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精神影响我们一生

文摘   2024-11-15 09:10   江苏  



74年前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正当朝鲜前线部队急需军事技术人才、敌我双方“战犹酣”的时候,国家紧急开办了一批军事学校,及时向知识青年招手,发出了抗美援朝的伟大号召。正在孜孜不倦求学的镇江大批学生,在前线炮声隆隆、烽火连天的时候,为御敌于国门之外,决心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纷纷响应号召,热情报名。
仅镇江范围就有七八十名初高中学生被批准参军,光荣榜刊登在《苏南日报》上。在镇江人民欢送的锣鼓声中,在“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声中,走进了部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进入位于南京的解放军第三军械学校。
初建的这座军校,只是被一圈铁丝网围着的少数民房。
来自镇江的50多名学生,和南京、常州、扬州等地战友的共500多名,集中在几排小屋里,成为这所军校的第一期学员。大家一边勤奋学习军械技术,一边参加建校劳动,热血青年们硬是和建筑工人一起,逐步建成了楼房林立、校舍齐全的军事学校!
初上课时,每人一只小板凳,膝盖当课桌。正规教室建成后,学习生活像传送带一样绷紧了,没有一秒钟有松动感。除建校劳动,剩下的两年时间需要学习二十多门课程,十门左右同时开课;一门新课还没结束又开一门;这武器,那武器,一课接着一课;上课,上课,上课;测验,测验,测验!接连十多个月没有假期,一天八小时,晚上和星期天还要补课、开展互教互学活动……再强的接受能力,也没谁感到轻松,可以好好休息半天。沉重的学习担子在肩,几个月不能上街,也没有牢骚。学员们以顽强拼搏的精神,“为革命而学”“为抗美援朝而学”……这是大家的口头语。
大家迅速掌握了当年战场上急需的军械知识和技能,军校也就完成了第一期学员的培养任务。
1953年3月,经过两年多军械技术学习的学员,一个个毫不犹豫地写了入朝申请书。相当大的一部分学员立即跨过了鸭绿江,另一部分则分配到各大军区,有的继续接受培养,担任了几个军校的教员……不管分配到哪里,全都无条件服从,昂首阔步朝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奔进!
从第三军械学校走出去的镇江青年,征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大多承担过力不胜任的重任,遇到过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习尚坚、孟振云等人在朝鲜最前线,听说张铁战友已经牺牲,每次出征,也做好“不一定活着回来”的准备,几天吃不上饭是常事。一次,美军炸弹的弹片从孟振云的耳朵上擦过,用手一摸,血糊糊的,但是他没有退缩,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
在后来的1955年解放一江山岛战斗中,在1958年的炮轰金门战斗中,在1958-1959年的西北-西藏平叛斗争中,都出现了第三军械学校走出去的镇江青年战斗的身影。大家秉承抗美援朝精神,闯过一个个艰难险阻,作出一件件可喜业绩,立功受奖的,提拔重用的,纷纷成了许多单位、部门的骨干。骆继如、王金才等还成为名牌大学——军转民的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副教授。
当年十多岁就投身抗美援朝的热血青年,至今健在的,仍然胸怀抗美援朝精神,度过了数以万计的日日夜夜,有的在部队退休,多数通过转业或复员,回到各自的家乡。
每逢抗美援朝的周年纪念日,都有为数不少的战友或回到南京聚会,或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进行网上交流,进行纪念。会上,在向为国牺牲的战友默哀之后,大家畅谈当年抗美援朝的豪情壮志,交流别后的各种经历和奇特机遇。
前不久,由在北京的战友发起,召开了一次腾讯网络会议。在极度分散的条件下,联系到北京、南京、上海、广州、镇江等地健在的二十多位战友。在视频相聚中,大家仍用抗美援朝精神相互鼓励。抗美援朝精神影响了我们一生!


本文刊于2024年11月15日《镇江日报.镇江周刊》“西津渡”版


喜欢今天的内容,请点亮在看,转发到朋友圈分享给更多人


本公众号是《镇江日报》副刊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我们将精选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往期精彩回顾






镇江品读
打造最具影响力的镇江文化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