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日报》的《西津渡》副刊专版中,有个名为“读史札记”的专栏,几乎惯例般地排在版面最左侧。从上至下瘦瘦长长的一列,飘逸修长,引人眼球。当然,飘逸的可不止这外形。作者署名“滴石水”,显然是个笔名,之所以用“显然”,是因为自己是他的老部下,而今又成了忠实粉丝,每读其佳作,都收获满满。
所谓札记,是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见闻和心得体会一类。古时候读书人非常重视札记,认为它能促人勤读深思,力学进业,南宋的朱熹在训诫其子时要求“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候见质问”,其意正在此。
如今,随着网络和视频的发达,读纸质书尤其是厚厚的大部头书籍的人越来越少,而还去作札记的就更少了,但反过来看,这更突显其可贵,因为一个,这个人要真的爱看书,不是做样子,另一个,他还要善读书,会思考。
世人皆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然而,对多数人来说,读史,一则不大乐意,毕竟古文生涩,比较难懂,就好比,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虽说这中间没有哪个字你不认得,可假如能在没看白话译文之前就理解了它的意思,那还是了不起的。
二则,很难做到系统。对历史上知名的人物、典故和成语等,很多人都能做到耳熟能详,可既然是耳熟能详,也就意味着大家普遍都知道,自然也难说出什么新意,同时,不少人在使用优质史料时常带有碰巧的性质,比如,头天晚上读到一个故事,很受启发,便随手记了下来,第二天上午正巧有个场合,引用上了,感觉很好。人们在心里当然希望能把这种碰巧变为信手拈来,可是,没有深厚的功底、持久的热情和相当精力的投入,哪能做得到。
他静的下来,书读的进去。曾经热火朝天的军旅生活,不仅培养了他不怕困难、勇于争先的品质,还造就了其成熟稳重、干练豁达的性格。在部队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到了地方后,不仅带领团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公文,更在处理繁杂事务时展示出有条不紊、高质高效的特点。正是长期练就的这种既“热”又“稳”的综合气质,让他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对原本就有扎实基础和浓厚兴趣的研读史书更加如痴如醉,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文如其人”的根本原因所在。
比如,他的《“痴姨”不痴》一文,不过千把来字,但是,为了能讲清楚北魏时期苻承祖府上的杨氏为什么会被众人都称作“痴姨”,而他却立论为“不痴”,他至少熟读了《魏书》《北史》和《资治通鉴》三部大书,而且,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的读书是连着的,是多部书籍之间相互采信和印证的,是融会贯通的。在此之上,他还博览群书,就像这篇札记中,还引用了《孟子·离娄上》中的“事亲为大,守身为大”、明代徐宗干的楹联“一半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和曾国藩的“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些精妙引用,大大增加了读者的信息量,也足以反映出他读书的宽度和知识积累的厚度。
读史的人,最需要的,我以为,是哲辩思维,而这一点,“滴石水”恰恰最擅长。在其《旁观者未必清》一文中,他如是写道:初读《史记·项羽本纪》,和大多数旁观者的想法一样,觉得刘邦太没有底线了,父亲都要被人家烹了,怎么还扯开嗓子喊:“我爹也是你爹,烹的时候别忘了分我一杯肉汤喝。”对这样通常意义上的“旁观者清”,他从贵族出身的项羽不会真用此手段以免被人鄙视、利用和张良有儿女亲家之约的项伯出面劝阻、手握二十多万汉军的刘邦绝不会干出投降之事三个视角,予以了“反驳”,最后得出结论:刘邦一点都不迷糊,尽管文化水平不高,但杯羹之让恰恰展示了他的高情商和高智商,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政治家。
这样的结论,其实,完全是“滴石水”善于思考甚至带有些“反其道而行之”的创新思维的展示。这不由让我记起多年前,他带领我们起草市委全会报告,在部署新一年重点工作时,定下一组标题,叫“在×××上迈出关键步伐”,在随后几轮的反复修改中,他一再这样告诉我们:你就想一想,假如真按照你写的那样做,能达到心中的目标,那就说明你写的措施真的是“关键步伐”了。这样的记忆还有许多,他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教会我们的不只是写公文,更有如何做好具体工作。
生活是一种态度,而史书正是最好的教材。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平日的相处里,“滴石水”总是给我们以教诲和指引,我想,这与他饱读史书分不开,他的智慧、通透尤其是对人生的理解,在其《陶渊明归隐田园以乐慆忧》一文中,能得到很好解读。他通过细读《晋书》以及众多关于陶渊明的赏析文章,开宗明义亮出自己的观点: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悠然自在、其乐融融,而是既畅快又纠结,乐有乐,愁有愁,是一种多味道感觉。紧接着,在深入分析一组组史书资料后,写道:“我之所以今天来赘言陶渊明愁乐杂间的田园生活,是感到这种状态对后人非常有启迪意义”,我想,这正是很多像我一样的人愿意读他札记的原因所在。在该文最后,他写下这样一段很有哲理的话:人生价值的实现,可以有多种环境和多种途径,处世大可不必非此即彼,苦乐忧喜总是相伴相随之的,要紧的是自己有一种韧长的力量去坚持。
这样的认知我难以企及,可在“滴石水”那里,却是一以贯之。就比如这个笔名,我虽没能当面去请教其由来,可通过这么多年的相处相知,我知道,这是他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态度,他始终坚信滴水穿石,他就是要做那样的一滴水。
读史的人,陪伴他的,通常是过去的昏暗油灯和如今的LED灯,是深更半夜的寂静时光,是带着心中梦想的远离聚会、远离喧嚣、远离浮躁的自我孤独。“滴石水”对我说,不会让自己虚度,正是靠着这种“守得住”和“韧性的力量”,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有思想、有厚度、有价值的札记。作为一名忠实粉丝,衷心祝愿还曾多次在《解放日报》发文的“滴石水”创作不断迈向新境界,也热切期待《镇江日报》副刊版带给广大读者更多的美文,让如今确实难以离开手机的人们,更多一点读书看报,闻闻油墨香,多些诗书气。本文刊于2024年11月22日《镇江日报.镇江周刊》“春江潮”版
喜欢今天的内容,请点亮【在看】,转发到朋友圈【分享】给更多人
本公众号是《镇江日报》副刊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我们将精选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