,就被从法国来台主持光启社并慧眼识珠地出版其散文处女集的巴黎大学文学博士顾保鹄神父,誉为“你的散文字字珠玑”,她和她那些用心灵写下的散文,至21世纪初在大陆的关注者与研究者仍不多见。打开百度搜索引擎,能搜索到的有关华文女作家吕大明研究的论文,竟然只有90年代初发表的《吕大明散文评析》等寥寥可数的一二篇。这使我深为这位以“艺术家命中注定只能受雇于美神”自勉,“依然向往一种优美的意致”的散文家及其美文“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命运颇感不平。

  “谷满山径迴”

机会终于来了。2008年下半年,我终于收到了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图书约稿(出版)合同》,在此之前,我与时任宁夏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的校友哈若蕙女士商定策划出版一套“雨虹丛书/世界华文女作家书系”,由我负责主编和挑选入选作者与篇目。于是,吕大明等海外华文文坛知名女作家就成了我圈定的第一批入选作者。不久,我与远在法国巴黎郊区凡尔赛的吕大明女士取得了联系。她得知她的散文集将入选“雨虹丛书/世界华文女作家书系”后十分高兴。她在电话中感慨不已,说自己近年来因患气喘等疾病缠身,体质极差,每日服药,现在已很少能出远门,与外界的联系也稀疏了。我想着她曾经在散文中描摹自己平素除了读书写作以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旅行和拜谒名人故居。她写下了那么多情景交融、美不胜收的游记小品,如《游园》《冬之旅》《夏蒂拉随笔》《万象纷呈》等等,都是她抒发旅行和拜谒名人故居观感中的情思与诗意的美文。可是如今,她却为疾病所困,不得不放弃外出旅行的计划,该是多么无可奈何。那一段时日,她经常打来电话,我们一聊起来就是个把钟头,讨论的话题最多的是当今社会为何对“美文”显得疏离。我知道她崇拜“美”,眷恋“美”,为了追求“美”的文学艺术她愿意肝脑涂地,甚至不惜放弃一切物质享受。她在《我的生活艺术》中说过:“我生性爱美,醉心于一切美的事物,在《游园》、《绝美三帖》、《散步,在美的领域中》、《美的尺度》等篇文章里也多少发抒了我对审美的看法,对美的寻根溯源,与对美近于悱恻般的爱恋”。她在散文中侃侃而谈“女人与美”、“大自然与美”、“文学艺术与美”、“服饰与美”、“风度谈吐与美”(《美的尺度》);写“有月光的晚上”之幽美、写“三生石与‘情’和‘缘’”之凄美、写“春天(美丽的东西)不久留”之朦胧美(《绝美三帖》)......总之,都离不开“美”。而在当下,像这样一门心思赞颂“美”、一心想留住“握不住”的美的散文,是越来越少见了。这也是我首先想把她的散文收入“雨虹丛书/世界华文女作家书系”的原因所在。

不久,就收到了她寄自法兰西的一大包剪报,绝大多数都是她前些年在台湾香港数家报刊上发表、未曾结集出版过的散文新作。虽然零乱,但这些近作凝聚着她一以贯之尊崇并痴恋“美”的文学主张:“艺术家命中注定只能受雇于美神”。看得出来,她“依然向往一种优美的意致”。我为她对美的如此执着而深深感动。于是,我为她这些大都还未能结集的散文做了重新编排和整理,分为“巴黎的跫音”、“牧神的午后”、“月光的玄想”和“时间的伤痕”四个专辑,共收入其散文48篇。这些散文中,除了《世纪爱情四帖》、《来我家喝杯茶》《人生四重奏》《绝美三帖》等几篇堪称美文经典的旧作之外,其余皆为19962008年间发表于台港数家报刊上的散文近作。虽然出版“雨虹丛书”颇费周折,甚至差点胎死腹中,但这本题为《世纪爱情四帖》的散文集与“世界华文女作家书系”其他九本作品集最终如有神助,于20124月如愿以偿付梓出版。那年4月底,我应邀赴荷兰出席一个华文文学研讨会。会后带着给吕大明的十几册散发着油墨书香的样书,途径巴黎时交给儿子,他当时在著名的巴黎高师攻读学位,我让他在周末乘火车到凡尔赛小城,将这些样书亲手交到吕大明手上。她的体质太弱,邮寄的话要从邮局搬书回家太难为她了。

“飘然天外游”

吕大明,这位名字往往容易使人误解其性别的华文女作家,上世纪40年代后期生于福建省南安县。不久,襁褓中的她即被家人带去台湾。她在台湾的青山绿水中汲取日月精华与文艺营养,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克己礼让、谦和善良与浪漫唯美、温文尔雅的遗传基因,得到了充分浸润与发扬光大。人们看她文中显露出来的那种优雅与高贵的气质,误以为她出身名门贵族,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她在2006年发表的《繁华如梦鸟惊啼》中说,“我母系家族,诗礼传家,是乡中望族,我父系家族出身寒微”。她的父亲生于贫寒之家,“饥寒交迫的景况如影随形,紧紧缠住父亲的童年,少年,穿着破旧的棉絮襖子,一年四季光着脚,当没有热腾腾的番薯块充饥的时候,只好躲进破棉被里早早入睡”,“童年的困境使父亲发愤苦学,他是校中最优秀的孩子,年年名列前茅。”抗战时期,她父亲出任福建安南永德边区抗日自卫团司令;接着又担任福建安溪县县长、福建省政府参议顾问等职。其父虽一生戎马倥偬,但晚年的他还是露出了吟诗赋词的真性情。在《夏蒂拉随笔》中,作者记叙了在法国枫丹湖畔木屋的火炉旁,古稀之年的老父亲诗才敏捷地一口气就写了六首旧体诗,作者戏称其为“七步成诗”,“觉得其中颇有神来之笔”。其中一首这样写道:“七十年来似云烟,/富贵荣华何可攀。/今日飘然天外游,/路人笑我是神仙。”其中既有对一己饱经历史风霜,不贪荣华富贵的人生总结,也赋予晚年“飘然天外游”一种寄情山水、飘飘欲仙的怡然自得与浪漫潇洒,一副参透人生禅机的仙风道骨。读读他写的那幅自比自况的对联就更潇洒了:“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挑尽古今愁”。她父亲这种“富贵荣华何可攀”、“今日飘然天外游”的性情与浪漫,不也正是青年时代的女儿为追求心中的“梦”与“美”而负笈欧陆、至今不悔的执着精神的精准概括?!

而出身于“诗礼传家”、擅长古词雅韵、著有诗词集《缣痕吟草》的母亲,对于长女文学潜能和艺术气质的开发和熏陶,更是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慈爱的母亲不仅是一位善于填词赋诗的才女,她更是一位培育女儿热爱中国文学的良师益友。多年之后,吕大明深情地回忆道,“在文学创作中,文学界诸大师都是我的典范师表,但最早最初的启蒙师却是我的慈母”;“如果没有母亲,我不可能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我成长的乡土台湾,也深深埋下我文学的根柢……”“月明星稀的夜晚……母亲教我读湛方生(东晋诗人——笔者注)的《秋夜》,他的辞赋具有南朝抒情小赋的风格”。有趣的是,潜移默化之下,母女俩都成了地地道道的“红迷”,连“有一回母女散步见到一处临水的飞檐亭阁,就如见了《红楼梦》大观园的一景”。慈母不仅是文学上的启蒙导师,还是儿女们儒雅性情的无声榜样,吕大明后来在散文中多次提及慈母对她少女时期良善人格与温婉脾性的熏陶:“母亲是世间少有的性情中人,她生活在一个恬淡、温柔、知足的心灵世界:她自己营造的世界,‘香暖绣阁压金线,夜静小窗学咏词’是她闺秀气质。在人世颠沛沧桑之中,始终能保持一颗与落霞、云树、松风、竹韵相依偎的心情,在成长岁月中,我们这些儿女就没听过母亲大声斥责,或说出一句不好听的话。” 200011月,身染重疴的母亲对从欧洲飞去美国佛州探病的女儿说:“你是我的影子,你是我的翻版,你多么酷似我……”知女莫如母。吕大明说话轻声细语,为人善良谦和,处世温柔敦厚,具有大家闺秀温文尔雅的高贵气质,正是得自母亲的性情真传。母亲的美德和慈爱还体现在她对于儿女“离巢”飞翔的渴望和理想给予充分尊重、默默筹划与倾囊支持,“有一个夏夜,母女共同漫步在淡水河畔。母亲知道我有出国求学的打算”,“自从那个夏夜,我慈爱的母亲每做一件事,都是为我远行而默默筹划,偷偷为我存钱,当成我远行的盘缠,将一串她最喜爱的珍珠项链藏在箱底,作为我未来婚礼的礼物,将她的诗册和墨迹包在系着缎带的纸盒里,留着我日后纪念……”。

在这样一个温情脉脈、相亲相爱并充满文学艺术氛围中的家庭中长大,被父母视作“金枝玉叶”的吕大明,“始终拥有‘圆梦’的环境”,“终究能守在文学的象牙塔里,玩赏珠圆玉润的字句。”少女时期的她,便开始对缪斯女神顶礼膜拜。她加入了名师荟萃的耕莘文教院青年写作班,并且很快崭露头角。1966年,正在台湾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就读的吕大明,以其散文《秋山,秋意》获耕莘文教院写作比赛散文组亚军,并获得了评审之一的散文名家张秀亚的欣赏。1968年,她的第一部散文集《这一代的弦音》,由散文名家张秀亚亲自作序,其中盛赞作者抒写性灵,如晨光中山径上的寻芳者,是“这一代弦音中动听的音符”。从此,她便有了“小秀亚”之美誉。不久,此集即荣获台湾幼狮文艺文学奖首奖。1969年她大学毕业后,历任台湾光启社节目部编审和台湾电视公司基本编剧,先后编写过《孔雀东南飞》等广播电视剧200多部。然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她渴望去新的文学天地间翱翔。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为了研习博大精深的西方文学艺术,也为了心仪已久的美丽梦想的追求与向往,她在母亲的默默筹划与无私支持之下,毅然飘洋过海,远赴欧洲,入英国牛津大学高等教育中心研修。1977年进入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并于70年代末获得硕士学位。后来又就读于巴黎大学博士研究班。此时,具有中国古典文学深厚底蕴的她如鱼得水,自由遨游在灿烂辉煌、优美高雅的西方文学艺术之中,沉浸在欧陆古朴宁静、温馨友善的风土人情之间,并且甘之若饴,乐此不疲。她在欧陆写下了大量融合中西文化、出入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散文佳作,出版了散文集:《大地颂》《英伦随笔》《写在秋风里》《来我家喝杯茶》《南十字星座》《寻找希望的天空》《冬天黄昏的风笛》《几何缘三角情》以及90年代中后期在大陆出版的《流过记忆》《伏尔加河之梦》《尘世的火烛》等,如今又有了我为她编辑的《世纪爱情四帖》(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2012)。

作者(左)与吕大明于凡尔赛

20091月,我去法国巴黎旅行。在巴黎郊外凡尔赛宫门前终于匆匆见了吕大明一面。在瑟瑟寒风中,只见她身形纤细瘦弱,乍看上去宛如林黛玉般弱不禁风的模样,然而谁能想象,她那纤弱的身躯中竟包含着一颗对于“美”的文学艺术追求不息的高贵与痴恋的心灵。为此,她不惜“异乡飘零”,一次次举家迁移。她说自己之所以离开英伦来到巴黎,只为了心中珍藏的对“巴黎这座艺术之都怀着神往的梦”,她在到达之后很快就“迷失在巴黎这座美的迷宫中”,“罗浮宫的珍藏,达赛博物馆印象派大师的画、罗丹的雕刻艺术、歌剧院、协和广场前的喷泉、埃菲尔铁塔、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巴黎是人类心灵活动的具体化,是精神美的最高点。”之后移居凡尔赛小城,只因“在惊鸿一瞥中就爱上了这座早年只是皇家围猎的庄园,现在它却是世界上最美最古典雅致的皇宫之一,而环绕这座皇宫的高大的梧桐树,以及窄胡同里那散发悠远岁月寒香的古玩、雕塑、古画、瓷器、珠宝、服装的小店,也那么吸引我。”于是,她卖掉了英国伯肯赫德宽敞舒适的深宅大院,一家人移居“优雅而又古典”的凡尔赛小城。住在一间并不太宽敞的公寓内,一住就是三十余年。

吕大明真像一只为追逐光明而奋不顾身的翩翩起舞、优雅浪漫的飞蛾。

“形神随意来”

斗转星移,世事更迭。无论是英伦还是法兰西,民风淳朴、建筑优美、古色古香的宜居小城不胜枚举,然而吕大明独独对凡尔赛小城一见钟情,怡然自得地居于这“一页古典乐章里”。与其说是吕大明选择了凡尔赛小城,不如说是这个充满着“宁静、优雅和古典”的小城与崇尚唯美浪漫、“优雅而又古典”的她,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契合与心灵上的共鸣。这与她在众多文学体裁中独独擅长散文不无巧合。自然,吕大明编过许多剧本,她说自己也写小说,然而我总觉得她那种抒情的、唯美的、天然带有某种敏感与伤感的艺术家气质,应该是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最佳人选。比起其他文学体裁来,散文是最需要处之泰然的自在心态、率性而为的真性情与优美典雅的文字表述的。

吕大明的散文之所以与众不同,其中一个主要特征在于,她的散文乃属一种中西荟萃、精致典雅的“文化散文”,其中饱蘸着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深厚底蕴与文学艺术的丰富学养,而这种深厚底蕴与丰富学养,正是她像那只为追逐光明和优美而奋不顾身、浪漫潇洒的飞蛾,在文学艺术殿堂内围绕着“美”的典藏发愤求知,日积月累的知性与灵性的积淀。在当今海外华文文坛上,通晓一两门外语并能用汉语以外的文字写作的作者也许并不少见,但像吕大明这样在其散文中能显示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与广博学识、能自由出入古今中外文学典籍的女作家,实不多见。翻开她的散文,随意之间你就会发现她在散文中提及的中西经典文学作品及其作者既多样且密集,这在当今女性散文中实属罕见,略略统计就有:英伦的女诗人狄金荪、勃朗特姐妹、莎士比亚、哈代、华滋华斯、狄更斯、拜伦、雪莱、济慈、弥尔顿、乔索(叟)、查尔斯·南姆、维珍妮亚·吴尔夫、布里吉斯……;法国的乔治·桑、缪塞、巴尔扎克、罗曼·罗兰、大小仲马、福楼拜、梅里美、雨果、左拉、斯汤达尔、都德、拉马丁、高乃依、波特莱尔、庞德……;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叶赛宁、高尔基……;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史托姆、霍普(夫)曼……意大利的但丁、薄伽丘、培(彼)特拉克,还有与米开朗基罗同时代的女诗人维多利亚·歌伦娜……;美国的霍桑、奥尼尔、赛珍珠、佛罗斯特……至于中国的作家,从庄子、老聃、伯牙、荀子、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白朴、汤显祖、曹雪芹直到现代诗人艾青……从耳熟能详的著名大师到并不出名甚至冷僻生疏的作者及其作品,无不信手拈来;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神助”,据她说,这也“是父亲的家书中勉励我的经典之句”。正是由于不知疲倦地星夜苦读,日积月累,才使她在散文里提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典籍时如数家珍,充满了一种以知性、博学见长的学者散文的书卷气。

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散文虽常常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却很少有学者散文书袋的卖弄学问之嫌,她总是以典雅清丽的语言,诗意盎然的词汇,将那些本来深奥难懂的外文原著与古典诗词,译成现代人通俗易懂的优美文句。如《绝美三帖》中的《三生石上谈’与‘缘’》,作者先引美国现代诗人庞德的一首情诗:“不再听到罗裙的窣窸,/不再听到莲步的轻移。/尘灰落满了深宫,/飞旋的落叶静静地堆积。/她,我心中的快乐,睡在泉下,/门坎(槛)上贴着一片湿漉漉的枯叶。”接着便指出他的这首情诗,实际上脱胎于汉武帝为其宠妃之一的李夫人所写的《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予扃……”,作者认为正是这首写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诗,寄托了“汉武帝悼念李夫人的哀怨与深情,给庞德新的灵感,这就把原本属于比较文学研究范畴的诗学影响的命题,以缠绵细腻的文字,生动细微的音响、婀娜多彩的画面、还有形神兼备的特写镜头(门槛上一片湿漉漉的枯叶),形象而又优美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胜过了千言万语。

“纵横东西中”

我之所以将吕大明的散文归为“文化散文”,还在于其散文擅长在东西方文化、文学艺术中有一种自觉的比较视角。自《英伦随笔》始,其散文便跳出早年“小秀亚”散文纯抒情或纯粹追求诗意的传统散文的窠臼,在娓娓道来的异域风情的叙述中,往往具有一种观察、思考风土人情所反映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差异的人文关怀,她将所感所思与揭示东西方异中有同或同中有异的文化特征结合起来,凸显其所蕴含或赋予的文化品格与文学精神。如那篇堪称经典美文的《来我家喝杯茶》,“在西欧人中要数英国人最讲究喝茶”说起,将英国人“喝茶文化”的悠久传统、英国贵族“茶宴”的繁文缛节及其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刻板、客套、虚应的文化特征揭示出来。接着,作者引英国女作家盖斯凯尔夫人的小说《克兰福镇》里描写福雷斯特夫人举行一个结婚纪念日的茶宴,正患伤风感冒的玛蒂小姐就被派坐着敞门的轿子前去赴宴。“她描写这段参加茶宴所乘坐的轿子,就让人想到古代中国豪门坐轿代步的情景”,犹如电影中突然出现了蒙太奇回闪镜头,坐在轿里的英国小姐变成了中国的达官贵人。接下来又从社交礼节引申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写“那时期社交是当成一种艺术,他们先选定一处风景优美的乡野,来一次这样的‘雅聚’,清晨漫步山林,谈论哲学,然后吃早餐,听曲,早餐后在大树下朗读诗篇,傍晚则聚于泉水畔,由每个人讲一个故事,到了晚餐,真正生动、风采而格调高雅的话题就正式开场了……”。意大利人的浪漫潇洒、风流倜傥与正襟危坐、刻板拘谨的英国人成了鲜明对照。再接下来,由意大利人将“社交当成一种艺术”又联想起中国古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茶肆。(引文略)

这里,就不仅仅只是谈喝茶,而是在品味中华茶文化的精致考究、典雅写意,透露出中国文人雅士“讲究气氛情调”的文化传统了。不过,物质方面的精致考究虽令国人骄傲,现代英国人的下午茶也独有其文化雅韵。独身女子葛丽斯“热爱中国文化”,她家的茶宴就成了炫耀并卖弄其中国文化学识的“考场”。引文略)

连自由出入东西方博大精深的文化园林,摘采下许多奇花异果的作者,都被问得一时语塞,“深叹学海无涯”,葛丽斯女士家的英国下午茶,真够让每个炎黄子孙喝一壶的。喝葛丽斯女士家的下午茶,喝出了东西文化的融汇交流,也喝出了炎黄子孙对于守护中华文化并发扬光大所肩负的使命。读了这篇《来我家喝杯茶》,还有哪位炎黄子孙能不“热爱中国文化”?

吕大明著《世纪爱情四帖》目录

“澄澄变古今”

吕大明的散文不仅是一种将学识、典籍、文学、异域风情和人文关怀融为一体的文化散文,更是一种充满诗意和美感的名副其实的艺术性散文。当年周作人先生曾将“艺术性”的散文称作“美文”。他说,“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有很多两者夹杂的”,读这样的散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艺术贵在创新。中国散文自先秦以来,几乎历朝各代都有代表自己散文艺术的“新体”问世:春秋诸子杂文、六朝骈文、唐宋古文、明代小品、清人笔记,直到“五四”后的现代散文,用朱自清先生的话说,更是“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没有创造便没有艺术的生命。悉数都是起承转合、文风也是千篇一律的散文令人生厌。笔者以为,吕大明的散文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与独特格局,创造了中华当代散文的一种美文“新体式”。前面说过,吕大明对于古今中外文学名家及其经典作品的熟稔,为许多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者所惊叹。其实,她还深深陶醉于西方的艺术大师及其佳作,她在散文中提及的著名音乐家(如莫查特、布拉姆斯等)、雕塑家(如米开朗基罗、罗丹等)、画家(如波提切利、莫奈、梵谷等)等数不胜数。文学与艺术本是一对孪生姐妹,两者的精神往往同气相求。

于是,在欧陆(从英伦到法兰西)已经生活了40余年的吕大明,在其散文中向西方艺术中有所借鉴,继而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散文体式与格局,也就并不令人惊讶了。比如,她的许多散文与我们司空见惯的“一题一作”的散文:即一个标题下面只有单篇文章截然不同,其散文常常“一题多作”,即一个总标题下往往会有三四个或更多的平行小标题,既独立成篇,又总是围绕总题目,如同西方的交响乐有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呈示与展开交响辉映,又好比印象派画作的“点彩法”多点透视一般,她擅长在散文中从不同事例、不同国度、不同典籍、不同人物多侧面、多角度展开叙述和对比,而万变不离其宗旨,形成一种类似“复调小说”式的“复调”或“多调”体交互散文,犹如西方的交响乐。如1997年创作的《爱情实验室》,其中分别有四个小标题,分别为四篇独立的小故事:《惊艳》讲述邻居法国小伙狄昆从待恋、热恋再到失恋的外形与心情的明显变化,反映当今不少巴黎佳人坚持独身主义而给男人带来的爱情苦恼。重新恢复昔日落魄艺术家形象的狄昆告诉作者:“她不愿为我放弃单身贵族的雅号,她一直是她社交圈子里一颗闪亮的星……”,当今巴黎单身女人的婚恋观如同她们艳光照人的外表、长袖善舞的能力那样,着实让人“惊艳”。《戏法》讲述作者在广场散步时偶遇一群年轻流浪汉,其中之一向她索要“纪念品”,作者解下身上唯一佩戴的鸟形羽毛胸针递给他。流浪汉向她讲述了自毁爱情的悔恨:“世间只有爱情不能当江湖中玩的戏法,但我一直在玩那样的戏法……”自食苦果的流浪汉,让人怜悯同情也叫人哭笑不得。《告别的弥撒》中的贝对于已分手的男友尼古拉仍难以割舍,如同去礼拜堂做弥撒一般,一再重复她与尼古拉的爱情故事,他们曾拥有过去威尼斯度蜜月的梦想:“去爬一段白色大理石的扶梯,一段爱情之梯……”然而现实却是:“不管多少次会面,最后都要举行一个告别仪式,两人挥挥手像各自单独在宇宙运行的星星。”《幕落》则将前面三则分分合合的婚恋悲剧化成了凯与薇的婚宴喜帖,“十年的马拉松爱情,充满了温馨的情节”;“我们都盛装准备赴宴,也在心里为那个美好时辰祝福”。至此,人间的“爱情实验室”,虽然落下了帷幕,但给读者深刻的爱情与人生的启示却如涓涓溪流,仍然在心中流淌;正如在《惊艳》的结尾处作者的呼问:“世间是否有所谓永恒的爱情之泉供人啜饮?”

类似的艺术结构,在吕大明的散文中俯拾皆是。可以说,有的人写散文是尽量做减法,“简化”意象与文学特性;而吕大明写散文却要做加法,使其中的意象繁复,语言诗化,情节小说化。当然,如同“爱情实验室”一般,她也在不断进行着散文结构乃至风格的创新与实验。有评论者把她的散文结构称为“场结构”,认为“很像庄子《逍遥游》那种文体结构”,虽然不无道理,但我以为,吕大明的这种散文文体结构,还是她独创的。它至少打破了“一事一议”和“一题一义”的小散文的格局,而把散文变成了“一事多议”和“一题多义”的艺术新体式,自由挥洒、随意率性、不拘一格,犹如中国元宵等节庆时挂着的走马灯,灯内点着蜡烛,烛光将画影投射在四周灯屏上,轮轴转动中图象不断更新。不同的画面有着不同的景致,而整合起来就是一幅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画卷。待转过一面,又是一幅好景致。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认识吕大明散文的独特价值的读者和研究者多了起来,已有以其散文创作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正如旅居德国的学者高关中在新浪博客中所说:“我特别赞赏钱虹教授的说法:‘像吕大明这样在其散文中能显示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与广博学识、能自由出入古今中外文学典籍的女作家,实不多见’”。“近年来在钱虹教授等学者的推动下,对于吕大明散文的研究进展迅速,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关注吕大明。”

*本文原以《“艺术家命中注定只能受雇于美神”——论法华女作家吕大明的散文兼及<世纪爱情四帖>》为题刊发于《欧洲华文文学》2023年总第4期。本公众号转载时作者做了较大删改,并改为此题。限于篇幅本删去了引文注释。特此说明】










诗歌

















欧阳世全:诗词爱好者,作品屡见报端。
















诗词新韵


欧阳世全(中国黄冈)




01
捣练子


前院静,后庭空。恙老清芬立似松。

每每夜长人早醒,鸟鸣阳照到帘栊。



 



02
旧宅 (新韵)   

回家伫立陈宅外,

喜看乡亲绽笑颜。

庐后青山藏石径,

门前绿水弄琴弦。

村民田垄收秋竞,

渔者池塘把网牵。

故土难离心里系,

梦中常到老屋前。








03
清明节   


又到清明怀祖节,慎终追远思先贤。

文明祭祀新风尚。献上鲜花当纸钱。




 











美食






 












中华节气菜|春分









走进三月,春雷声声,春雨霏霏,又是一年春分到。春风盈袖,拾花酿春,采下满溢的美好与温柔。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汉朝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两半,一半是寒气撤退的寂静,一半是花木繁盛的热闹。此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此时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华南地区则是一派暮春景象。


一场春雨一场暖。我国古人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彰显春季的勃勃生机,鸟语、花香、和风、细雨、电闪、雷鸣……共奏一曲春的乐章。


春分时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生活习俗,延续至今的不仅有风靡大江南北的“立蛋”游戏,还有形形色色的美食。春分吃驴打滚是老北京的习俗,以求避邪祈福。驴打滚是用大黄米面、黄豆面、红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等食材制作而成的一种糕点,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吃“太阳糕”也是老北京的春分食俗,有祈求新年五谷丰登的寓意。这种“太阳糕”是以糯米制皮,包裹枣泥、白瓜仁及桂花馅。

在扬州地区,春分节气有吃萝卜或萝卜丝馅的包子的风俗。当地人认为,这时候吃萝卜能上下通气,还能解春困。而在我国岭南一带,春分有吃春菜的风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阴阳相半也,春半日暖,昼夜平分,无论在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都应遵循平衡的原则。此时节各种病菌繁殖和传播较快,要注意经常打开门窗给房屋通风,在屋内种一些花草,提高空气质量和负离子浓度,对人体的健康和心理调适非常有利。

春分饮食讲究“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宜多食用新鲜蔬菜与水果,菠菜、香椿、春笋、韭菜、豆苗以及各种野菜都是可多食的时令美味,以补充冬季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消耗。饮食上应当进行清补,少吃酸食,适当的多吃一些甜食,以补脾胃。还可以用一些葱姜蒜来增加食欲,助春阳达到杀菌防病的功效。

山椒啫喱脆青笋

主料:贡笋150克

调辅料:野山椒水20克,柚子醋10克,鱼胶粉1克。

制作步骤:

1.将贡笋去皮洗净,刨薄厚均匀的片状,焯水30秒后放入野山椒水中浸泡。

2.柚子醋加入鱼胶粉搅拌均匀冷藏1小时,冷却成啫喱冻后切丁。

3.将泡好的笋片卷成筒状装盘,表面铺上啫喱冻,点缀花草即可。

红桂花百合云南树番茄

主料:树番茄200克,百合20克。

调辅料:红桂花糖5克,水100克,糖80克,白醋20克,柠檬2片。

制作步骤:

1.树番茄洗净焯水去皮,切两半;百合洗净焯水备用。

2.取一容器,将水、砂糖、白醋、柠檬放到一起,调制成糖水。

3.将树番茄和百合放入糖水中浸泡24小时,取出装盘即可。

布拉肠粉捞起东星斑

主料:东星斑750克,粘米粉20克,生粉20克,水60克,鸡蛋3个,龙虾汤100克。

调辅料:小唐菜胆6颗,盐5克,酱油10克。

制作步骤:

1.东星斑洗净去骨取肉,切件备用。

2.取一容器,放入粘米粉、生粉、水一起调米浆,拉肠粉。

3.鸡蛋打散加入龙虾汤、盐调味,蒸5分钟取出,制成芙蓉蛋。

4.将鱼肉蒸熟裹入肠粉,放入芙蓉蛋中,淋入酱油即可。

黑松露煎酿羊肚菌炒春笋

主料:羊肚菌80克,春笋300克,虾胶100克,黑松露酱10克。

调辅料:青豆粒20克,罗勒叶5克,盐3克,鸡粉1克。

制作步骤:

1.羊肚菌泡发洗净控水;青豆粒洗净焯水备用。

2.取一容器,放入虾胶、黑松露酱、盐、鸡粉一起拌匀,挤入泡发好的羊肚菌内蒸3分钟。

3.春笋剥去外皮洗净切厚片,用高汤煨煮4小时。

4.起锅烧油,将春笋片和羊肚菌煎至两面金黄,出锅前加入罗勒叶爆香装盘,青豆粒点缀即可。

苦剌芯玉竹清炖老鸽

主料:老鸽200克,老母鸡200克,赤肉100克,鸡脚100克,龙骨200克,水1000克。

调辅料:姜肉5克,苦刺芯10克,玉竹3克,枸杞2克,盐8克。

制作步骤:

1.将老鸽、老母鸡、赤肉、鸡脚洗净斩块,放入容器中。

2.再放入姜、苦刺芯、玉竹、枸杞、盐、水,封保鲜膜蒸6小时。

3.隔汤装碗即可。

椰丝红豆沙青团

主料:糯米粉100克,水50克,椰丝30克,红豆沙50克。

调辅料:糖20克,艾叶汁10克。

制作步骤:

1.取一容器,放入糯米粉,加水、艾叶汁、糖,制成皮备用。

2.红豆沙加入椰丝和砂糖拌匀,包入皮中收口。

3.上屉蒸10分钟,装盘即可。

中华节气菜设计师:骆文龙

海口丽思卡尔顿酒店中餐行政总厨







《欧华文艺》第169期
《欧华文艺》第168期
《欧华文艺》第160期
《欧华文艺》第159期
《欧华文艺》第158期
《欧华文艺》第155期
《欧华文艺》第154期
《欧华文艺》第150期
《欧华文艺》第141期
《欧华文艺》第140期
《欧华文艺》第130期


欧华文艺
“法华作家协会”官方公众号。 为海外游子创业抒情,为法中文化交流讴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