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过后,凉意渐浓,彼时,庄稼历经春耕夏耘进入成熟期。古人会借机制作各种美食,用以祭拜谷神、犒赏家人。
在众多食俗中,咬秋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清代学者郭焘曾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说,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秋日里将瓜类果品同蒸茄脯、香糯汤置于夜间晾晒,在立秋时食用。
秋后的螃蟹,肉质鲜美,蟹黄饱满,可谓舌尖美味里的一枝独秀。“房奴”欧阳修尽管向来提倡谨身节用,但却躲不过执念于心的一只螃蟹,就连卧在病榻上时他也依然执着地说,是时新秋蟹正肥,恨不一醉与君别。无独有偶的是,苏轼也对秋天的螃蟹情有独钟。苏轼不仅钟爱秋天里的一餐螃蟹,而且还在吃法上颇有章法,他在《老饕赋》里说“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专门挑选螃蟹的两只钳螯。
而在食补的众多故事里,秋天吃羊肉深得古人之心。五代时期颇有名气的书法大家杨凝式对吃羊肉很有研究,他在《韭花帖》中说,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馐。羜是指生长周期在五个月左右的小羊。可见,羊肉蘸韭花并非今人所创,而是自古有之。吃货界的大佬汪曾祺读完《韭花帖》后更是在《贴秋膘》一文中鞭辟入里地说,羊肉要秋天才好吃,大概要到阴历九月,羊才上膘、才肥。。
在古人看来,秋天与秋水是不可分割的。无论是《滕王阁序》里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还是刘长卿的“洞庭秋水远连天”,都与生命之源息息相关。而水中之物在诠释时光流变的同时,也赋予远古人类更多的物质选择,秋天的第一条鲈鱼便是饕餮盛宴里的顶级鲜味。西晋文学家张翰每至秋天都会思念故乡的鲈鱼,为此他辞官归隐回到老家,宁愿舍弃庙堂之高,也不想错过鲈鱼美脍。南宋诗人范成大由是在《秋日田园杂兴》中坦言,细捣枨虀卖脍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如此美味,寥寥数言便将鲈鱼的鲜香描绘出来,大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意蕴。本文刊于2024年11月1日《镇江日报.镇江周刊》“西津渡”版
喜欢今天的内容,请点亮【在看】,转发到朋友圈【分享】给更多人
本公众号是《镇江日报》副刊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我们将精选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