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习演讲的五个基本思维(家长必读)

幽默   教育   2024-04-13 17:55   上海  

这是我的

第270篇文章

本文字数:4800字

阅读时间:约10分钟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青少年演讲的主题。


虽然距离暑假还有三个月,但各大青少年的培训机构早已按捺不住,开始频繁宣传自己的夏令营项目了,而我的青少年演讲团队也没有掉队,我们会在七八月间连续举办5场夏令营,其中包括两期5天的演讲特训营,两期7天的山区支教职业体验演讲营,以及一期文史通识游学营。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要让孩子们用演讲的方式完成毕业汇报。所以本质上,这些营都是围绕培训青少年的演讲技术而展开的。


(趁机附上一个课表)


在之前,我已经做了长达7年的成人演讲培训,如今在教青少年演讲时,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可以在参加演讲培训前得以解决,会让孩子们更容易在最终汇报演讲中脱颖而出,但如果没有提前解决,仅掰正观念就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当其他孩子已经跑出去的时候,他们却仍在调整起跑的姿势,这多少有点可惜。


所以假使有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演讲这条路上有所建树,专门去学习演讲技术自然是必须的,但建立正确的演讲思维也同样是很重要的。这就好比一个政府要管理国家时,不但要有具体的战略布局,同时还要有基本的指导思想,二者缺一不可。在这里,基于我过往的教学经验,我想提出针对青少年学习演讲的五个基础思维。


基础思维一

分清朗诵和演讲


许多家长最初是希望提升孩子的表达力,于是报名了口才班,结果学的几乎都是朗诵,在我看来甚为可惜。不是说学朗诵就不好,因为朗诵训练确实对于孩子的发音、台风、精气神甚至自信都很有帮助,只是如果最初目标是为了提升表达力,那学朗诵就等于曲线救国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就我个人的观察总结来看,是因为上世纪后半段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大家已经逐渐把朗诵和演讲混淆了,似乎只要在台上喊喊口号,背一背名人名言,那就是演讲了,于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家长,也不自主地把这个观点复制到了自家孩子身上。


(如今仍有许多孩子在用朗诵方式做演讲)


可实际上朗诵和演讲是完全不同的门类,应用的场合、侧重的技术和最终的目标都是不同的。


朗诵本质上是站在舞台上声情并茂地把别人的内容念出来,可是一个孩子能把别人的文章背得滚瓜乱熟,能把别人的诗词深情地演绎出来,就能代表他可以正确、有效、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么?如果两者之间可以画等号,那我们也可以做个类似推断,那些在课堂上背课文最厉害的同学也肯定是表达力最强的孩子。但这很明显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事实上,那些成绩一向比较差的同学反而拥有很强的表达力,毕竟课上与课间最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就是他们。


演讲技术的学习,却是直接为表达力服务的,因为课堂上教给孩子的具象、对比、放大、互动、结尾等演讲方法,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在舞台上做演讲,还可以在课后直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以作为家长,在给孩子报名口才班时,一定要思考自己的预期目标到底是什么。觉得孩子发音有问题,嘴巴不流利,精气神不足,舞台经验不够的家长,考虑学朗诵甚至是学主持和曲艺都是可以的,而希望未来从孩子嘴巴里得到他们更多内心想法的家长,则应该重点考虑学演讲。


基础思维二

避免流水账式演讲


大多数来参加演讲训练营的孩子,为了应付最后的毕业汇报演讲,会把平日的作文思维放在演讲稿的初次撰写上,于是出现了大批凑字数的流水账式演讲。所谓流水账式演讲,就是不加分析、仅仅罗列现象的叙述,甚至是没有顺序的乱讲。


比如演讲题目叫《我的父亲》,结果内容是父亲的相貌、身材、性格、工作、爱好;演讲题目叫《我的祖国》,结果内容是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军事、社会、人文;演讲题目叫《我喜欢的美食》,结果内容是蒸羊羔儿、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炉猪、炉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



这样的演讲稿因为没有重点,纯属机械式的堆积(有时还有严重的凑字数嫌疑),所以即便孩子写了很多,花费了不少时间,也会被我狠心推翻,要求站到队尾重新来过。


在青少年的演讲课堂上,我对汇报演讲有个基本的时间与字数的标准:8-10岁的孩子要做不少于2分钟的演讲,演讲稿不少于400字;11-15岁不少于3分钟,演讲稿不少于600字;15-17岁不少于4分钟,演讲稿不少于800字。但我同时对他们强调,这个标准不是死的,只要他们演讲内容足够好,哪怕讲1分钟我也会放行过关;但内容如果差,哪怕讲到5分钟,我也会要求推翻重写。


什么叫内容好呢?一个基本的标准是“重点突出”,当观众听完演讲后,他们可以很轻松地总结它的中心思想,甚至可以复述出它的主要内容。



还是拿上面三个题目举例。谈父亲时,应该学学朱自清,单讲了父亲车站送行买橘子的背影,只夯实父亲一个行为,而放弃了其他特点;谈祖国时,应该学学《焦点访谈》,把一个单独的事件在国家层面上讲清楚;谈美食时,应该学学《人生一串》,每集只围绕一类甚至一种菜品具体展开。


这就要求孩子们在做演讲时放弃构建六面体,而要在一个点上精雕细琢,后者比前者虽然难得多,但只要掌握几个好用的技术,就不会令人犯难,甚至还能轻松地达到字数要求,并且“雕刻出花儿”来。而这个思维如果通过演讲的训练夯实了,反哺回作文又将大有裨益。


基础思维三

避免书面语


不懂演讲的孩子,在初次写演讲稿的时候会把该任务等同于写作文,等写完后会再跟平时背课文一样把它们背出来。一旦这种思维不被掰正,他们就会长期作茧自缚,把自己坑掉。因为演讲和作文在文字上的要求截然不同,前者追求的是让别人听起来容易接受的口语,后者追求的是看上去很舒服的书面语。


而判断演讲稿是否符合口语表达习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自己先读出来,看看自己平时讲话时是否会这样讲


比如下面这段演讲稿:


“那次犹使我难忘,当晚我正做作业,身后渐渐响起爸爸轻微而细碎的脚步声,很轻,很轻地。


爸爸走到我身边轻轻问我:‘累不累,要不休息一会儿?’我正为一道题而绞尽脑汁,不料被爸爸如此突然一问,顷刻间就被打断了思路,便没好气地回答到:‘你搞什么啊,把我的思路打断了!要休息你去休息!没看见我正在忙吗?’


爸爸顿时怔住了,不一会儿便轻轻地走了。脚步声逐渐在我耳边消逝,但那轻而微弱的脚步,就像一把大大的锤子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让我哽咽难鸣!我怎能这样对待我亲爱的爸爸呢?我不禁扪心自问。”


请问,这是平时说话的习惯吗?我们平时会说“犹使”“当晚”“细碎”“顷刻间”吗?既然不是会,却还要站在台上逐字逐句地讲出来,这就是作茧自缚,不但自己不舒服,观众也觉得尴尬和矫情。


但如果改成“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晚上我正在很专心地做作业,没听到我爸爸走过来的声音,他那个脚步声实在是太轻了”,再读读看,是不是觉得舒服了很多?如果是,那就符合演讲的标准了,自己讲得流畅,观众觉得自然。


每次演讲训练营的第二天,在孩子们选定了自己的演讲题目后,我紧接着教的就是这种思维,首先会安排至少两组“翻译”练习,让他们把指定稿件中拗口的书面语转化成常用的口语表达方式,其次还会让他们自己张嘴读读看,体验一下舒适程度,然后才放他们去写自己的演讲稿。



虽然这种练习仍然难以让个别“执拗”学生走上正路,但大部分孩子因此减了负,不再执着于编写华丽的文字,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死记硬背,去重复平日语文作业的痛苦了。而如果个别孩子在平时就已经掌握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那就真的赢在起跑线上了。


基础思维四

避免就事论事


小时候学语文很令人反感的一个训练,就是总结每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但这项训练大有好处,因为可以帮助我们脱离现象看本质,去除外观看内核,可以从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维度去拼读每一个故事,只不过这个动作是课本要求以及老师带领完成的。在演讲中,提炼中心思想的动作依然是必须的,可却要由演讲者自己完成并明确表达出来,不可能要求观众自己去总结。


这就要求小演讲者们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而是养成一个表达习惯,即每个故事讲完后,要顺势总结其中道理以及对人的后续影响


拿《我的偶像》演讲为例,倘若讲的都是革命烈士,最普通的演讲方式就是把此人最为后世所熟知的事情描述清楚,内容占据了整个演讲篇幅的80%以上,再以“我要向他学习”做个结尾就好。


而最高级的演讲方式,则是把此人的事迹仅仅作为前50%,而后续则总结出此人彰显出的最优秀品质,并通过讲述一个自己身上的故事,来呈现这种品质对自己的影响。所以《我的偶像》实际上是个假题目,它只会误导很多孩子呆板机械地做偶像的素描,其实真正题目应该是《我从偶像身上学到的》,要立足于事例,去谈辐射出去的其他现象。


(这是我教孩子演讲的核心秘籍之一)


因此,实现这第四个思维的基本操作就是找到真正的题目


譬如《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真正的题目是《那本书教给我的事》;《我最难忘的一件事》真正的题目是《我从那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春游记》真正的题目是《此次春游给我带来的最大感触》;《我的家乡》真正的题目是《家乡给我带来的意义与价值》。


假使一个孩子能掌握这个思维,在参加任何演讲大赛时,即便演讲技术不到位,名次也都不会差,因为评委最在意的恰恰就是演讲的立意与深度,而很多孩子完全忽略了这一精华环节。把一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不是本事,能把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提炼并总结出来,还能反哺到自己身上,那才是绝顶高手的做法。


而绝大多数成年人肯定也很清楚这种思维的含金量,它可是未来中高考作文的杀手锏。可惜的是除了语文课堂之外,只有演讲课会教授甚至专门强化这种思维,朗诵班和主持班都不会的。


基础思维五

多谈自己,少谈别人


同样讲保护环境的主题,与其举劳动模范在大西北植树造林防沙化的案例,不如讲自己参加植树节的经历;同样讲校园霸凌的主题,与其讲一则广为人知的新闻,不如讲自己亲眼所见的发生在同学甚至自己身上的事例;同样讲珍惜粮食的主题,与其分享有相关行为的名人故事,不如自剖一下自己过去浪费粮食的劣习。



许多朋友已经发现了,这种略显“自私”的演讲策略,与作文的常规写作套路有违背,而且孩子年级越高,两者的违背度就越大。因为不论古代科举考试做文章,还是现如今的作文,大家似乎都在刻意追求高大上的写作风格,于是只要谈论某个主题,便会习惯性地引经据典,把相符的名人案例一股脑套用进来,而且这确实也是拿高分的策略之一,以至于我们很少能见到那些优秀的文章里有人会对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大书特书。


对自己的私事少谈为妙,这似乎是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导致的行为习惯,然后又间接影响到了文章的写作上。


但这种写作习惯放在如今的演讲上就收效甚微了,因为如果要听劳动模范造林固沙的案例,我直接打开手机看当事人讲就好了,为什么要听你表述呢?如果要听校园霸凌的信息,我直接短视频搜专家讲解就好了,为什么要听你复述新闻呢?如果要找珍惜粮食的案例,我自己都能在网上搜,何须你传递的二手信息?


在消息闭塞的年代,引用别人的案例还好说,可在如今人人都可亲自发声的网络时代,我们还要坚持替别人讲话,讲别人的故事,那就是自讨没趣。



尤其随着如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性愈发变得难能可贵。当机器可以快速生成多份引经据典,辞藻华丽的满分演讲稿时,人类还有什么用呢?但机器做不到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变不成你,它不能有你的感受,也得不到你过往的经历和故事。


观众既然不是在听别人演讲,也不是要听人工智能的演讲,而是要听我们演讲,那我们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变成故事的主角,多谈自己,少谈别人。在这一点上,西方的教育确实领先了不少,因为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他们多谈自己的想法,只要个性鲜明,哪怕与世俗观念不一致,都不会被打压。



所以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本身也是一种对先进教育思想的追赶。虽然过去我们培养了太多没有个性的螺丝钉,以及站上台就只会谈大道理喊口号的书呆子,虽然高考的作文制度仍然不鼓励孩子谈自己,虽然中国文化依然是内敛保守的,但想尽一切办法尽快培养孩子的这第五种思维,将帮助孩子在未来与他人和人工智能的竞争中顺利突围。


因此,从我过往长达10年的演讲经验来说,这第五个思维才是最紧要,和最根本的。


往期推荐文章

《班干部竞选演讲怎么做?》


《那么多口才科目,到底选哪个?


《为什么人人都要学演讲》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 : guimajiaqi

新浪微博:@鬼马书生蒋佳琦

鬼马书生蒋佳琦
欢迎查阅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