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农村家庭都离不开草囤,可以说草囤是家家户户生活中的必需品。
草囤有米囤、焐囤、骑囤这三种。三囤中,米囤是农户家庭最为普遍的生活用品,其用处是储存大米的专用物品,形状有椭圆形,圆形两种。大小根据其家庭人口多少制作,最大的可装五百斤大米,最小的装一百多斤大米。
大集体时期,丰收的年份,生产队每到稻谷上场以后,由于集体没有砖瓦结构的大面积的粮食仓库,稻谷晒干扬净后,除去送公粮外,就按各农户的人口分配粮食。稻谷多的家庭有上千斤,人口少的家庭也有几百斤,这是一个家庭全年口粮的稻谷。
谷子分到家之后,就到本大队的粮食加工厂碾米,把全部稻谷一次性碾回,米糠喂猪,大米就放入米囤保存。
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不知从何年代起始,把大米装进草囤中储存。奇怪的是,大米装进草囤里,大米常年不虫蛀,不霉变。大米吃完以后,只要把草囤放在阳光下照晒几天,来年新碾的大米仍再装进草囤。一个草囤,可用数年,放在干燥的环境下,只要草囤不受潮,大米就不会变质,大缸和木桶储存大米都不如草囤安全,部分家庭还有一大一小的草囤存放大米。每个草囤的盖子,也是全部用稻草制作得相当精细,密闭性挺好的。
焐囤是冬天的专用物品,是用于食物保温的草囤,体积较小,上口直径四十至五十厘米之间,高度四十厘米左右。从前没有微波炉等加热设备,柴草也很紧张,饭菜做好后,家庭人员没到齐时,不能同一时间用餐,食物就放入焐囤保温,为了使焐囤保温效果延长,有的家庭还用旧棉祆、旧被絮垫入焐囤,一是可以使焐囤内干净一点,二是可增加保温时间。
骑囤也是冬天使用的物品,不过不是每家每户都有,其作用是有小孩的家庭,是小孩骑在草囤中,起到使其身体不受冷的作用, 是周岁至两岁之间小孩的专用物品 。每到冬天,邻里之间,骑囤可相互借用,一个骑囤也可使用数年。
骑囤高度110厘米到120厘米之间,口径40厘米左右,下口50至60厘米之间。下口高于地面30余厘米处用竹片串于囤间,竹片下面,是一个火缸盆(俗称火钵头)加热。小孩站在竹片上,草囤下的火缸盆不宜火太旺,稍有一点热量即可,因草囤中密不透风,过分热,小孩长时间骑在囤中受不了,再者还易增加草囤的自燃概率。
制作草囤的是村上有经验的老人,需添置新草囤的人家,把老人请回家,或把稻草拿到老人家去,请老人扎制。制作前,先把稻草捋干净,太阳光下晒干晒透,开头先从草囤底开始,制作草囤有唯一的一个专用工具,就是一把约二十厘米长,宽约1.5厘米,凹形状的铁制“囤嘴”,囤嘴有两种,一种直形的,两头都可穿稻草,使用方便,另一种手把的一头是弯曲的,使用时有弯形手把的,手感较舒服方便。制作时,把一把稻草抓紧,用几根稻草从囤嘴中穿过扎紧,每间隔约六厘米扎一把,一层层向上盘,边扎,边盘,边加稻草,一个大的草囤两至三天时间制作完成,小囤一至两天完成,焐囤大半天就可完工,骑囤也要用一至两天时间就可制作完成。制作草囤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稻草穿扎,另一种是搓成细草绳穿扎,制作中前一种方法比后一种方法慢,但把搓细草绳时间加上,后一种方法也快不了多少。
从前农村每家每户祭祖先都使用“草拜头”磕头,制作草拜头也是使用制作草囤的方法,但比较简单。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十七八岁时,用一根二十厘米长的细竹竿,一头用菜刀削成半圆形,竹竿前头削成圆尖形,凹形状前浅后深,制作了一把“竹囤嘴”,用这把土囤嘴尝试制作了一个草拜头和一个焐囤,因制作这两样物品要求不高,竹囤嘴照样可完成制作的工序,虽没有铁囤嘴制作的漂亮,土“杰作”是中用不中看,两样稻草“作品”我家也使用了好多年。
草囤是旧时农村中重要的生活资料,在当时物质条件相当落后的农村社会,草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大部分农村家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经济有了很大的改善,从此,三囤这种农村独特的生活用品,退出了使用,只留在上了年纪的人的记忆中。本文刊于2024年11月22日《镇江日报.镇江周刊》“西津渡”版
喜欢今天的内容,请点亮【在看】,转发到朋友圈【分享】给更多人
本公众号是《镇江日报》副刊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我们将精选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