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指南4:“加盐少许”与指南(重发)

文摘   2025-01-08 20:46   山东  

接上期:

秦始皇,王莽也算是一代豪杰,不可谓不聪明,为什么会前赴后继地身陷“韩弊繁刑’中呢?

古人讲“中庸之道”,差不多就行,而较真的人,则会力求完美,永无止境,容易走入死胡同。

有一位将军参观一艘军舰,舰长反复强调这艘军舰是多么的牢固,坚不可摧,将军却说:“那还是重新建造吧“。虽然防御与进攻都重要,但一味强化防御,一定会弱化进攻。总得有个平衡点。

有人咯血来诊,最后却发现是鼻咽癌导致的,医生因漏诊而成了被告。这种情况可能一万个里面才会有一个,但从此以后,这位医生见了咯血的病人,都常规做鼻部CT,生怕再漏诊。这就是“为了万一,付出一万”,会有一万个人跟着做检查。当老百姓为过多的检查叫苦的时候,却不想想这其实就是“确保万无一失”的后果。

这是一个爱较真的社会,看来也不是某个人的问题。医生为了不漏诊,自然就得多做检查。如果别对医生这么苛刻,宽容一些,“人非圣贤,孰能不漏诊?"在漏诊与效率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诚如此,就是在向刘邦学习了。

刘邦才不会到处给老百姓许诺“确保万无一失”呢!这得需要多少条规定呀!只有韩非子、秦始皇才会这么做!这个人的生命要“至上”,那个人的生命要“至上”,好比全班每个人都要得“第一”,这本身就是一道无解题,可能吗?

在确保不漏诊,军舰“牢不可摧”的思想指导下,我们的指南越来越复杂,药品说明书越来越长,越来越像保险合同上的条款。病人住个院,签的字,按的手印也越来越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难道指南不是越详细越好吗?制度不是越完善越好吗?你要是这么想,就和秦始皇、王莽想到一块去了,最终结局就是“韩弊繁刑。却永远达不到刘邦、刘秀的认知维度,不可能听从“何遵约法”,也理解不了“无为而无不为”。

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做菜好吃,也想学习,于是兴冲冲地找到《厨艺大全》看,当看到“加盐少许”时,直接就崩溃了。这个“加盐少许”,到底是要加多少?因为按照老外的思维,必须要精确到“克数”,至少要“半汤匙”,尽管汤匙的大小不一样。

而中国菜好吃的秘诀就在于“加盐少许”,因时、因菜、因人而异。这很难写到指南中去,按照老外的思维,必须要有一个杠杠才行。没有这类的“指南”,做菜时就“找不着北”了。

有一对“海归”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拿出做科研的精神进行“科学喂养”,先查文献,配方讲究,再拿天平称了,不到点不能喂,结果孩子老生病,跟个小难民似的。而中国农村老太大没有这么多的讲究,只遵守“要让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就把孩子养得很健康。这对夫妇一定很郁闷,“我这么用心,怎么孩子没养好呢?”  

这和秦始皇的疑问如出一辙。当年秦始皇也是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最终却二世而亡。

总有人抑制不住制订详尽法规的冲动,教育孩子也是这样,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举手投足都要有规定。而狮群、象群就没有这么多的法律法规,一样繁衍不息。动物们是真正实践着老子的“圣人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也是刘邦和秦始皇的区别,也是《轮扁斫轮》故事中轮扁和恒公和区别。

毛泽东在湖南师范读书时,曾写道:“医道中西,各有特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言实验者,求专气而气则离矣,然二者又各有偏好”,主席的话即使是今天看来,也是对中西医最贴切的描述。

总结:


我们离不开指南,这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牌”和“GPS”。对于新手及基层有约束作用。如果过多依赖GPS,就会被其绑架,离开了GPS就不敢上路了。

离不开GPS的人也能把任务完成得很好,但就是个“熟练工”而已。更高一个层次 的人,离开GPS后,也能凭感觉轻松到达“医道”的境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王光强 2024.2.3

2025.1.8重发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于指南系列:

1 指南1:“医师”与“医匠”

2 指南2:庄子“轮扁斫轮”的故事

3 指南3:法规越详细越好吗?

4 指南4:“加盐少许”与指南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身边的中医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