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华文艺》第158期

文摘   2024-01-06 03:25   法国  

                                                                                                              




为海外游子创业抒情
为欧中文化交流讴歌








散文














梁源法:旅法作家,资深媒体人。



法国华侨华人
为中法友谊大厦添砖加瓦
——庆祝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






梁源法(法国)

 2024年,是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的大庆之年,又是中法文化旅游年。在这一年中,中法将会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共同庆祝经历了60年风风雨雨、巍然耸立在世界之林的这座耀眼的中法友谊大厦!

1964年,法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以非凡的魄力和前瞻的眼光,果断地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在这60年中,不管遇到怎样的风浪和雷电,中法两国的友好关系一直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

在动荡、多变的国际大环境下,中法两国的友好关系60年保持稳定并持续发展,真不容易。这靠两国政府掌舵人的正确把舵,更有赖于两国人民的主流向心力。 

在建筑这座中法友谊大厦的过程中,广大旅法华侨华人同样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60年来都在默默地为这座大厦添砖加瓦。

据可靠的史料记载,从第一个中国人来到法国,并定居了下来,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旅居在法兰西土地上的华侨华人,一般都经历过从陌生、彷徨、摸索,再到适应、生存、创业、求发展的几个阶段。他们与当地居民友好相处,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也贡献于当地社会。这也是长期以来旅法华侨华人能够受到法国当地人民尊重,并友好相处的主要原因。现在,我们来回忆中法友好,讲中法友谊,不能忘记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旅法华侨华人所创下的功绩:

上个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有十四万华工来到法国,与法国人民一起经历了艰难的战争岁月,不少华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此长眠在了法兰西的土地上。法国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些华工,他们在法国多个地方建立了华工墓,并在每个墓碑刻上死难者的姓名和藉贯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中法友好史册上永不磨灭的一页。

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大批的中国热血青年远渡重洋,来到法国求学。这些学子中不少学成回国后,在科技领域成了带头人,为中国的科技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中法两国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与加强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法建交前,在法国生活的华侨华人大约只有一万左右;1964年中法建交后,从中国大陆移民到法国的华侨华人不断增加。尤其是1975年东南亚柬埔寨等国政局发生骤变后,这些国家的不少华侨华人以难民的身份来到法国寻求新的生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这三十年期间,法国的华侨华人人数增加较快。据不完全统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法的华侨华人已达到七、八十万之多。

法国的华侨华人大部份居住在巴黎及郊区大巴黎地区,也有些因事业与工作的需要,分散居住在法国各地。几十年来,众多的华侨华人在法兰西土地上辛勤劳作,除了解决生存问题与发展事业外,他们也为增进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相互了解,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地书写法国华侨华人为中法两国友谊所作贡献的历史篇章:

一、中餐馆业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民间先锋队

初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异国他乡立脚根、求发展,开始时必须要进行艰难的探索和付出异乎常人的努力。一般来说,大部份移民到法国的华侨华人都不谙法语,也没有特别的谋生技能。但为了生存,必须尽快自找出路,挣钱养家。所以,不少人就以开中餐馆为创业的起步。

因为中国人从小就吃中国饭长大,基本都知道中国菜的配料与制作,只要用心学习、稍作实践,做几手中国菜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所以,法国巴黎早期的中餐馆都是比较小型的,不少就是夫妻档,丈夫做厨房,妻子当跑堂,一天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初期的中餐馆餐堂虽然不大,却干净、温馨,中国菜的搭配和煎炒方式也让吃惯了法国餐的法国人好奇又新鲜,争相到中餐馆来品尝中国菜。巴黎早期的中餐馆如“天下乐园”、“中国乐园”和“东方乐园”等,至今还留在老一辈喜欢中国餐的法国人记忆里。

随着岁月的变迁,来到法国的华侨华人也越来越多,在巴黎乃至法国外省所开的中餐馆也象雨后春笋般崛起,规模也越来越大。有些中餐馆成了当地华人街标志性的符号。象巴黎美丽城的“华丽都大酒楼”(现改名为“幸福楼大酒楼”)、巴黎十三区的“中国城大酒楼”等等,凡是喜好中国菜肴的巴黎人说起来一般都知道。

時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前排左二)到巴黎美丽城“华丽都大酒楼”品尝中华佳肴,华丽都大酒楼老板吴汉龙先生(后排左三)

记得1991年12月16日,当时正参加法国总统竞选的密特朗,率领一批亲信特地选择到巴黎美丽城的“华丽都大酒楼”用餐。此举轰动了法国传媒界,法国的主要媒体均作了报导。不久,密特朗再次当选法国总统。因为“华丽都大酒楼”的法文名字刚好是“总统”(Président),所以,此事一时成为法国民间社会的一个美谈。据“华丽都大酒楼”老板吴汉龙先生说,后来密特朗总统又去了一次“华丽都大酒楼”品尝中华佳肴,这在法国总统历史上是少有的事。此举大大吸引了法国民众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关注与向往。

多年来,正是有了遍布法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中餐馆,为中华饮食文化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传播和发扬,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不可否定,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大多数民众不一定都到过中国,而他们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不少就是从熟悉中国饮食文化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国的中餐馆业的广大从业者,在一个世纪多漫长的岁月中,几代人为中法两种文化交流和相融所作出的努力,功不可没。

二、大大小小华侨华人社团的功绩

海内外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社团。事实正是如此。

广大海外的华侨华人远离故乡,到异国他乡重新开始新的生活,都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首先要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和寻找就业机会,再慢慢创业和谋求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家人、亲戚的齐心协力外,还要靠同胞、朋友抱团取暖、守望相助。所以,华侨华人一旦在当地立住脚跟后,自然需要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团体来发挥集体的力量,维护大家的共同利益。

据史料记载,法国华侨华人最早的团体,应是1905年由当时法中两国知名人士发起成立的“中法友好协会”以及于1916年在巴黎成立的“法华教育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以参战华工为主体的“旅法华工总会”(后改名为“旅法参战华工总会”)的成立,更在法国华侨华人史上写下了亮丽的一页。后来,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量的中国留学生来到法国求学,前后也成立了不少留学生组织,在不同年代各自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964年中法建交后,法国华侨华人建立的第一个自己的协会、且得到法国政府正式承认的团体,就是“旅法华侨俱乐部”,即现在的“法国华侨华人会”。“旅法华侨俱乐部”的成立说起来还颇有一段故事性。早在中法建交前,法国的华侨华人就向法国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注册成立自己的协会,但在当时,法国政府对外国移民成立协会控制甚严,申请报告递上去后,一直没有下文。直到中法建交7年后,1972年,法国政府有关部门才批准“旅法华侨俱乐部”正式成立。中法两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个华侨华人社团取名“俱乐部”,可能叫人有点不解。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俱乐部”就是大家聚在一起打打牌,搓搓麻将的地方。为什么将华侨华人的协会起名叫“俱乐部”呢?据当年亲自参与成立“旅法华侨俱乐部”的一位老华侨回忆说,这个名字还是当时帮忙办理法律手续的律师建议起的,主要是避开政治性太强的字眼,便于有关当局容易审批。可见当时成立华侨华人自己的组织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到了九十年代,法国整个社会政治空气不一样了,在大多数会员的一致要求下,才将“旅法华侨俱乐部”改名为“法国华侨华人会”。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华侨华人数量的增加,各种各样的华侨华人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这些大大小小的侨团据说数量之多已达百位数。几十年来,这些华侨华人社团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方式,在团结和服务同胞、维护同胞的整体利益之外,也为中法两国的友好关系贡献出自已的力量。早年有些侨领曾以己之力,邀请和陪同法国政治人物访问中国各地,让他们感性、实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民间社会,加强对中国的认知。这也为他们从政后为中法两国友好关系的推动产生无形的效应。

法国众多的华侨华人社团日益重视与走进法国的主流社会,与当地政府和民众开展多样性的交流与合作,尤其在文化与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对促进两国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9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九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有10家侨团被评选为全球“华社之光”。“法国华侨华人会”荣登光荣榜,为法国侨界争得了荣誉。由中新社评选的“2022年全球华侨华人十大新闻”中,巴黎中心区设立“华人纪念牌”这条消息入选其中。当地官方表示,设立这个纪念牌,主要是纪念长期以来法国华侨华人对当地社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些成绩与荣誉的取得,都是与法国侨团多年来的工作分不开的。

三、通过民间的文化节庆活动增进中法友谊

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存共荣、友好相处,通过文化节庆方面的交流与同庆同欢,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培养友情与友好的必不可缺的活动之一。

60年前,恐怕没有多少法国人会知道“春节”这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而现在,相信大多数的法国人尤其是巴黎人都会知道:每年冬去春来之际,中国人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春节。这主要有赖于法国华侨华人以及侨团几十年辛勤营造的结果。

从1984年开始“法国华裔互助会”就在巴黎十三区的市政府广场一带举行中国春节迎新春的彩妆游行。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法国人前来观看。开始是每两年举办一次;后来变为每年都举办春节彩妆游行,“法国潮州会馆”等不少侨团也参加协办,规模一年比一年盛大和隆重。不久,“法国华裔融入促进会”与“陈氏公司”合作,向巴黎十三区区政府申请并获得批准,每年春节期间,在十三区主要的“华人街”街道两旁的树杆上,挂起醒目的彩旗,上面用中法文写着“喜庆满门”、“万象更新”、“法华一家”和“四海昇平”等喜庆、吉祥的大字,将节日的气氛衬托得浓浓,让当地的居民对中国“春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旅法华侨华人舞龙庆祝中国春节

从1997年春节开始,在“法国华侨华人会”的带头与倡议下,浙江籍的众多侨团联合起来,每年春节都在巴黎市政府前的广场,隆重举办剪彩和舞龙点睛仪式,并举行盛大的彩妆游行,巴黎市政府的主要官员和中国驻法大使也出席这个春节的隆重仪式。不少当地年青人也兴致勃勃地加入游行队伍,从中感知春节的节日文化和喜庆氛围。这些活动,无形中拉近了中法两个民族文化的交融与认同,从而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多年来,众多法国华侨华人社团花费心力播种的中华节日文化种子,在法兰西的土地上,一年又一年地开放出艳丽的花朵,为中法友谊增光添彩。

四、华文媒体出版法文刊物让法国民众更多了解中国

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法国就开始出现华文报刊。尤其在中国抗日时期,一些华文报刊如“华侨时报”,它们及时报道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消息、发起捐钱捐物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等等,广受华侨华人的欢迎,在当时华侨华人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起着很好的作用。后来,在法国各种各样的华文报刊不断诞生。因为大都是以华文刊出,服务对象主要也是华侨华人。在这里就不作一一介绍了。

我想着重介绍几份华侨华人创办的、以法国主流社会读者为主要对象的法语刊物:最早由《欧洲时报》创办的“丝绸之路”(La Route de la soie)法语双周刊,创刊于1991年,读者的主要对象为法国主流社会人士和华裔下一代。该刊物每期以介绍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中法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讯息等为主要内容。对于希望了解中国、对中国感兴趣的法国读者来说,是一本难得的读物。该刊坚持了七年,后来停刊。《欧洲时报》还与法国最著名的杂志“巴黎竞赛画报”(Paris-Match)合作,出版法文版的“巴黎竞赛画报-中国专号”(Match en Chine)。每期出版前,都由《欧洲时报》的记者陪同“巴黎竞赛画报”的记者,选择中国的一个省或两个省,进行实地采访,写出重量级报导文章,再配合其他相关内容隆重推出。该杂志通过“巴黎竞赛画报”的发行渠道,由法国各地的报亭和书店在全法国发行,受到法国主流社会读者的欢迎。该杂志一共出版了七期,当时在法国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在法国,目前有两本以介绍中法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法语杂志,均为华侨华人创办。左为《中国视角》、右为《 9 》

由法国华侨华人创办、至今仍在出版发行的两份法语杂志,一份是由法国侨界知名人士黄进、曾永革等人于2017年年初创办的《中国视觉》(Vision de Chine);一份是由《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于2017年年底创办的《九》( 9 )。这两份杂志都是以向法国主流社会读者介绍中国的最新政治、经济、文化及中法两国友好交往为主要内容的法语杂志,在促进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让法国主流社会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也日益受到法国主流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希望这两份由华侨华人编辑出版的法语杂志,站在中法建交60周年大庆的新起点上再出发,在今后的岁月里,为中法两国的友好关系弹奏出更响亮的前进曲!

五、积极融入主流社会发出华侨华人声音

我们华侨华人在法国社会长期生活,既要稳固和发展我们的事业;还要为我们的下一代筑好前进的路基。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努力参政议政,尽量争取与发挥我们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我们华侨华人族群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正当权利,才能为中法友好关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欣喜地看到,法国华二代陈文雄先生经过自身的努力,比较早地融入法国主流社会。他先担任巴黎十三区的副区长,后又被推选为法国国民议会议员,还被任命为国民议会法中友好协会主席。他曾随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式访问中国,为中法两国的友好关系和增进友谊作出了很大贡献。

我们更欣喜地看到,近几年来,法国华人及华二代进入法国政坛的已越来越多了。初略统计如下:巴黎市,曾永革担任11区区议员,陈家辉担任13区区议员,彭昌华担任13区区议员,王立杰担任19区区议员,叶飞燕担任复兴党巴黎党部对外事务书记。欧拜维利埃市,田玲担任第二副市长,何林涛担任市议员;庞坦市,王瑞担任市议员;勒布朗梅尼勒市,韩博担任市议员;维勒潘特市,杨志巧担任市议员;碧西圣乔治市,刘志伟担任副市长;法国里昂市,罗佳君担任7区区议员。据说,法国外省还有一些华人担任当地政府的要职,但是没有具体资料,只好从略。

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华二代、华三代的成长,华侨华人中在法国当地社会参政从政的人数会越来越多。他们无论在语言上和生活习惯上更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也更容易与当地民众沟通。所以,将来为中法友好关系的维护与加强,他们将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新年新希望,新年新祝福。

在2024年到来之际,在我们喜迎新年的同时,对中法两国政府与人民来说,更有一个新的喜庆,那就是共同迎来了中法两国正式建交60周年。中法长期保持友好、中法经贸交流不断发展,这对我们广大生活在法兰西土地上的华侨华人来说,更感欣慰,更有安全感与幸福感!我们爱中国,我们也爱法国,我们喜见中法友谊大厦永固!我们愿为中法友谊大厦继续添砖加瓦!

2024年1月1日 于巴黎





诗歌







静月:生于昆明。写诗、译诗。曾任职大学英语老师、外企职业经理人,投资人。有散文、诗歌、译作见于海内外诗歌刊物。任欧华新移民文学翻译部主编、法华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冬 至 之 日


静月(法国 )




枫叶红透时,寒意仍紧闭闸门
有风在头顶上来回走动
依旧没有雪花到访江南
时令的渡口挂满离散无常的面孔

捡拾的花香不多
却足够烹茶
我们坐在空空的亭子里
有乐声氤氲于周围

木炭爆花的声音清冽又透明
一如那年我们听过的钟声
我们精心开启的仪式安置在餐盘上
听锅里的饺子们越跑越猛

在这个晴好的正午
环顾四周
我开始感受到某些透明的存在
譬如,北风磨刀时的热气腾腾







随笔





熊晶晶:贵州六盘水人,TEA SIGNAL奶茶品牌创始人。常将所见所闻结合所识进行深度思考,并附以随笔和散文记录生活。曾就读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经管系,任职斯特拉斯堡中国学生联合会主席,旅法教育协会副主席,一带一路丝绸基金会法国区负责人,法国东方华人协会秘书长等。














人性与兽性的思考


熊晶晶(法国)





艳阳天,角斗士运动即将开始,罗马公民们环场落座。奴隶们合力拉起升降台,左边的升降台上站了一位黝黑强壮的角斗士,在他半裸的身上一道道的“生存印记”清晰可见;右边的台上趴着一头似乎饿了几天的、眼神凶煞的野兽。结局或生或死,场上或兽或人……
站在圣彼得大教堂里的告解室前,突然很想知道:上台前的角斗士们是否也会在心里向他们的神求助,祈祷那一丝生的希望?又或者,是否有这样一位观众,其人性的不忍大过兽性的快感?或许那偶然萌生的善念便是“赎罪”一词的由来吧…
       暗红的斗兽场与金黄的梵蒂冈,人类文明发展的阴阳两面。踏足此地,使我真正意识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教对整个人类社会成长的推动。









《欧华文艺》第157期
《欧华文艺》第156期
《欧华文艺》第155期
《欧华文艺》第154期
《欧华文艺》第150期
《欧华文艺》第141期
《欧华文艺》第140期
《欧华文艺》第130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指挥 赵元 演奏 日内瓦州立管乐团
巴黎 《蜀宗•三味老火锅》  “麻、辣、香”三味一锅鲜
《欧华文艺》资讯 :  “巴黎艺术时空画廊举办艺术展”
交响乐《红旗颂》 指挥赵元 作曲吕其明 演奏亚美尼亚交响乐团
巴黎大区《涂鸦》 手机街拍 安伯
《蓝铃花开》  摄影 刘军
《惊鸿掠影 布拉格》    摄影 唐汉
消闲音话 《故乡一枝春》
在灿烂的阳光下-指挥赵元-贺慈航词-印青曲
旅法华侨企业家顾心晖女士
《贝多芬 C小调合唱幻想曲》   指挥  赵梅笛
《欧华文艺》百期回首

欧华文艺
“法华作家协会”官方公众号。 为海外游子创业抒情,为法中文化交流讴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