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介绍的关于肺小结节的指南中,反复提到低剂量CT筛查的重要性。这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反复做CT对人体的危害大吗?间隔多长时间才能再做CT?这次就介绍一下这种低剂量CT的辐射,到底能减少多少辐射呢?
现在临床上处处都有指南。当医生的都形成依赖了,没有指南指导就束手无措了。我估计低剂量CT筛查肺癌也应该有指南文件,搜了一下,果然有。
还有操作技术规范:
现在一般的医院,都要求在做完CT的时候,要附一张辐射剂量表。这是一个患者在我们医院用低剂量CT扫描时的剂量表(2024.1.1日)。
这些指标太专业,一般人也弄不明白,就知道个辐射减少了多少就行。
最上面是个汇总,有个词是DLP(dose length product,DLP),剂量长度乘积 。同样的剂量,从头扫到脚,和光扫胸部,显然剂量不一样。
这次的低剂量扫描,DLP是92.77mGy·cm,这是个估算值,是假如这个人的吸收射线的能力等同于一个直径32cm的丙烯酸模型得到的值。但胖人和瘦人的体积不一样,肺气肿和肺纤维化病人的密度又有差异,导致不同的病人,用同样的参数做CT ,接收到的辐射剂量也就不同。
我们可以看同一个病人,在同一台机器上,扫描的长度也大体一样的CT,这样就有了可比性,我们来看一下其辐射剂量是多少?
还是上面那个病人,于2024.12.23日,做了一个普通剂量的CT,这次的DLP是451.83mGy·cm.
如果是大致判断一下低剂量CT的辐射减少了多少。这两个数值就够了。92/451,低剂量CT的辐射量,大约是常规剂量的1/5。不同的机器 ,不同的人,还会有些波动。
这是标准模型吸收的辐射剂量,真要是计算实际的有效吸收剂量(effective dose,ED),还要乘一个常数,如果是肺部检查 ,要乘以0.014,通常以毫西弗(mSv)为单位,
那么上面这个患者实际接收到的辐射剂量,在低剂量CT时,92.77*0.014=1.29(mSv)。而常规剂量扫描时,451.83*0.014=6.32(mSv)。(这也是标准值,并不是实际值)
作为参考,普通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辐射为2~3mSv。
所以低剂量CT,相当于一年受到的天然辐射量的一半左右。如果是较瘦的人,受到的辐射就更小了。下表就是根据体重推荐的辐射剂量。
再小的辐射,理论上也是有危害的,是否能接受,这就要看个人的三观了。有的人活得特别仔细,不想受一丁点的损害,平时吃个药片,也要把说明书反复看好几遍,就有个病人,声称自己对CT过敏,坚决不检查,那也是个人的权利。
其实到了高原地区,或者乘飞机,受到的辐射也会增多,也不见得高原地区的人容易患病。在地里干活的人,也比坐办公室的人受到的辐射多,反而身体更健康。
现在的CT扫描速度比以前的快多了,辐射也少了很多,一年做1-2次CT,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低剂量CT筛查,就更不要紧了。如果病情需要,反复做检查,也是值得的。但如果是备孕期,或孕早期,还是尽量避免接触辐射为好。一切都需要权衡利弊,不能因噎废食。
前面关于肺小结节的处理,和低剂量CT筛查,都要拿出指南来说事,好像这样就显得很有说服力。那么这就谈一下指南:
最近网络热点之一就是好多地方出现滥罚款事件,杀羊没有报备被处罚10万,老太太摆摊卖个菜,说是农药超标被处罚数千元,超市门窗上帖个水果介绍,也被罚上万。
这些处罚可都是有法律依据的,可谓是“依法依规”,不能算是滥罚款,所以有的还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可是看看网上的评论,一边倒地认为是滥用权利,“拿着鸡毛当令箭”,胡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合法不合理”的情况呢?
这些法律文件相当于指南和专家共识,只能指导大多数情况,很难兼顾到某个人,某件事。这就要求执行者在法律这个大框架下灵活运作,且不可教条地执行。
指南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面对同一个病人,有的医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谨小慎微,有的医生胆大心细,敢于担当。他们治疗方法就会不同。尤其是面对危重复杂的病人,最终会有好几个观点,这时家属就很困惑,你们医生 的观点怎么还能不统一?
所以,当医生是个主观性很强的职业,很需要悟性。对一个病的认识,40岁时和50岁时的认识就不一样。有人把规避医疗纠纷放在第一位,严格按照指南操作,也无可厚非,但这和生产线上的工人又有什么区别?
关于教条地按照指南操作的例子,我可以举出一大捆来,但也会极易留下质疑的把柄。我还是把一年前关于指南的系列文章重新发一遍,平心静气地讨论一下这件事。
敬请关注。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王光强 2024.12.29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