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爱攀比,对大脑是好处还是坏处?
健康
健康
2024-12-04 07:59
北京
人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对比。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们比学习成绩;在大学,比科研和实习的经历;在工作时,比职位、薪资等。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可能会使人们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也可能会使人经历自我怀疑。社会比较理论最早是由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在1954年提出的,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某些方面(例如行为、观点、地位和成功程度等)与他人比较,从而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更好的评估。最初,社会比较理论只包含观点和能力的比较,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渐扩展到包括情绪等其他方面,这样个体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自己的信息。社会比较是需要驱动力的,这其中的过程通常由3种驱动力构成:自我评估(self evaluation)、自我改善(self improvement)、自我提升(self enhancement)。距离社会比较理论提出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70年,不过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我们都在运用社会比较,以下就是社会比较的2种类型:向上社会比较: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发现当个体被问及希望与谁进行比较时,大多数都会选择比自己优秀的人。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就像是在学习阶段,人们都愿意将第一名定为自己的目标。这种向上比较也被称为向上驱动(upward drive),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榜样的力量获得足够的驱动力。向下社会比较:顾名思义,向下比较指的是个体和在现阶段不如自身的人们进行对比(比如学业、经济等)。人们有时会认为使用向下比较的方式不利于提升自己,但是当个体在经历自我怀疑或是遇到挫折时,使用向下比较的方式可以有助于个体迅速提升自信、自尊心,减缓焦虑。社会比较对青少年的影响在步入青少年时期,人们会逐渐对经济产生模糊的认识,在校园中可能会逐渐出现攀比等行为。然而,在青少年时期和同龄人进行经济上的比较可能会对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在最新来自英国的研究中,学者通过对超过一万名青少年(大约在11岁)的自我报告分析,发现青少年的幸福感与其所感知到的经济不平等有着相关性。相较于认为自己在经济上与朋友平等的孩子相比,那些认为自己比朋友“穷”的孩子的自尊(低6%-8%)和幸福指数得分明显降低(低11%)。同样,认为自己并不富有的这些青少年也更容易出现内化问题,比较焦虑、行为障碍等,也更加容易遭受到校园霸凌。根据自我报告,认为自己比朋友更“穷”的青少年受欺凌的可能性要比同龄人增加17%。*此研究是根据青少年的自我报告分析得出的结论,其自身所感知到的家庭经济条件可能还和父母教育方式有关,并不一定和真实经济条件完全贴合。https://neurosciencenews.com/bullying-mental-health-teen-poverty-21848/社交软件带来的社会比较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是人们每日工作和学习的必备物品之一。在闲暇之余,人们会通过各类不同的社交软件来了解世界。在社交软件中冲浪时,会引发一种人们难以察觉的情绪——羡慕/嫉妒。许多研究中,学者将羡慕/嫉妒定义为功能性情感(funcional emotions)。在过往的研究中,学者发现在社交软件中参与度高的群体,他们经常耗费时间在社交软件中,对于他人的感知更加明显,而且能够随时回忆起在社交软件中的例子。在这一群体中,人们对于自身生活满意度明显降低,而对于他人的成功则会更加认同。由社交软件带来的羡慕/嫉妒情绪可能会影响个体的社会比较功能,会自身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18.00022/fullPera (2018).psychopathologic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social comparison, depression, and envy on Facebook.正确运用社会比较功能,有助于人们对自身的综合评估,帮助人们提升各项技能;对于青少年来说,家长也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经济理念,防止由于自卑而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
本公众号发布文章初衷是为大众科普脑科学与人脑疾病相关知识,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文章内容均由脑脑查阅相关文献选取,内容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脑脑后台申请开通权限。
文章内容可能涉及医疗建议、方法等信息。这类内容只作为信息参考,不含有关于使用任何药物、治疗、产品广告或意图,且包含信息不能用于医疗问题解决或疾病诊断。如需帮助应咨询有资格医疗专业人士。文章内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公众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