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华文艺》第191期

文摘   2024-10-05 00:46   法国  




为海外游子创业抒情
为欧中文化交流讴歌








散文
















梁源法:旅法作家,资深媒体人。






永存一颗感恩的心
——记旅法侨界老侨领杨明先生


梁源法(法国)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二十一世纪初,在法国侨界讲起杨明先生,可说是无人不知。高高的个子,宽梧的身躯,虽戴着一副深度的眼镜,但是一开口,洪亮的嗓音,往往能吸引住众人的目光。在当时侨社的各类活动中,他虽然话语不多,却富有感召力。大多数人都喜欢他豪爽的性格、真诚待人的态度。

(当年杨明、葛培娣夫妇和两个女儿杨茹、杨浪幸福的四口之家在巴黎铁塔下留影。)


杨明于1997年至2001年期间担任两届“法国华侨华人会”主席。这个时期也是法国华侨华人社会侨团活动迅速发展、竞现活跃的时期。

“法国华侨华人会”原名叫“旅法华侨俱乐部”,是法国最早的华侨华人社团。它是中法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正式向法国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注册成立的第一个华侨华人社团。“法国华侨华人会”在一届又一届会长的带领下,在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几十年来,始终站立在服务旅法华侨华人社会公益事业与增进中法两国友谊、加强文化交流的前列,起着排头兵的作用。

杨明接任法国华侨华人会主席这个职务后,在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在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下,继往开来,更将会务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杨明担任法国华侨华人会主席期间,一个显著的功绩就是将旅法侨胞整体的联合起来、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展示了旅法华侨华人的整体力量。


(法国华侨华人会、法国潮州会馆等法国侨团在巴黎联合举办春节彩装游行,吸引了成千上万当地居民前来观赏。图为游行前在巴黎市府广场举行雄狮点睛仪式。巴黎市长、中国驻法大使和各侨团侨领都出席活动。)

法国华侨华人人数迅速增加,应该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九十年代末这二十多年期间里。主要原因:一是当时柬埔寨红色高棉实行残暴政策,杀害了几百万平民。因柬埔寨原是法国的殖民地,所以法国敞开温暖的怀抱接纳了大量死里逃生的难民,这其中不少是原居住在柬埔寨的华侨华人;二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不少中国大陆人士通过各种方式来到了法国寻找新的生活,他们中以温州人、青田人为主。所以,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的华侨华人社会的人数激增,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以东南亚过来的华侨华人和中国大陆过来的温州、青田人为主。初到异国他乡,东南亚华侨华人以巴黎十三区为主要落脚点;而温州、青田过来的华侨华人,则以巴黎三区一带为主要聚居地。由于语言与生活习惯的不同,开始较长一段时间,这两部分人往来不多,一些活动也大多是各搞各的。都是华夏子孙,同在异国他乡谋生,联合起来才显示人多力量大。从维护华侨华人的整体利益考虑,这两大族群应该整合起来,团结起来,步调一致,才能显示旅法华侨华人的整体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当年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领事部范中武参赞可说起了很大作用。他常常利用星期天不辞辛劳,自己坐地铁到各家各户拜访,谈心,促进彼此的构通与了解。而在这方面,不能不说杨明主席所作的努力同样功不可没。在他当“法国华侨华人会”主席期间,运用自己的豪爽与大度,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主动地与东南亚华侨华人团体的侨领们来往、交朋友,增进感情、增加共识。所以,从那个时期开始,侨界的一些大型活动,如庆祝中国国庆节、喜迎春节,以温州、青田人为主的侨团和以东南亚华侨华人为主的侨团,开始联合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富。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让整个法国的华侨华人社会团结起来,也越来越多地吸引了当地居民前来观看和参与,无形中扩大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彰显了法国华侨华人社会的整体力量。直到现在,我与一些老华侨在谈起当年侨社的发展变化过程时,大家都没有忘记早年那些“搭桥人”所开创与留下的功绩。

在异国他乡勇于创业

杨明先生1949年8月出生于浙江温州。他长得人高马大,头脑灵活,虽然没有高学历,但是有着在商海里打拼的精神与劲头。尤其与贤惠、温柔的葛培娣女士结为夫妻后,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更是充满了信心。杨明天生就有一股不安于现状、勇于向上攀登的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不少人乘着这股东风,纷纷走出国门自主谋生和寻找发展机会。此时正当精力充沛的杨明经过深思熟虑,也决心出国创业。他忍痛暂时告别爱妻和两个可爱的小女儿,独自一人来到法国闯荡。

两手空空来到法国,一不懂法语,二没有专门技术,初期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和大多数刚来法国的温州、青田同胞们一样,只能靠一双勤劳的双手,没日没夜的干活,硬是靠勤奋撑起一片天。据杨明后来回忆说,刚到巴黎时,他在一个温州人开的皮革工场打工,每天从早上9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11点才收工。除了中、晚两餐可以休息一会儿,一天都是站着干活,十几个小时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后来到一家法国人开的皮衣厂打工,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他就掌握了皮衣制作流程,于是大胆的自己出来办厂、创业。在法国只用了几年的功夫,杨明硬是当起了老板。创业初期当老板,用杨明自己的话来形容,那时过的是“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生活啊!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后,杨明将妻子和两个女儿接来了巴黎。这样,一家四口重新在巴黎团聚,开始了温馨而全新的异国创业奋斗的新生活。杨明的妻子葛培娣人长得漂亮,性格贤惠、温柔,讲话细声细气,在人前永远是一副甜美、谦让的笑脸。她是杨明的贤内助,为共同事业的发展,出力殊多。正是有她里里外外的支持与帮助下,他们的家庭事业不断发展,为后来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后来杨明当上侨领后,能将大部分时间用来为侨社的公益事业服务,就是有夫人在后面默默的支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杨明、葛培娣的两个女儿杨茹和杨浪,在父母的关爱与培养下,也健康成长,一个四口之家生活充满了甜蜜与快乐。

为侨社公益事业尽力

杨明1981年10月刚抵法国时,就知道在巴黎三区有一个以温州、青田人为主的华侨华人组织“旅法华侨俱乐部”。在法国巴黎有这么一个华侨华人的公益组织,无疑为在异国他乡艰辛打拼的华侨华人建起一个相互守望、排除寂寞的温暖“大家庭”。杨明工余时间就喜欢到“旅法华侨俱乐部”参加各项活动,很早就成为俱乐部里的一名积极分子。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杨明众望所归,被推选为“旅法华侨俱乐部”的主席。第一届任满后,他再次被推选为主席,继续连任。直到2001年两届任满后,才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任新主席。正是在杨明担任主席的任内,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作为一个华侨华人公益团体,再叫“俱乐部”显然有点不合时宜了,所以在杨明的提议下,经过主席团会议一致通过,正式将“旅法华侨俱乐部”更名为“法国华侨华人会”。从此以后,作为法国华侨华人社会的一面旗帜,“法国华侨华人会”这个响亮的名字,一直活跃在法国侨界的各项公益事业和促进中法文化交流活动的前列。

两届任满后,杨明虽然不再担任“法国华侨华人会”主席了,但他为侨社继续奉献力量的精神仍然灼热。2001年,他在法国各侨团和广大旅法华侨华人的大力支持下,发起成立了“法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该会初创时期,参加的法国侨团就有78家之多,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法国大大小小的侨团,反应了旅法侨胞坚决反对“台独”,希望中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声。“和统会”初创时期没有自己的会所,开个会、搞个活动都有很多不便。为了侨社的共同事业,杨明先生毅然决然地将自家的店铺让出来,作为法国“和统会”的会址和活动场所。杨明在担任“法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的20年期间,据粗略统计,杨明个人承担了会里的各种费用,按人民币计算达600万元之巨!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了侨胞们的共同事业,杨明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无疑受到大家的一致赞赏和敬佩!


(2001年“法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正式成立,杨明当选会长,并举行工作会议。当时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先生也出席了会议。 )

杨明在担任“法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期间,发起和参与了几次全欧洲华侨华人社团共同举办的“反独促统”大会,发出了全欧洲华侨华人希望中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与呼声。杨明从2001年创会时开始担任法国“和统会”会长,在海外为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奔波、操劳近20年。后来,因退休和身体的原因,他将“和统会”的工作交给了继任者,担任该会的荣誉会长。后来,他与夫人选择回国养老,但仍然关心着法国侨界的“反独促统”事业。这种执着的信念,充分表达了一位老侨领的爱国爱侨之心。

心怀祖国情系家乡

人们常常说:出国了,在海外拼搏、生活,内心世界往往更爱国,对故土的热恋更浓烈。尤其对一些老华侨来说,更是如此。杨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单枪匹马到法国闯荡,经过多年艰辛的打拼,在国外站稳了脚跟,从两手空空到有了自己的事业,再成为当地有一定名望的侨领。尽管这样,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没有忘记生他养他长大的故乡。每当国内有难,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援手,予以无私的援助。2005年7月5日,强台风登陆温州,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民众捐失惨重。当时,杨明正在北京参加一项活动,听到这个消息后,他马上捐款30万元人民币,支援当地民众抗灾;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的“5、12大地震”,杨明急灾区人民之所急,立即捐款35万人民币,帮助当地人民抗灾,重建家园;为了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杨明还多次捐款助教。2006年,他个人向瑞安华文教育基地捐款100万元人民币,他说:“教育和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海外的华侨华人子弟,更应该继承和弘扬祖国的灿烂文化。”杨明先生在海外打拼几十年,所挣的每分钱,可说都是血汗钱,都是靠自己每天的辛勤劳作换来的。但是,这几十年里,他在家乡温州地区为各种公益事业,捐款总数竟达700万元人民币之多!另外,在杨明担任“法国华侨华人会”主席期间,每当国内发生各种各样自然灾害,杨明曾多次组织侨胞募捐赈灾,支援灾区人民抗灾,让当地民众尽早恢复正常生活。海外侨胞的赤子之心,感天动地!

杨明先生向中国受灾地区捐助善款帮助重建家园。)

杨明与夫人葛培娣女士大半辈子在法国打拼,事业有成。除了积极参加侨社的各项公益活动,为侨社的整体利益贡献一份力量之外,也一直关心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他将他所做的一切用一句话概括:人要有感恩之心。

他多年“感恩”行动的辛勤付出,得到了侨胞们的爱戴与支持;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与家乡父老乡亲们也给予他许多的荣誉和奖励,中国有关部门颁给他“世界杰出华人勋章”,国务院侨办多次邀请他出席北京国庆节庆典观礼,等等。现在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当年曾任温州市市委书记,他知道杨明的诸多爱国爱乡事迹,并多次接见过杨明先生与他的夫人葛培娣女士。2023年6月23日,李强总理访问法国期间,专门安排接见了旅法华侨华人代表并发表讲话。在讲话中他特别提到:这次怎么没有见到老侨领杨明先生啊?可见国家领导人心目中还惦记着杨明先生呢!

但杨明将自己所做的一切公益事业,都看成是作为炎黄子孙应该做的本份事。他对祖国人民和侨社给予他的诸多荣誉,始终抱着一份感恩的心。他退休后选择回国养老。他出版了一本记述自己一生主要生活历程的书,图文并茂,将书名定为“感恩的心”。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在他的灵魂深处,永远怀着一份感恩的心,感恩祖国,感恩家乡,感恩生他养他的父母,感恩与他一起从事侨社公益事业的侨胞们。

现在,杨明虽然在国内安度晚年生活,不再活跃在法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各种活动场合,但人们聊起当年的往事时,总还记得那时他为法国华侨华人公益事业风风火火奔忙的身影,总还记得他与大家共同完成一项公益项目后爽朗而豪放的笑声……

2024、9、25   于巴黎













诗歌








刘瑛笔名瑛子,德籍华裔作家。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出版了《刘瑛小说散文集》。中篇小说集《不一样的太阳》收入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散文集《莱茵河畔的光与影》入选海外华文精品书系。根据同名小说《不一样的太阳》改编的电影在美国上映,并入围多项国际电影节。主编了两本专辑《走近德国》,《走近欧洲》。曾三次担任中国诗歌春晚欧洲会场总策划


















默契


刘瑛(德国 )


没有十指紧扣

也没有亲密搂肩

就这么

脚底生风 并肩而行

迈着不同的步调

从人生的春天走向秋天

一路“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一道“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把橡树的刚劲与木棉的柔美揉进骨髓

在同一条路上

走出各自的身姿

密不示人的私语和体贴

是时装包上的拉链

隔绝这世俗的纷纷扰扰

挎着

翻越了万水千山

于是

前行的背影中

便有了一份无需言说的默契











诗歌








吴志平笔名乡里人、乡瓜子。祖籍中国浙江青田。上中学时移民到法国,毕业于巴黎雅克依伯高等技师学校食品专业。曾于勒瓦卢阿市斯提芬公司工作多年。LEA资产控股董事局负责人、凡尔赛天然居东主。曾任法国法华文化交流促进会、浙江商会等侨团会长;青田同乡会名誉会长,龙吟诗社顾问,法华作家协会副主席。 


















古诗联韵


吴志平(法国 )





01
白新加坡的雨豆树



晚夜缩身储水藏,曙晖撒露汝伸张。

滋生橛物着装展,卵育飞禽筑梦扬。

何止清心既排氧,尚且挡雨可乘凉。

迷君天伞擎空若,国树星洲好景望…




02
过马六甲  

马六滨城一日游,此还数载梦中搜。

东西海口璇枢处,来往贩商交易州。

岂意南洋封要道,终于华夏布新猷。

纷争乱世凝眸看,自有方针可阙筹。












集邮

















李齐向荣:现任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及列支敦士登邮政驻亚太区总代表,负责中列文化交流的组织及协调工作。法华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鲁格尔的风景
||


 李齐向荣列支敦士登



我们的村庄风景系列中的最新邮票描绘了两座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它们均位于鲁格尔市镇,并以彩色背景上的黑白照片呈现。

Two tradition-steeped buildings adorn the latest special stamps in our Village Views series. Both are located in the municipality of Ruggell and are depicted as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s on a colour graded backdrop.

建于1730/31年的库费尔-马蒂斯之家“Küefer-Martis-Huus”(面值:1.00瑞士法郎)是我们地区少见的巴洛克农舍代表之一。1993年前一直有人居住,1997年被鲁格尔市镇收购并随后列为历史文物。该建筑于2002年作为博物馆和文化交流中心开放,定期举办区域主题展览和活动。它的一楼已准确地恢复到原来状态,厨房里的旧家具见证了早期人们的简单生活。

Built in 1730/31, the "Küefer-Martis-Huus" (face value: CHF 1.00) is one of the rare examples of representative baroque farmhouses in our region. It was inhabited until 1993 before the municipality of Ruggell acquired it in 1997 and subsequently classified it as a historical monument. The building was opened as a museum as well as a culture and meeting centre in 2002. Exhibitions on regional themes and events are held there on a regular basis. The ground floor has been faithfully restored to its original state. In the kitchen, old items of furniture bear witness to the simple life in earlier times.

位于村庄街道(Dorfstrasse)上的“旧牧师住所”(面值:1.20瑞士法郎)建于1856/57年。根据档案记录,这座木屋采用燕尾榫设计和建造,平面几乎为正方形,四周仅略微覆盖有出檐的四坡屋顶。它在2011-12年间进行了修复和恢复原状。

The "Old Vicarage" (face value: CHF 1.20) is located on Dorfstrasse. According to archived accounts, the wooden house was built in 1856/57. Designed and built with dovetail joints, it has an almost square floor plan and is covered only slightly by a projecting hipped roof on all sides. It was renovated and restored to its original condition in 2011/12.




《欧华文艺》第190期
《欧华文艺》第189期
《欧华文艺》第170期
《欧华文艺》第159期
《欧华文艺》第158期
《欧华文艺》第155期
《欧华文艺》第154期
《欧华文艺》第150期
《欧华文艺》第141期
《欧华文艺》第140期
《欧华文艺》第130期

欧华文艺
“法华作家协会”官方公众号。 为海外游子创业抒情,为法中文化交流讴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