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古迹里还原镇江的历史 ——访《镇江通史》主编李恒全

文摘   2024-12-13 07:07   江苏  


       李恒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先秦秦汉史研究,对先秦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商品经济、生产力状况、继承制度等问题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与合著多部,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理事、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





1

一早就钟爱历史



李恒全1968年出生于江苏睢宁。睢宁是出了名的贫困县,所以李恒全的求学之路就走得格外辛苦。他小学和初中就读的是村里的戴帽子中小学。村办学校教学质量差,一年也考不出几个学生。李恒全有个表哥,成绩非常好,考上了大学,这位表哥对他影响很大。和其他瞄准可以转户口分配工作的中专的农村同学不同,李恒全一早制定了读高中考大学的目标,老师讲得不清楚,他就自己努力自学。中考他以远超中师的分数,成为当时全县唯一一个从村办学校考进睢宁中学的学生。

进了高中,没怎么好好学习过英语的他英语有点跟不上。跟不上也不怕,为求学吃过苦头的他努力了几个月,也就适应了。据考证,睢宁就是古代的下邳,下邳在春秋战国时已建城,到三国时达到巅峰,有“一部三国史,半部下邳城”“两汉看三国,三国看下邳”之说。故乡的历史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李恒全的喜好,所有的科目中他最喜欢历史,所以分科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高中他遇到了一位特别喜欢的历史老师,老师课讲得好,藏书也多,作为历史课代表的李恒全也很得老师偏爱,在老师那借阅了大量历史类书籍。1987年,李恒全以高考文科成绩全班第一、全县第二的成绩考上了苏州大学历史系。大学时其实李恒全还没明确自己研究的具体方向,他把所有的课余时间花在了阅读上,没事就泡在图书馆,历史学理论、文学名著、哲学、法律……来者不拒,一口气读了大量藏书。回看来时路,李恒全觉得大学的这段疯狂阅读的经历,对自己形成思维方式,独立思考、拓宽眼界有很大的帮助。一心沉浸读书中,临到毕业,看到有同学考上研究生,他才发现,读书过程中有不少问题自己想不透,原来自己也想读研的,但是在校报考已经来不及了。

大学毕业,李恒全回到睢宁,在下面城镇的凌城中学当了一名历史老师,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研。当年学校有规定,必须工作满五年以上才能报考研究生,而且每个学校还有名额限制,一年只允许一人报考。当年城镇中学老师的生活比较单调,很多同事下了班会聚在一起打打牌,一直闭门读书备考的李恒全一时就竟成了另类,同事们有时会调侃他一下。1997年,李恒全考上了江西师范大学专门史专业。

2

瞄准秦汉历史

读研时,李恒全发现本科时的阅读积累对自己搞研究帮助很多,很多问题当年就有接触,有思考,所以读硕阶段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秦汉史。200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他分配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工作。2004年他考进南京师范大学专业史专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找准研究方向,李恒全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也谈西汉田税的征收方式问题》《汉代田税百亩征收说确难成立》《试述汉代官营手工业中的商品生产》《试述汉代私营手工业的商品生产》《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对战国田税征收方式的一种新解读》《汉代商品生产的结构及其特点》《汉初限田制与田税征收方式——对张家山汉简再研究》《秦汉刍稾税征收方式再探》《汉代限田制说》《秦汉商品经济研究的新成果》《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以亩计征的田税征收方式》《汉文帝未曾连续十余年不收田租再论》《从出土简牍看秦汉时期的户税征收》《从天长纪庄木牍看汉代的徭役制度》《从出土简牍看秦汉家庭继承制度》《从张家山汉简看汉初家产等级继承制》《井田制变革前农业耕作技术的缓慢发展》《秦汉新出简牍中的“舆田”和“税田”》《从新出简牍看秦田租的征收方式》《从新出简牍看秦的土地私有制》《从出土简牍看先秦秦汉时期的亩制》《“赐民爵”“赐牛酒”与汉代普惠性社会福利研究》《论秦汉田税征收方式及其变化过程》等论文数十篇。其中《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因对传统学术观点提出了挑战,在国内文史界影响较大,《金陵晚报》曾派记者采访,推出版面介绍。出版专著《战国秦汉经济问题考论》,参与《六朝文化概论》《南京历代风华》《江苏通史》等著作的编纂工作。主持完成《出土简牍与战国秦汉土地制度研究》《简牍与战国土地制度研究》《秦汉三国简牍中的赋役制度研究》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专著《战国秦汉经济问题考论》获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九届优秀成果奖。

2000年7月李恒全从江西师范大学专门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到了江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由于距离镇江较近,经常在假期和周末来镇江游览,可以说常来常往。2008年5月李恒全调到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工作后,多次带领学生来镇江游玩,并多次陪同外地来宁的专家学者到镇江参观,镇江的金山寺、焦山寺、北固山、茅山、西津渡、宗泽墓、刘贾墓、丹阳南朝石刻等古迹,以及镇江的锅盖面、肴肉、食醋等美食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带着同行探访汉荆王刘贾墓,打听了很多人才找到地方。“万万没想到去刘贾墓要从那么窄的一条小巷子进去,最后豁然开朗。”

3

关于《镇江通史》先秦秦汉卷



参与过《江苏通史》的编纂,李恒全是六朝卷的编辑,阅读了大量关于镇江的历史文献,对镇江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非常熟悉。“镇江文史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李恒全说,西周时期,周人南渡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当时,吴国的中心地带位于镇江丹徒、丹阳域内,镇江丹徒龙泉乡烟墩山出土宜侯夨簋,宜侯夨簋是中原文化扩展到江南地区的物证。受到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大量青铜礼器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器的发现,标志着本地青铜冶铸业的快速发展。镇江是季扎的出生地。季扎春秋时期吴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音乐家,季札品德高尚,两度让国,并富于才学、修养,其美学观点对儒家美学思想有重要影响,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镇江是秦始皇巡游的重点区域,秦始皇在东巡时经过镇江到会稽。公元前196年荆王刘贾在平定淮南王黥布的作战中遇害,死后葬于镇江。西汉前期,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等六国发动“七国之乱”,后刘濞败亡丹徒,为东越军所杀。镇江也是三国孙氏政权发迹之地。

2019年,《镇江通史》编纂工作启动,常务副总主编姜小青牵头让李恒全负责先秦秦汉部分的编纂工作。“这段时期的镇江历史编纂特别难。因为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主要还在黄河流域。关于这个时期镇江历史的文献寥寥无几,要将和镇江有关系的各方面的情况囊括其中,难度很大。”

李恒全的处理办法是尽量利用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源。将历史传说将行考证,也利用起来。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为此,他还把南京博物馆的一位朋友拖进来一起研究。

镇江的一些考古遗址给李恒全的编纂提供了很多支持:比如位于新区丁岗镇的孙家村遗址是西周早中期至春秋晚期吴国重要铸铜遗址,为周代冶金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对吴文化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比如断山敦遗址,是西周时期吴国土著人居住的村遗址,是苏南最大且较为完整的古代先民土著村落遗址,发掘出土绳纹、编织纹、梯格形印纹、云雷纹、回纹等60多种纹饰的夹砂红陶和灰陶及少数原始青瓷;遗址中发现了夯土台基和柱础,台基底部、房屋柱础之间埋有人骨架,房中有灶以及大量烧土和制坯用的陶板子、不合格的废弃陶器,是镇江地区吴文化重要遗存。还有烟墩山西周古墓遗址更不用说了,发掘出宜侯夨簋,簋内有铭文120余字,记载了宜侯夨受封的情况,是研究西周分封制,以及周王室与长江下游地区关系的重要资料。此外还有铁瓮城遗址,保存遗迹完整,文化内涵丰富,作为地方政治中心的治所,历经晋、唐直至明、清,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铁瓮城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些文物古迹遗址为李恒全的编纂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据李恒全介绍,目前,《镇江通史》的先秦秦汉部分已经完成30多万字,可以说初步完成了任务。

本文刊于2024年12月13日《镇江日报.镇江周刊》“特稿”版


喜欢今天的内容,请点亮在看,转发到朋友圈分享给更多人


本公众号是《镇江日报》副刊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我们将精选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往期精彩回顾









镇江品读
打造最具影响力的镇江文化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