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孝

文摘   社会   2024-01-13 14:04   北京  

最近被美籍华人流浪博士的事情刷屏了。其中一种声音让我觉得刺眼,那就是很多人指责流浪博士“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长时间不和家里联系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但却不回报,是个白眼狼”云云。

凭借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我知道如果谁长时间不和家里联系,一定是有合理原因的。只看到事情的一面就去指责不和家里联系的人“不孝”,对被指责的人来说非常不公平。

其实,孝顺或者不孝顺,常常只是父母的一面之词,常常只是父母站在他们的个人利益上的一种评判。而所谓旁人对于某个人的“孝顺”或“不孝顺”进行评判,是对父母单方面观点的一种未经批判性思考和分辨的过度认同。

如果你听完整的叙事,就不要只是听父母单方面的叙事,也要听被指责的人如何表达他们为什么不想和家里联系。那你一定可以听到这个人会表达原生家庭带给他们强烈的痛苦的感觉。

很多父母非常擅长在家庭之外扮演邻里心中的“好人”,但是家庭内部却常常有非常隐秘且剧烈的痛苦发生着。一些长期被父母情感虐待、入侵、剥削和利用的人,不论在意识中还是无意识中都想要远离父母。

譬如有人在大学毕业后就一直被父母催着回老家县城工作,但是他非常明白他回老家的话就一定没法完成他个人的职业理想。他尝试和父母解释自己不想回老家的原因,然而父母却总是勃然大怒,骂他是白眼狼、翅膀长硬了就不打算孝敬父母了。他感到非常痛苦和内疚,但是他的内心无法放弃自己的职业梦想,哪怕想象一下回老家和父母一起生活都感到窒息,更何况他的父母目前身体健康,压根就不需要他现在舍弃个人的事业回去伺候父母。于是他只好尽量减少与父母的接触,父母打来催他回老家的电话能不接就不接。他恨不得父母失去所有能联系到他的方式,而停止对他的操纵和骚扰。

如果在这个故事里,回到父母的叙事中,父母会指责他“不孝顺”,向邻居们指责他“不孝顺”。因为在中国的文化里,“孝顺”就是“无条件听父母的话,永远让父母获得满足”。在这样的语境之下,孩子只是父母满足他们需要和期望的工具人而已。在“孝顺”的语境下,孩子的需要不被父母看见,即便孩子的需要得到了父母的满足,也常常会被父母作为操纵孩子的把柄——即,父母养育了你,对你好,所以你就必须要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式来满足父母。于是,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霸权的关系模式——父母是专制的奴隶主,而孩子是被统治和操纵的奴隶。

把孝顺这个叙事方式放到更大的中国文化历史背景中去看,孝顺满足的是君权和父权的需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中国古代的君王以“忠诚”来对臣属洗脑,为的是巩固君权的统治和压迫;而中国的父母以“孝顺”来对子女洗脑,为的是满足父母在家庭之中永远高高在上的统治权。

一个在外流浪16年都不想回家的人,家在他心中是什么感觉呢?如果家对于他而言非常温暖、非常具有支持性,那他怎么可能不想回家呢?作为一个成年人,在法律上他确实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但美籍华人可能适用于美国法律)。但在情感上,没有任何人应该被强迫“孝顺”父母。当一个人感受过足够多来自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时,他自然就会和父母建立起深厚的依恋关系,他也就会非常自然地想要爱父母,作为他被爱的回报。

如果一个人感受到他的原生家庭是冰冷的、功利的、甚至是残酷的,从他的内心深处,他为什么一定要去“孝顺”那个和自己没有连接、甚至对自己而言是可怕的人呢?他不过是选择了对他个人而言更好的地方。不幸的是,(如果关于他赌博的传闻是真事的话),他的聪明所带来的成就让他膨胀,陷入到赌博的恶习中,从而失去家庭和工作,遭受严重打击后患上精神疾病,最终流落街头。

这当然是可怜的令人唏嘘的人生。一些人恶意地嘲讽他染上赌博的恶习。但染上赌博恶习的人,常常有着他们内在固有的悲剧,譬如非常匮乏的依恋系统,因此难以从情感连接之中获得满足,而转向从外部世界的过度刺激中获得满足。【不管是染上赌博恶习、还是物质滥用、酒精成瘾、吸烟成瘾、性成瘾,常常都有依恋匮乏的内部原因。】嘲讽他的人,无非是在利用别人的不幸来提升自己的自尊罢了。

庆幸世间有爱,无家可归的人会得到帮助。哪怕有些来帮助他的人别有企图,利用他做直播来扩大影响力或牟利。但如果流浪博士可以借此帮助重新开始工作和生活,摆脱无家可归的困境,那这件事也算是有个happy ending。

普赛克之眼
一个心理动力学咨询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痕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