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两难时,应该怎么办?(误删重发)

幽默   健康   2023-12-27 11:09   马来西亚  

这是我的

第251篇文章

本文字数:4300字

阅读时间:约9分钟


今天来聊一聊中产阶级的焦虑。


最近这两个月,在马来西亚的读博进度使我有些受挫,甚至怀疑是否还应继续坚持下去。


当初报名的时候更多是因为疫情期间不必出国,上网课学习即可,这种占不可抗力便宜的事情终究是令人动心的,何况中介也反复强调说留学并非想象中那么复杂,读博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否则中介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不就是为有留学梦想的人服务嘛!



可三年后才发现,所谓的留学中介机构,只是用放大镜来让人觉得博士离自己真的很近,似乎近在咫尺唾手可得,这招尤其对那些不知博士为何物,甚至从未体验过学术艰辛的人尤其有效。这些机构会频繁告诉你,不必羡慕别人的博士学位和留学经历,你若想要,也能成功,交钱就行!


我们都知道博士毕业后肯定有很多好处,但博士学位毕竟含金量高,尤其英语系学术圈一贯瞧不起中国的学术圈水准以及博士认定标准,认为有太多“水分”,甚至不屑于引用中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所以想要攻读国外的博士学位,就必须要完全容易英语系学术圈,这就使得它不但不是个能轻易获取的东西,甚至还会是一种奢望。如果中国国内本科毕业的难度为1级,那么硕士毕业的难度为3级,而博士毕业的难度将直接达到10级,国外的博士毕业将会是15级的难度!


可中介并不会告诉你这些,只会把15级打骨折后呈现给你看。而当你真正交了钱后,他们就会把放大镜撤掉,让你独自承受各种琐事,并以仅仅为3级的状态去迎接学术上真正的15级痛苦。



以博士论文为例。常规的博士论文分为五章,其中前三章为开题报告,完成后需要学校评议审核,通过后再展开后两章的写作,除了这几十万字的总写作量之外,还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真枪实弹地做实验,拿数据,有时论文中的一句话,你都要用几个小时去收集资料。


所以正常情况下,每章完成的时间为4个月。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连前三章的开题都是连杀几个回合都拿不下。


学校为了照顾一些老同学,以期让他们能顺利毕业,会主动在开题答辩时放水,但放水的后果就是许多人一旦展开后两章的写作,就发现前三章的基础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就像是盖楼一样,你楼都盖一半了,结果发现地基有问题,怎么办?只好废掉前三章,前功尽弃,重新开题,从零开始,瞬间就抹掉了一整年的努力。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博士生读了七八年都没有毕业的原因。而我就是这样,迄今为止已经换了四个博士选题,投入了大量时间,却走了大量的弯路,到现在都仍然没有理想的结果。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假使拿到了国外的博士学位又能获得什么?正如前面所说,大家都知道博士毕业后肯定有很多好处,可这些好处具体是指什么?他们或许在增加未来就业的砝码,或许在延迟就业的压力,或许在满足父母单纯的学历期待,可博士学位对当下的自己是否真的有关键提升价值?而如果没有它,又会带来什么坏处?许多年轻人对此可能缺少思考。


我所读的博士专业是教育学,所以我的同学几乎都是大学的在职老师。对于他们而言,博士学历是必要的,因为假使没有,他们未来评职称等将会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所以存在着强大的必要性。而我却在同学圈中是个纯粹的另类,以至于我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与我有类似情况的同学。所以对我一个没单位、不任教、无须评职称的人而言,一个外国的博士学位的意义又在何处?



最开始我会说有了博士学位后,可以提升自己培训师的含金量,进而吸引更多的学员。可越来越多培训行业的人告诉我,这个想法未免太过幼稚。


如今的培训行业鱼龙混杂,只要口才好会忽悠,阿猫阿狗都能在几百人面前以大师自居,一个学历高的培训师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何况如今很多title都能花钱买,辛苦几年弄一个博士学位又能换来些什么?有出国留学的钱,还不如花钱在国内多买几个头衔了,反正也没人深究!


甚至还有人本着好心告诉我,如果真的想用洋学历去为自己贴金,也不必真的去攻读马来西亚的博士,花个10万块去哈佛大学当几天访问学者,回来后一样能起到“忽悠”的效果,牌子大,时间短,还便宜,现在许多商业大佬和培训师都这样干,也没人追究。


几番话下来,瞬间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傻瓜。



从2020年末一腔热血地缴费报名到现在已经满三年,现如今的我更像是身在泥潭之中,进退不能。不但累积开销已经十分巨大,还影响了在国内赚钱,并同时丧失了许多生活乐趣。


虽然当初交钱刷卡真的很容易,但后续很多困境已经不是交钱刷卡就能解决的了,只要继续下去,投入注定会更多,可似乎根本看不到结果,自己就像汉中的曹操一样对着碗鸡肋感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自己有时甚至会羡慕那些早早退出的同学,虽然白交了学费,但也肯断舍离而及时止损,不必继续加大投入,以期一个可能永远达不成的目标。况且,这种类型的同学真的已经很多,而且在逐渐增长。


很多国内的朋友问我读博感受如何,我都是两个观点:第一,非必要不读博,如果没有博士学位会让自己的职场前途渺茫,那也只能啃下这苦果,但如果不读博士一样过得去,就别考虑这件事,混个研究生已然可以;第二,如果时间倒转回2020年,自己是坚决不会选择读博这条道路的,因为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支出,自己有更好的选择。




基于当下的情况,我找过马来西亚中介服务机构的老总深谈过几次。他对我说,中国目前的留学市场很大,可也必须要了解什么人才会选择出国留学。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会是掘金的主要途径,毕竟学费很高,而且年限也长,所以非常支持各大留学中介公司宣传自己学校的研究生项目。但深究这个市场就会发现,来留学的几乎都是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


为什么?


因为对于中国的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本身的欲望也很低,知道自己没有太光明的前途,所以不会奢望自己有高学历,住好房,开豪车,能在拼多多上买些便宜货就已然很满足,对成长与知识的渴望也很低,也不会花钱投在自我提升上,因此相比之下,他们的幸福指数反而是高的。既然既没钱也没欲望,做他们的留学生意就相当于对牛弹琴,几乎不可能。



而对于中国的富人来说,他们掘金的基础更多来自于人脉关系,洋学历和高学历对他们来说既费时又无用,既然靠一桌酒结交个新朋友,几千万的生意就有了,那自己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留洋学习呢?他们最多会把这些投在孩子身上,送孩子出国读书,但毕业后真正靠的还是人脉圈,而非学历。所以做他们的留学生意也很难。



但对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来说,留学机会的吸引力会特别强。中等收入群体是高不成低不就的,虽然过上了好日子,但也不能算身处云端,他们吃过苦,忍过俭,也尝过甜,见过奢,所以始终有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既害怕自己被降级为贫困阶层,也不甘心只停留在现有阶层,于是要么自己拼了命地往上爬,要么逼着孩子拼命往上爬。


可相比于富人阶级,他们爬升的手段就有限了,而学历恰恰是有限的手段之一。“读个博吧,以后你的机会就多了!”于是,留学中介机构的点钞机就开始发热发烫了。



中等收入群体的悲哀就在于此。在心理学的划分中,那些能够满足基础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并且能够享受到对自我的尊重和对外界的情感需求的人,就可以被称为中等收入群体。他们的经济能力已经使自己摆脱了温饱线,可以相对自主地享受生活,但同时他们还需要为了实现自我需求这一远大梦想而奋斗


与此同时,越来越大的现实压力让中等收入群体意识到,赚钱或许根本跑不赢通货膨胀,尤其在疫情三年之后,不少中等收入群体已经彻底“返贫”。所以他们并不清楚现有的资产能否支撑自己和家人未来几十年的生活,不知道未来的人生还会带给自己什么样的考验。这种不安全感,会使他们更倾向于让自己尽早爬升。


当初我报考研究生的时候既是基于这种不安全感,因为感觉自己会随时离开山东电视台,到时候又该怎样呢?不如考研来为自己上个保险。现如今读博的决策,与当年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可怕的是,爬升坑位越来越少的现状,让中等收入群体更加感到焦虑。



易烊千玺参加并通过国家话剧院考编的事情为何引发网友声讨?担当偶像剧主演的“有钱人家丑儿子”为何频频上热搜被网友嘲讽?一家20口人都在卷烟厂上班的新闻为何备受关注?就是因为富人群体可以随意“染指”并封锁那些可以让中等收入群体晋升的途径:


你都已经吃到撑了,

还想抢我们的餐盘,

这算哪门子的公平正义?


中产阶级,俨然已经成了“中惨阶级”。


你可能会问我,那该怎么办?


坦率而言,我也没什么好的建议。因为如今的自己也像是在上方谷眼见大雨倾盆的诸葛孔明,自知前途渺茫,天意难为,又何谈与他人指点迷津呢?



但诸葛亮之所以受后人喜爱,也恰恰是因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独属于蜀汉的浪漫。虽然我们敬佩那些敢于及时止损,杀伐果断的朋友,但这世上依旧有许多希望坚持以及不得不继续坚持的人。所以这里,我仍然会建议这些朋友采取两个听上去很扯,但可能会管用的方针:


No.1

吸引力法则



作为一名在唯物主义教育中长大的成年人,我曾一度认为“横行霸道”的成功学是纯粹骗人的伎俩,是唯心主义衍生的歪理邪说:凭什么你就可以靠喊几句口号就能让自己成功?凭什么你就相信别人的成功能完美复制到自己身上?凭什么你心里想什么就能来什么?这不是盲目自信,又是什么?


可当一个人陷入泥潭甚至束手无策时,盲目自信就是会比没有自信要管用。而这也是古代宗教信仰起到的作用,哪怕客观的物质世界已经让你彻底失去了希望,但还有精神上的神灵依旧会给你期待,于是你就不会轻易消沉,甚至重燃奋斗的希望,如若不然,这世上将会增加大量无望的人,社会秩序将会彻底崩坏。


所以就当下而言,我已转变了态度,认为成功学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它确实让许多人增加了自信,而当我们无法从他人身上获取鼓励与认可时,“想什么就会来什么”的吸引力法则,或许反而是一剂救命的良药,哪怕它真的只是一个毫无医用价值的糖丸,起码也能起到安慰剂的作用。


No.2

自我说服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名言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就拿我目前遥遥无期的读博留学之旅来说,事已至此,后悔也无用,难道真的就轻言放弃,甚至否定过往的一切吗?


所以为了让自己可以继续坚持下去,我仍然会不断为自己洗脑做自我说服工作,比如导师还是很好的、借机提升了英语水平、有了基本的科研思维、不来读博也是在国内闲着、起码还有国外留学经验等等。我只能通过这些来塑造当前的价值,并明确当下“投资行为”的潜在意义,否则我也可能跟很多同学一样,早早撂挑子不干了。


因此,假使一些朋友也因为当前的窘境而苦恼,不妨尝试性地对过往赋予意义,譬如办成过什么事?体验过什么独特的事物?学到了些什么?得到过什么失败经验?认识了几个有价值的朋友?……尽可能地去思考与总结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适当放大它们未来的潜在价值。


因为如果我们真的彻底否定了过往的一切,那只会带来更多的无望。



往期推荐文章

《吸引力法则的道理是什么?》


接连失败,如何应对?


《心力交瘁时,如何绝境逢生?》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 : guimajiaqi

新浪微博:@鬼马书生蒋佳琦

鬼马书生蒋佳琦
欢迎查阅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