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糖、代糖的 “甜蜜” 隐患:科研揭示其与焦虑抑郁风险的关联

健康   健康   2024-12-25 07:59   北京  

糖,似乎是一种“罪恶”的代名词。

食用富含甜味剂的饮品或者食物往往能够降低体重带给人们的焦虑感。在许多文章或营销号中,将甜味剂描述为一种“完美”的代糖,却忽略了其带给人们的潜在健康威胁。
 


甜味剂的发现

早在19世纪时,人们便开始了对甜味剂的研究。在1878年时,人们首次发现了糖精的存在(学名:邻磺酰苯甲酰亚胺),并作为甜味剂应用在食品供给中。不过,在那个年代糖精的使用在各个国家其实都属于一个灰色地带。

直到1967年,人们发现了阿斯巴甜(另一种甜味剂),此甜味剂在1980年时获得美国FDA的批准,从此用于碳酸饮料中(比如无糖可乐等)。至今,共有7种FDA批准的甜味剂用于各个食品领域种。甜味剂的甜度是白糖的200-20000倍,但是对于食品热量的贡献却微乎其微,这也引来无数人的追捧。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仅在1999-2000年间的美国,甜味剂的使用在成年人便增加了54%,在儿童/青少年中更是达到了恐怖的200%;在2009-2012年的统计中发现,大约有25%的儿童和41%的成年人在每周至少会食用一次含有甜味剂的食品。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ut.2021.746247/full#B13

食用甜味剂真的不长胖吗?

甜味剂吸引人们的主要原因是其高于白糖的甜度,远低于白糖的热量。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一些动物实验中,学者发现食用过添加甜味剂的液体的白鼠,在之后食用甜食的总量是食用白糖液体白鼠的4倍。

甜味剂会引起胰岛素反应,导致血糖存储在组织中,但是血糖并不会因为人工甜味剂而升高,因此可能会使白鼠出现低血糖,从而使食物摄入量增加。在动物实验中经常会发现,给予人工甜味剂的大鼠热量摄入稳步增加,导致体重/脂肪增加。

在一些人类实验中,也有着相似的发现。早在1986年,通过对于大约8万名女性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访和数据统计,学者发现经常食用糖精的人群体重会明显增加;在1年的随访中可能会增加至少10磅的体重,更甚者可能会增加大约16%的体重。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14671/

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

事实上,甜味剂并没有人们认为的那样安全,可能还会带来一些安全风险。在2016年的一项研究中,通过对于超过6万名参与者的数据统计,发现经常食用富含甜味剂食品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如图所示,食用甜味剂的时间越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酒会越高(纵坐标为:未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

https://www.karger.com/Article/Abstract/458769


甜味剂还会增加人们患情绪障碍的可能性。在动物实验中,学者发现阿斯巴甜的摄入会增加动物的焦虑样行为。学者将小鼠分为3组:0.015%甜味剂、0.03%甜味剂和控制组(甜味剂浓度的选取是依据FDA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甜味剂的比例),甜味剂直接添加在小鼠每日饮用水中。

紧接着,从第4周开始,小鼠每2周进行一次矿场实验(open field test,用于检测焦虑样行为)。研究发现,随着小鼠摄入甜味剂时间的增加,焦虑样行为也在不断的上升(在矿场实验中,小鼠呆在中心的时间不断下降,说明小鼠的紧张感不断上升)。随后当小鼠摄入抗焦虑药物时,焦虑样行为便随之减弱,说明甜味剂和焦虑行为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使用Quantitative PCR检测,学者还发现,小鼠大脑中杏仁核区域的基因表达明显受到甜味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谷氨酸能和GABA能突触相关的环路中。

杏仁核是大脑中的情绪中心,负责调控和恐惧、焦虑相关的情绪信息。在一些人类实验中,人们常常会发现患情绪障碍的人群中,无论是其杏仁核体积、还是在面对情绪相关信息时其杏仁核的神经活性都远高于控制组。

因此,在上述实验中,食用甜味剂所导致的焦虑样行为可能是由于甜味剂对于大脑中负责情绪通路的基因表达的影响。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13120119


在生活中,偶尔食用甜味剂对于身体和情绪各个功能并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但是,量变会引发质变,还是要注意控制甜味剂的摄入。

参考链接:

Jones et al (2022). Trans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spartame-induced anxiety and changes in glutamate-GABA signaling and gene expression in the amygdala.

Fagherrozi et al (2017). Chronic Consumption of Artificial Sweetener in Packets or Tablets and Type 2 Diabetes Risk: Evidence from the E3N-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Study.

Stellman & Garfinkel (1986). Artificial sweetener use and one-year weight change among women. 

Bassoon et al (2021). Artificial Sweeteners: History and New Concepts on Inflammation



未名脑脑说


正常剂量摄入糖分对于人们的情绪有着改善作用,如果对糖有罪恶感,可以尝试进行一些体育运动缓解体重带来的焦虑。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发布文章初衷是为大众科普脑科学与人脑疾病相关知识,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文章内容均由脑脑查阅相关文献选取,内容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脑脑后台申请开通权限。
文章内容可能涉及医疗建议、方法等信息。这类内容只作为信息参考,不含有关于使用任何药物、治疗、产品广告或意图,且包含信息不能用于医疗问题解决或疾病诊断。如需帮助应咨询有资格医疗专业人士。文章内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公众号立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未名脑脑谈抑郁焦虑
我们用科学数据说话,竭诚为大家提供关于抑郁焦虑和脑健康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们也积极倡导脑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自律、向上。大脑的健康应该比身体其他器官健康更加重要,健康的大脑是智慧、幽默、充满魅力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