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该如何正确地许愿和确定目标?

幽默   心灵鸡汤   2024-01-03 21:13   马来西亚  

这是我的

第257篇文章

本文字数:2600字

阅读时间:约5分钟


今天我们来聊聊目标这件事。


最近,我观看了两部深具震撼力的电影,其中一部是《奈德》。这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传记片,讲述了游泳运动员戴安娜·奈德如何实现她的梦想。从29岁开始,她向自己提出了挑战:从古巴游至美国佛罗里达,一段长达177公里的距离。在接下来的35年里,她五次尝试,历经四次失败。终于,在64岁那年,她完成了这项耗时近53小时的惊人挑战,成为首位横渡这一恶劣海域的人。


奈德5次跨海的时间与路线


奈德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游泳经历:“我感觉自己宽达九米,像鲸鱼一般巨大。”她会在水中张开四肢,如同一只巨大的水母,与海洋融为一体。这种感觉实际上是濒临死亡边缘时的幻觉,是思维的消失和肉体束缚的释放,心灵离体并无限放大的体验。她能够克服这种感觉并坚持到底,确实是一个奇迹。


戴安娜·奈德之所以令人钦佩,是因为她始终拥有明确的目标,并不懈努力以达成之。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荣耀的象征,更是对所有人,无论年龄,提供了无尽的启示和动力。



无独有偶,我还看了另外一部纪录片,是由日本公共广播台NHK于2018年制作的《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薪百元的青年们》。这部纪录片让我首次了解到深圳“三和青年”和“三和大神”的存在。所谓“三和青年”,是指那些住在深圳龙华三和人才市场附近的年轻人,他们通常采取日结方式谋生,遵循“干一天,玩三天”的生活模式。



这些年轻人大多从农村来到城市求生,却发现自己难以跨越城市的贫富鸿沟。很多被采访的青年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起初满怀雄心壮志,但在被流水线工厂剥削和黑中介欺骗后,他们开始厌倦了那些提供食宿但只有月薪的长期工作。他们更倾向于日结工作,尽管日薪只有100元,但这种方式为他们提供了“自我保护”的空间——不满意便可随时离开,损失不大。


况且在这种生活方式下,100元对于生存来说已经足够。一碗“挂逼面”只需5元,而在几平米的小屋中,与五六人同住的非法出租屋虽不尽人意甚至又脏又臭,但每晚只需30元。还有更便宜的选择:去网吧,每小时仅需1元。这样,他们便能实现“干一天,玩三天”的生活方式。



这些“三和青年”中,仍保持着良好精神状态的,被戏称为“三和大神”。其中一位自称曾经五天只吃一顿饭,却依然精神饱满。当记者问及他对未来的看法时,他半开玩笑地说:“就死了呗,还能怎样?”他的话虽轻松,但透露出深深的无奈。我们突然意识到,曾经的留守儿童已长大,他们虽然继承了父母的生活轨迹,却失去了父辈的斗志。



尽管在2019年3月,海新信人才市场因为相关丑闻被查封、停业整顿,那些提供日结工作的中介也消失了,但这并不代表“三和青年”就此消亡。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生活一天算一天的青年仍然广泛存在,并不仅限于此地。他们的生活态度与戴安娜·奈德形成鲜明对比: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用消极的方式抵抗着现实生活的无奈。



当我目睹“三和青年”的生活时,我不禁回想起自己人生中的四个相似阶段。这四个时期分别是:2007年的大二生活、2010年的研究生时光、2013年我混迹于微电影剧组、以及2016年在性格色彩公司任职期间。


这四段时间的共同特征是:缺乏明确的未来目标、刻意屏蔽外界压力、沉溺于当下的安逸生活,同时内心却极度浮躁。尽管身体在不停地活动,却只是在原地打转,内心总是寄希望于运气的不期而至。令人惊讶的是,这四个时期都恰好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显示出我内心深处的某种固有陋习。


幸运的是,如今通过学习心理学和持续自我修炼,我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追求它,避免了过去七年里这种模式的重复。



对于退休老人而言,如果不知道为何而活,生活就会显得毫无目的,老得也会更快。这样的规律同样适用于年轻人。如果精神上缺乏主心骨,自然就会化为烂泥般的一块软肉。如今,“躺平”这个词在年轻人中流行,似乎成为了新一代青年的主流精神取向,无论是生活在豪华的单身公寓还是简陋的群租房,都透露出“三和大神”的影子。


然而,在我看来,“间歇性躺平”可能更贴近大多数人的真实心态。口头上宣称“躺平”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不甘心的情绪。人的状态总是会随着外界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看不到希望时选择暂时躺平,然后在适当的时候重新站起来,满怀激情地奋斗,并没有什么不对。



最近,一位深圳的同事给我发了一张照片,照片显示新年第一天来寺庙许愿的人潮。有人说:“年轻人在上进和上班中选择了上香”,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流露出一种基于现实的悲观情绪,但仔细思考,你会发现其中依然蕴含着积极的意味。那些彻底失去对未来的希望和期盼的人,是不会特地来寺庙许愿的。


当然,这样的判断或许有幸存者偏差,毕竟那些真正绝望的人可能不会出现在这里。



但无论身处何地,新年伊始去许愿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因为许愿就是给自己设定目标的过程。我曾在演说家比赛中发表过一篇名为《梦,就是路过的幸福》的演讲。演讲的核心观点是,那些梦之所以反反复复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就是要提醒我们那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如果我们不努力不坚持,没有任何行动的话,那些都永远只是遥远的幻想。


身为导师的陈建斌对这篇演讲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后续的交流中,我提到了我非常喜欢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一句话:“人,必须选择一条路,并且坚持下去。”他笑了,因为这正是他主演的电影《像鸡毛一样飞》中的一句台词,而我在大学时曾演过同名话剧。



然而,许愿也需要方法。我看到许多朋友在许愿时希望新的一年能“多学习”、“多赚钱”、“多运动”,但这些都是模糊不清的概念。以“多学习”为例,怎样才算是学习?需要学习多长时间?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不能具体量化的目标很难有执行力。如果连自己都不清楚,就容易自欺欺人,用读了一本书来满足“多学习”的标准,用参加了一场半程马拉松来达成“多运动”的目标,这其实与没有设立目标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无论是许愿还是励志设立目标,倘若想要真正有效地执行下去,其中一个基本且关键的原则就是“具体”。看看奈德,她的目标非常明确: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要经过多少海里,预计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她还未出发,就已经心中有数。


目标明确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是,可以让人更加勤于思考,有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从而使目标更容易实现。这正是吸引力法则在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关键解释。所以与其给自己许愿“多运动”,还不如说“希望今年的跑步数超过100公里”;与其给自己许愿“多赚钱”,还不如说“希望今年能比去年多赚10万块”。


那么,问题来了:你今年的愿望具体是什么?


往期推荐文章

《如何破解“新年立志症候群”》


如何快速培养读书习惯?(附个人推荐书单)


《如何打败拖延症?》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 : guimajiaqi

新浪微博:@鬼马书生蒋佳琦

鬼马书生蒋佳琦
欢迎查阅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