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外游子创业抒情
为欧中文化交流讴歌
一位旅法老华侨
梁源法(法国)
在法国侨界,讲起张璧山老先生,60岁以上的人们可能多少都会知道他早年的一些故事;而年青一代了解他过往历史的恐怕就不多了。这是因为张老先生近些年来,年事已高,甚少出席侨界的各类活动。久久未见他的身影,于是,人们也就慢慢地淡忘他了……
但是,熟悉张老先生的朋友们却无不为他坚毅的精神所佩服。他今年已经93岁了,出门仍能自如地驾驶着轿车四处奔跑,购物也好、赴约也好,都是以车代步。这说明他的眼睛还能看得清前方的道路,脚还能自如地踩、放刹车板和加油板;更难得的是,早年工作之余苦炼出来的一副好歌喉也没有让它闲着,八、九十岁高龄了,时不时还能高歌一曲,抒发抒发情感。这样的生活状态,真让人既敬佩又羡慕!
我想,张老先生晚年仍能保持如此健壮的体魄和乐观的精神状态,很可能是他青少年时期艰辛的经历,以及后来坚强的人生奋斗勇气练成的。
张璧山先生在法国华侨华人会举办的2023年九九重阳节敬老活动上致辞
图片来自《欧洲时报》
张璧山先生1930年7月21日出生于越南顺化。父母育有五子一女,在张璧山4岁时,全家移居到蚬港。10岁小学四年级肄业后,适逢岘港地区华人组办青少年回国升学,他父亲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不要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要懂得自己的母语,于是让他跟随回国。1940年,一群10岁至16岁的青少年,从岘港出发,乘火车经过河内前往昆明,再分批乘坐大货车,一路上历尽艰难,到达云南保山,入学当时为了接收从东南亚回国求学的青少年,而新创办的一所国立华侨中学。
只有10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孤身一人远走他乡,无论是父母还是张璧山自己,都需要有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啊!
在祖国的怀抱里平安地学习了两年。到了1942年,日本开始全面入侵中国,日本的飞机也在云南保山上空狂轰烂炸,使多少中国老百姓死于非命!侨中的十几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也遭了殃。随后,校方给每一位学生派发30元让大家设法到昆明集中。12岁的张璧山,个子跟大卡车的车轮子差不多高,自己根本无法攀上车。幸运的是,一辆车上有两位同学发现了,将他一把拉了上去。幸运的张壁山站定后,刚想说声谢谢,定神一看,拉他上车的其中一人,原来是当年和他一起从越南来云南的同学,俩人马上拥抱在一起,真是高兴坏了!
当时张璧山除了身上穿的一身衣裤,身无外物。经过三天的路程,最后总算安全抵达昆明。在昆明等待期间,进入一间难民招待所当服务员,总算解决了糊口大难题。两三个月后,学校奉命要迁到贵阳附近的五里桥。发给每个学生一百五十元路费,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到五里桥集合。在这次迁移过程中,12岁的张壁山不幸得了重病,路费又花光,延误了行程。不过也因祸得福,一路上得到从缅甸回国的一家人的照顾,并帮忙解决了食宿问题。在贵州,学校的初中部安顿在一座观音堂里,1945年又将学校搬到重庆。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座华侨学校最后搬到了海南岛的海口市。可憐年幼的张璧山,这几年哪里在读什么书,一直都是在不停地死里逃生。但是,大难不死,总算保住了这条小命。张璧山老先生正因为在年幼时历尽艰辛,为长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到了90多岁,还能够做到眼不花、脚不软,还可以自如地驾车到处驰骋……
10岁离开父母的张璧山,这几年独自一人在外,生死不明,那时的通讯又不方便,让在越南的父母日夜担心,思念无尽。等到有了消息后,父母坚决要求张璧山回到他们身边。这样,16岁的张壁山才又回到了越南。
在法国生活也要为中国尽力
张璧山回到越南探亲后,1947年第二次离家回到海口的华侨中学学习。1949年再回越南探亲,随后被父母送到西贡的中文学校“岭南学校”完成高中课程。后来,父亲发现这名长子无意经商,就建议张璧山去法国继续学业吧。于是,1953年,张璧山远渡重洋,来到了法国巴黎。先是补习了一年的法文,第二年考进了土木工程专科学校。读了两年预科,考进大地测量系,后来交不了学费,只得停学,转入普通大学巴黎大学。因为普通大学不用缴学费,但是生活费,包括租房费却是要自己负责的。在这种情况下,张璧山只能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想办法打工,挣钱维持学业与生活。到学校里不久,张璧山了解到有一个学生组织叫“进步学生会”,主体成员是从中国来法国留学的爱国学生们,于是张璧山也就参加了这个学生会,并积极参与会里的各项活动。这样,慢慢地认识了不少同学,让他感觉到在法国这个异国他乡也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青年时代的张璧山先生在巴黎
1960年,中国新华社首次派出记者到巴黎,建立第一个新华社法国巴黎分社。这位首任记者名叫杨效农,当时新华社巴黎分社一共就只有他们夫妻俩人。因为工作的需要,他们必须要有一辆车来代步,但是杨先生不会驾车,也没有法国的驾驶证,那就得请一位司机。开始他们聘请了一位法国司机,工作了一段时间,感到无论是语言交流上还是行动上都十分不方便。于是杨先生找到“进步学生会”,希望通过他们帮忙找一位华侨司机。学生会的负责人经过认真考虑后,决定推荐张璧山去,认为他比较合适。他们和张璧山一谈,张璧山一口答应了下来,认为能帮中国来的新闻单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也是愉快的一件事。这事就这样定了下来。就这样,张璧山开始为新华社巴黎分社当起了工作司机,每天上午,他准时到新华社为杨先生开车去办理各种事务和新闻採访,下午再赶到学校上课。这样的日常时间安排,一直持续了三年。
1964年中法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中国外交部派遣宋之光代办到法国筹建大使馆,随同宋大使来的工作人员中还有法国侨界都熟悉的汪华先生。刚开始工作时,他们也是聘请了一名法国司机,与当年新华社巴黎分社筹建时同样的问题,工作中总不是十分方便,想找个当地华侨来帮忙,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结果,新华社巴黎分社就又将张璧山介绍给了中国大使馆。此时,尽管学习、工作已很忙碌,但是张璧山知道是为筹建中的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当司机,他十分高兴,认为这也是能为中国出点力的好机会,就马上答应了下来,第二天就到中国大使馆报到。就这样,张璧山这个兼职司机,勤勤业业、一做就做了快3年时间。因为工作的需要,晚上张壁山就住在使馆工作人员的宿舍里,并且刚好与蔡方柏先生作伴,住同一个房间。多年后,蔡方柏先生再来法国出任中国驻法国大使时,在一次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上,他当着众人的面笑着说道:你们知道吗,当年我和张先生曾经一个宿舍住了好几年呢!大家在了解了当年中国大使馆建馆初期的情况后 ,都发自内心地赞赏张璧山先生当年为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所作出的功绩!
后来,张璧山先生与黄华女士结婚仪式就是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举行的。当时的黄镇大使亲自送给张璧山、黄华伉俪一份新婚礼物:一套“毛泽东选集”和几块布料。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宋之光大使重访法国时,没忘旧情,还特意抽空约同蔡方柏大使,专程探访了张璧山先生。
实际上,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张璧山先生在为新华社巴黎分社建社初期、中国驻法大使馆建馆初期默默奉献力量的同时,也为法国华侨华人社会初期的发展,贡献良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了法国华侨华人自己的组织,最早的侨团叫“工商互助会”,但是并没有在政府有关部门正式注册。当时建立这个组织主要目的,是为在法国艰苦劳作、谋求生计的华侨在工余有一个相聚的地方,便于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但是,那时法国的有关当局对华侨成立协会是严加控制的。随着华侨人数的不断增加,旅法侨胞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得到法国政府承认的合法的自己协会,能够理直气壮地开展各项公益活动。当时华侨的老前辈如厉言、左起发、杨岳等,招集起侨胞准备向法国政府有关当局申请正式注册成立协会。但是当时的老华侨大多不懂法文,与律师和政府有关当局交流有一定困难。张璧山等一批中国留学生就积极地担负起这个任务,他们联系了律师,希望他能帮忙为华侨成立协会办理相关法律手续。鉴于当时的法国社会现状,律师建议,协会的名称最好尽量避开政治性,突出娱乐性。大家多次商量的结果,为了不引起有关当局的敏感,于是决定将协会的名称定为“旅法华侨俱乐部”。这也就是现在“法国华侨华人会”的前身。但是,协会的成立并不一帆风顺。1970年交上申请文件,直到1972年才正式批准。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张璧山陪同老侨领们不知花费了多少心思,来来回回跑了多少路,才换来法国华侨华人第一个自己的协会!
“旅法华侨俱乐部”的第一任主席是杨岳先生。这个华侨华人协会的成立,当年是法国华侨华人的一件大喜事,大家纷纷出钱出力,一边开展各项活动,一边寻找地方建立固定的会所。当时除了浙江籍的华侨外,来自其他省籍的华侨也都纷纷捐款支持“旅法华侨俱乐部”,巴黎最早的中餐馆如“天下乐园”、“中国乐园”和“东方乐园”“梅林饭店”等华侨企业都捐出善款表达支持的一份心意。
在几十年旅居法国的生涯中,只要国家和侨胞有需要,张璧山总是尽力而为。例如在“工商互助会”时期,在“法中友好协会”支持下,由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提供影片,举办年度欢度春节大聚会和庆祝中国国庆,张璧山先生总是积极参与组织和安排。这些活动都深受当时侨胞们的喜爱和欢迎。
为了庆祝中法建交,当年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带领中国艺术团来巴黎演出,需要大批译员协助工作,当时的“进步学生会”倾力配合工作,张璧山也是跑前跑后忙个不停,深受艺术家们的喜欢和称赞。也因此,张璧山与当时的东方歌舞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据说法国的侨团大大小小有近百个。面对现在法国华侨华人社会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作为在法国生活的华侨华人无不感到欣慰和骄傲。这一方面得益于祖国(祖籍国)的不断强大和中法两国坚实的友好关系,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当年在艰难时期,众多先辈们冒着各种风险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后来,张璧山先生完成学业后走上社会,从事土木工程工作。1980年,法国石油巨头TOTAL在中国建立业务,张璧山先生被聘请派往中国工作。这份工作一干就干了九年,到了1989年,张璧山夫妇才又回到法国。此时,张璧山先生虽然已到退休年龄,但他一回到法国,又热心地投入到侨社的公益活动中。每年他都组织侨界旅㳺团,自己担任团长兼导㳺,不辞辛苦,带领大家㳺遍中国大江南北,领略中华大地秀丽风光,深受侨胞们的欢迎;同时,张璧山还联络一部分侨界的歌唱爱好者,在欧洲时报文化中心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侨界合唱团,为华侨华人的业余生活绘制了一幅亮丽的风景画!
几十年来,张璧山老先生虽然生活在海外,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都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只要有机会能为中国、能为侨界做点公益事业,是他不变的初心!
张璧山、黄华夫妇近照
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们夫妻俩至今都一直保持中国籍。
我与张璧山老先生认识多年,每年总是会聚会几次,大家叙叙旧,谈谈心,是我们退休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十月中国国庆节后不久,我们几个朋友又聚首聊天。谈起在海外庆祝中国国庆节,张璧山老先生兴奋地说:对我们生活在国外的华侨华人来说,每年庆祝中国国庆节,是我们怀念祖国(祖籍国)的一种最好方式!过去每年中国国庆节,我都会应邀参加使馆的招待会,就像回到国内一样的感觉。张老的一句话,使我深深体会到老华侨的那份纯真的爱国之情。我问:今年中国国庆使馆招待会您去了吗?张老听后答道:已经好多年没有收到邀请信了,我们自己在家里庆祝。说完,哈哈大笑了起来。我说,他们也可能考虑您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为了您的安全,所以没有给您发邀请信了?张老沉默了一下,表情凝重地说:按道理,一般邀请方举办活动,选择发邀请信的对象,主要考虑的是应该不应该发。至于被邀请者能不能来,身体状况如何,那是被邀请者决定的问题,你说对不对?我听后只有笑笑,无言以答……
不管岁月流逝、日月交替,张璧山老先生在法国几十年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他爱中国、爱侨社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人们敬佩和尊重!
衷心祝愿张璧山老先生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每一天!
2023年10月15日 于巴黎
施文英 (法国)
朱志远:中国画报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摄影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摄影收藏协会副秘书长。
——古堰画乡景区
朱志远(中国北京)
古堰画乡景区
古堰画乡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距丽水市区二十公里,核心区块包括大港头、堰头、坪地和保定范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氛围浓厚。龙丽、丽龙高速公路在此有出口,53,50省道贯穿全境,通过金温铁路丽水站接轨全国铁路大动脉,交通便捷,距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城义乌只有100多公里。古堰画乡把一个生态和人文的丽水完整地传达给世人。
景点简介
古堰画乡是楼阳生在谈及大港头区域文化产业项目定位时首先提出的。“古堰”首先表明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建于公元505年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有古街古亭古埠头、青瓷古窑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和古樟树群,形象地表达了该区块真山真水,自然古朴的江南古镇的美丽风貌。“画乡”突出了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有省内外著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建有丽水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院、古堰画乡展览馆、古堰画乡分校等,另有专业美术写生创作基地-“在水一方写生创作基地”(座落于丽水市区23公里的大港头镇,是中国美术学院及其附中的教学实训基地)和丽水九龙巴比松写生创作基地。
《欧华文艺》第144期
《欧华文艺》第143期
《欧华文艺》第141期
《欧华文艺》第140期
《欧华文艺》第130期
《欧华文艺》第129期
《欧华文艺》第128期
《欧华文艺》第127期
《欧华文艺》第126期
《欧华文艺》第125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指挥 赵元 演奏 日内瓦州立管乐团
巴黎 《蜀宗•三味老火锅》 “麻、辣、香”三味一锅鲜
《欧华文艺》资讯 : “巴黎艺术时空画廊举办艺术展”
交响乐《红旗颂》 指挥赵元 作曲吕其明 演奏亚美尼亚交响乐团
巴黎大区《涂鸦》 手机街拍 安伯
《蓝铃花开》 摄影 刘军
《惊鸿掠影 布拉格》 摄影 唐汉
消闲音话 《故乡一枝春》
在灿烂的阳光下-指挥赵元-贺慈航词-印青曲
旅法华侨企业家顾心晖女士
《贝多芬 C小调合唱幻想曲》 指挥 赵梅笛
《欧华文艺》百期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