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突徙薪”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经过主人家,看见他们家的烟囱直直的,而附近就有柴禾堆,就善意地提醒主人,最好把烟囱拐个弯,把柴禾移走,以免失火。主人不以为然。不久果然起火了,多亏众人相救,才没有酿成大祸。
这个故事的原文出自《汉书·霍光传》: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这个故事提醒人们要有预判,提早防范。我们现在的消防宣传月,宣传日,也是起这样的作用。
1
这个故事还有下文:
救完火后,主人宴请众人,有人就说了:“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要是早听劝的话,就不有今天的火灾了,为什么不感谢提醒你的人呢?主人听了很惭愧,“寤而请之”,赶紧去请当初提议“曲突徙薪”的人。
这个主人还算个明事理之人,不知有多少人,宁愿花钱宴请帮忙救火的人,也不愿请奉劝“曲突徙薪”的人,说不定还会埋怨那个人是“乌鸦嘴”呢。
这种事情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现实中,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
在酒桌上,正当人们在大快朵颐,豪饮不止的时候,如果有人建议少吃点,少喝点,立刻就会有人很不高兴,觉得扫了兴。但当得了心梗,脑梗,胃出血的时候,好不容易抢救回来,就宴请医生护士,以表感谢,却把当时在酒桌上奉劝节制的人抛在了脑后。
有的孩子才十几岁,就200多斤重了,我有时就提醒家长该控制了,结果家长一瞪眼:孩子缺了营养怎么办?
“世上没有新鲜事”,即使是汉代发生的事,今天还在一遍遍地上演着。
比汉代更早的例子发生在春秋时期,据说,扁鹊有个哥哥,医术比他高,但名气并不大。因为他的哥哥善于治未病,在病人还没有受到病痛折磨的时候,就提前预防了,所以,很少有人感激他。而扁鹊则是等病人病入膏肓的时候,力挽狂澜,因此深得后人敬仰。
原文见《鹖冠子》世贤第十六篇:
魏文王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
武术高手过招,会故意在对方刀尖快碰到自己脑门的时候,才出手化解,以显示自己的超技。当年的扁鹊是不是故意等到病人命悬一线的时候,才出手相救,已彰显立竿见影之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如此妄议名医扁鹊,定会令其粉丝不爽。实无他意,乃想影射当今世道,是否亦会有此突破道德底线之人存在呢?
曹操当年在看孙子兵法的时候,写了一个评语:“善战者无赫赫战功”。善于打仗的人,一般不会立大功。
只有那些把事情搞大,再力挽狂澜的人,才会立功。不战而屈人之兵者,结果往往会默默无闻。
例如:
我们都知道戚继光是抗倭名将,其实他还北上去干过蒙古人,他发明了沿用几十年的车阵,也就是木头小车上面架火炮,就是一个木头版本的土坦克,一堆土坦克排排站就是一个带炮台的移动城墙,戚继光利用车阵吊打了蒙古铁骑几次,蒙古人就发现戚继光根本不是他们惹得起的人,直接放弃了南下抢劫的想法,所以戚继光抗击蒙古也没什么所谓的“大捷”,这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虽然有这样的现实,但又有“医不叩门”之古训,提前预估别人将来会得什么病,也是不可取之事。真乃左右为难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王光强 2024.11.2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长按二维码关注
《咬文嚼字说中医》系列:(点击可打开链接)
-1:“咳”和“嗽”,大不同
-2:“消”和“化”,不一样
-3:“运”和“动”,正相反
-4:“心”和“意”,别打架
-5:“名”和“字”,有讲究
-6:“身”和“体”,两回事
10:“健壮”不等于“健康”
11:“艾”与“爱”的温暖
17:有一种行为是“居安思危”
18:有一种智慧是“愚不可及”
26:有一种养生是“疱丁解牛”
27:有一种提醒是“曲突徙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