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 《精神分析辞典》中“诠释”的定义

文摘   健康   2024-03-22 10:05   北京  

节选、翻译自Psychoanalytic Terms & Concepts》(第四版)

诠释是分析师对病人的言语表达,告诉病人他对病人的言语、思想、行为、幻想和行为中所表达出的无意识的心理生活的理解释将病人的意识体验与那些他不想要觉察到的心理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使无意识的精神生活被意识所理解。诠释带来了洞察。虽然诠释中有明确的信息成分,但有效的诠释通常不仅仅包括智力上的理解,并与患者的情感体验的某些方面产生共鸣。

诠释不同于澄清(澄清扩展了已经在病人意识层面的内容),也不同于面质(面质针对的是病人的意识体验所被否认或被解离的意义。分析师的诠释是在移情/反移情关系的背景下给予的,因此承载着患者意识和无意识的,以及移情的含义。

诠释也反映了分析师主观体验的意识和无意识方面,这可能表现在分析师选择要诠释什么、分析师的语言或语气中。在分析过程中,随着新信息的出现,分析师和患者都会修改或增加诠释。

诠释在历史上和现在的精神分析中都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性干预,因此将精神分析与基于分析师建议的治疗方法区分开来。诠释的功能与一种对心智的观点有关,这种观点的特征是防御过程将动态的无意识积极地排除在意识之外。然而,诠释的角色是核心的精神分析争议的中心:诠释究竟是对病人心理生活的真实的解释,还是为病人提供了一个关于他们自己的合理和连贯的叙事(解释学的视角)?分析师是处于认识论上的特权位置还是客观位置来了解病人的内心?诠释是否传达了患者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持久的意义,还是在特定的患者和分析师之间独特的二元互动中被共同构建的?诠释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特征吗?诠释是如何帮助病人的?关于诠释的技术使用也存在争议:心理生活的哪些显著方面应该被诠释?诠释应该仅仅关注移情还是也要关注病人移情之外的心理生活?是要对靠近病人意识层面的精神内容进行诠释,还是对还没进入病人意识层面的精神内容进行诠释?

诠释的概念和这个词本身,最早出现在“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中(Breuer and Freud, 1893/1895)弗洛伊德对Elisabeth von R. 和 Lucy R.的治疗里。它在《梦的解析/诠释》中成为了一个技术术语,弗洛伊德(1900)声称梦就像症状一样也有意义。更具体的是,对梦的诠释试图在无意识和有意识的精神生活之间重新建立一种联系,或一种“之前失掉的联系”。在弗洛伊德的地形说理论中,他假设,虽然不可接受的愿望被压抑,但它持续寻求满足的压力会表现在症状中。诠释症状的意义,也就是使它变得有意识,让病人用意识、理性和道德判断取代压抑(1909c)。当弗洛伊德(1923a)阐述结构理论时,他重新考虑了诠释的目标。弗洛伊德将自我概念化为一种精神机构,以回应来自驱力(id)、无意识惩罚禁令(超我)的无意识愿望以及现实的需求;在这种概念化中,诠释成为了扩展自我掌控的方式。

继弗洛伊德之后,Fenichel(1938b)详细阐述了这个主题,指出诠释应该指向心理表面,指向与病人有某种共鸣联系的防御。通过首先解释防御和阻抗的无意识方面,诠释逐渐帮助患者的观察自我掌握与被压抑的愿望有关的潜在焦虑,觉察到较少扭曲的对这些愿望的表达,以及觉察到无意识的超我(良心)需求。

W. Reich的著作《性格分析》(1933/1945)中,W. Reich对诠释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Reich观察到,在病人的性格阻抗得到解决之前,对病人无意识生活的其他方面的诠释几乎无法取得分析进展。Reich对性格防御的先见之明,成为当代自我心理学分析技术的基础。然而,Reich对性格阻抗的诠释方法是僵化和对抗性的,并没有被纳入当代技术。

J. Strachey(1934)使用克莱尼安的投射和内射的概念,构建了变化诠释(用来促进变化)的概念。Strachey的理论认为,分析中的患者通过内射分析师的良性“辅助超我”,得以被释放并进行正常的发展,从而减少患者自身超我的凶猛,并减弱攻击性和对病理防御的后继需要。斯特雷奇认为内射发生在当病人能看到自己的攻击性和分析师更温和的超我之间的区别时,而且只有在强烈的移情体验中才会被激活。斯特雷奇因断言只有移情诠释是可以促进变化而被人们铭记;然而,他也认识到有助于促进分析过程的其他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分析师诠释什么、如何诠释以及何时诠释都遵循分析师的理论方向。然而,不管他们的理论取向如何,大多数分析师都同意,形成诠释和做出诠释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前意识的过程。一些分析师(译者注:以科胡特为首)主要强调共情在诠释过程中的作用,但所有分析师在形成诠释和评估患者在治疗中特定时刻整合信息的能力时,都在努力进行某种程度的共情调谐。

治疗作用理论中的三种被广泛使用的诠释类型都有特定的名称:

1)移情诠释是分析师告诉病人关于病人与分析师关系的无意识的、被防御的内容。诠释可能集中在病人与分析师此时此地的关系,或者可能识别内在化的、冲突的过去关系在此时此地的重复。这些关系在病人心中的表征包括幻想和现实的元素。少数分析师认为,只有移情诠释是可以带来变化的或对治疗有益的(J. Strachey,1934;Gill,1982)。移情诠释的时机也一直存在争议。弗洛伊德(1912a)建议,只有当移情成为一种可能性时,才应该诠释。E. Glover(1955)的理论认为,移情不应在治疗的初始阶段被诠释,在此期间会发生“收集移情”。相反,Gill(1954,1982)强调了从治疗一开始就分析移情表现的重要性。

2)起源诠释现在的愿望和恐惧与过去和重要客体一起首次体验到的愿望和恐惧连接到一起。它可能聚焦于被意识记得的或是在分析过程中重建的童年体验幻想。

3)动力诠释关注的是此时此地的冲突。【译者注:澄清了特定行为、感觉和其他心理活动背后的内部冲突。

当代自我心理学家强调对内部冲突的所有心理贡献进行诠释,这些内部冲突以多个无意识幻想的形式被组织起来,尤其是在移情和阻抗之中被组织起来。这些分析师强调了进行开放式调查的必要性(S.Levy and Inderbitzin,1992)。

克莱因分析师关注的是患者的部分自体和部分客体表征被分裂的部分的体验。分析者通过患者的自由联想和患者的投射性认同来觉察到这些部分自体和部分客体表征,这邀请或诱发分析师主观地体验到与这些部分自体、部分客体的形象相关的情感。由于投射性认同在克莱因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克莱因分析师们尤其习惯于移情/反移情的活现。受Bion(1962a)影响的克莱因分析师可能会选择诠释,或涵容和容忍被投射的主观体验,直到患者能够重新内射这些体验(Schafer,1997)。

自体心理学家会诠释患者对自我客体移情的动员的防御,以及患者对分析师不可避免的共情失败和自体客体失败的体验(Kohut,1984)。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持续的共情沉浸,而不是孤立的共情时刻,使分析师能够实现对病人的理解并做出诠释。

关系学派的分析师认同自体心理学、人际取向、主体间或客体关系理论。关系学派中的“关系”指的是,对包括分析关系在内的任何关系而言,内心的和人际间的贡献都要被考虑。因此,诠释是在患者/分析师关系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种关系中,两个参与者的主观性塑造了分析师所诠释的患者体验。患者也可能觉察到分析师没有觉察的分析师的部分体验,并对此进行评论。诠释是在分析师和病人一起商讨体验的诸多模糊性之中给出的。分析师必须足够灵活,而将自己呈现为一个新客体,从而创建安全感,这样才能探索和诠释在移情中旧客体的影响(格林伯格,1986)。

普赛克之眼
一个心理动力学咨询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痕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