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 孝道情结3:儿子情结

文摘   健康   2024-03-05 08:47   北京  

节选、翻译自上图书中的第九章

作者:Ming Dong Gu [顾明栋]

顾明栋,字泽木,中国江苏人,芝加哥大学文学博士,美国达拉斯得州大学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 ,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学术声誉评议人之一,美国《诺顿理论与批评选》特别顾问。



儿子情结:履行孝道

在中国古代社会,父亲有意识地想要杀死儿子的愿望,被儒家对孝道的要求所合理化,而儿子的愿望,即便是无意识地想要驱逐父亲和占有母亲,也被视为绝对的恐惧。因此,在中国文学中,儿子的俄狄浦斯情结被引导到其他途径,表现出对一个有母亲般身材的女性或是代理母亲或阿姨的强烈渴望。

如果弑父出现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要么是因为被搞错的身份,要么是因为社会或道德上的必要性。这在中国近当代文学中有相当多的案例。值得注意的是刘恒的中篇小说《伏羲伏羲》,后来由国际知名的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菊豆》(1990),1991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获得了一些国际电影奖项。在这篇小说中,杨金山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他性无能,没有孩子,他把他的侄子当作农场工人抚养长大。他的侄子杨天青二十出头。他爱上了他的婶婶,王菊豆,一个25岁左右的女人,他们发展出一段私情。叔叔杨金山成了他们爱情的障碍。有几次,他想杀了他的叔叔,但每一次,他的孝道都阻止了他。他和婶婶生下了一个男孩叫杨天白。天白长大后发现了天青和母亲的私情。天白讨厌他的生父天青,即使在他知道了自己的真实出身之后也拒绝接受他,因为他觉得对他名义上的父亲有责任。他打了他的亲生父亲,并试图杀死他,但他最终没有弑父。由于无法承受社会压力和精神痛苦,天青自杀了。直到他死后,他的儿子才似乎表现出了悔恨和和解的迹象。在这部中篇小说中有俄狄浦斯主题,但它没有发展成一个全面的俄狄浦斯冲突。(译者注:而电影《菊豆》则将俄狄浦斯情结的冲突更突出完整地展现了出来

即使在这部现代电影中,孝道也塑造了俄狄浦斯冲突的发展和结果。天青和他的婶婶一开始过着秘密的爱情生活,还生了一个男孩。在他的叔叔瘫痪了以后,他们开始像夫妻一样生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天青好几次试图除掉他的叔叔,但每次都因为孝顺的顾虑而没有杀死叔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亲生儿子长大后成为名义上的父亲的孝子。这个瘫痪的叔叔想在私生子还小的时候杀死他。他尝试了几次,但都没有成功,但他没有放弃。一天,他又试图把孩子推进水箱。但是这个出生后一直不会说话的孩子突然张开嘴,叫他“爸爸”。这个老人在孝道中找到了他最有效的反击武器。他维护自己作为孩子的父亲的权利,并利用这个孩子让那对年轻情侣感到痛苦。在他的指导下,孩子长大后憎恨他的生父,并当他有能力时就开始迫害他的生父。最后,即使在母亲明确地透露了他的亲生父是谁之后,孩子依然在母亲的疯狂恳求中冷静地杀死了他的生父。痛苦的母亲放火烧了那个地方,并在火中烧死了自己。影片以彻底的毁灭和悲剧而告终。

影片并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迫害他的生父,并最终杀死生父,即使是在他得知了生父的身份之后。精神分析也许可以揭示其中的原因,并展示一个人的情感生活是如何复杂地融入到家庭荣誉和孝道的社会结构中。当孩子大约五岁的时候,他开始怨恨母亲与生父的关系。有一段情节是,当他的亲生父亲和母亲在一个房间里幽会时,他向他们的门扔石头,从而扰乱了这对年轻夫妇的幽会。此时,孩子还太小,不理解孝道的概念,但他已经达到了童年发展的俄狄浦斯情结阶段。他对生父的憎恨和对母亲与生父关系的怨恨似乎是由他的恋母情结决定的。在杨金山刻意向孩子灌输自己是孩子的父亲之后,俄狄浦斯情结的敌意就嵌入了孝道的社会动力之中。现在这个孩子可以以孝顺为借口来为他迫害自己的亲生父亲辩护了。在影片中有一个情节,这个孩子在村里追赶一个年轻人,并决定杀死他,因为这个年轻人八卦他的母亲和他的生父有婚外情。为了维护家庭荣誉,他差点犯下谋杀的罪行。这一集为已经很复杂的俄狄浦斯情结冲突的画面增加了一个社会维度,并决定了真正的父子将永远无法和解。杨金山死后,天青不再被允许住在他们的房子里。每天晚上,天青在家里完成一天的工作后,他的儿子就会无情地把他赶走。儿子锁门对抗亲生父亲的形象含蓄地暗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嫉妒,使孩子守卫着母亲、对抗父亲。天青试图讨好这个孩子,但每次他都被冷冷地拒绝了。当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足够体力的青少年时,有一次,当他的亲生父亲试图安抚儿子受伤的手指时,他把生父打倒在地。在我看来,他杀死他的亲生父亲,部分是为了履行他对他名义上的父亲的孝顺义务,部分是由于他隐藏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敌意。

《菊豆》这部电影是中国文化中罕见的俄狄浦斯情结冲突的艺术表征,揭示了俄狄浦斯结构的复杂性。它用两次弑父夸张地表达了三代人中的两个俄狄浦斯三角。一次弑父是无意识地犯下的,另一次是有意识地故意犯下的。对这两次弑父的仔细分析将会揭示一些有趣的东西。在这两次弑父中,两位父亲都死在孩子手中,死在了家里的染布池中。第一次弑父发生时,孩子大约五岁,不小心绊倒了他名义上的父亲,使他名义上的父亲跌进染色池里淹死。在第二次弑父时,还是青少年的孩子把昏倒的父亲扔进了同一个染色池里。当他的父亲苏醒过来,并紧紧抓住一根杆子时,这个青少年用一根大棍子狠狠地打了他的父亲,导致他淹死。这个孩子对这两次死亡的态度非常不同。在第一种情况下,当小孩子看到名义上的父亲在染色池里挣扎求生时,他高兴地跳起来,拍手,好像在看一些有趣的东西。一个常识性的解释是,孩子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这个事故会导致什么后果。但是,精神分析性的解读可以把孩子对老人死亡的喜悦解释为孩子想要除掉父亲的无意识愿望的表现。在第二个案例中,青少年清楚地知道他犯了弑父罪。当他杀死他的父亲时,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面部表情的缺乏可能表明他完全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但却符合他对名义上的父亲的孝道。这两次弑父在电影中使用染色池作为死亡场景并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视觉效果。当垂死的男人为求生而挣扎时,红色的水在染色池里剧烈地飞溅,这不仅象征着俄狄浦斯情结的仇恨不可控制的爆发,也暗示着俄狄浦斯情结冲突的血腥、暴力的本质。

代理母亲主题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我们很少在文学作品中发现暴力的、全面的俄狄浦斯情结冲突,更不用说俄狄浦斯式弑父。通常,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维度——对父亲的仇恨——消失了,而另一个维度——对母亲或代理母亲的爱——则加剧了。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成功解决俄狄浦斯情结应该使男性能够将他对母亲的爱转移给家庭以外的另一个异性,从而实现心灵中情感心流和感官心流的交汇。情感心流是在自我保护本能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指向家庭成员和照顾孩子的人。从一开始,它就携带着来自性本能的贡献——情欲兴趣的成分。它对应于孩子们的首要客体选择。它贯穿了整个童年期和一生。然后在青春期,它与强大的感官心流汇合,目的是与生殖器接触。正常发展的人能够找到另一个异性,把情感和感官的心流结合在一起。

【译者的假设:

1、中国男性在成长中常常强烈地感受到父亲无意识的杀婴愿望,因此会和父亲保持非常疏远的关系,来缓解对父亲的恐惧感;

2、如果母亲是慈爱的,那中国男性可能会固着于对母亲的依恋和占有之上,而无法与母亲分离,形成与母亲密不可分的融合状态,以至于无法和母亲之外的女性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母亲可能会闯入到儿子和儿媳的关系之中,而儿子也不愿意承担与母亲分离、分化的内疚);

3、如果母亲是冷漠的,那中国男性可能会退回到自闭的心理状态,用分裂样的防御方式来抵御没有连接的孤独感。】




普赛克之眼
一个心理动力学咨询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痕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