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旁话健康-14:“少量多餐”好?还是“多量少餐”好?

文摘   2025-01-23 23:12   山东  

有人腹胀,一吃就饱,有的医生就说,那就少量多餐吧。

我经常让病人节制饮食,少吃饭,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那是不是可以少量多餐

 还有人饭后血糖升高,于是就很“聪明”地把三顿饭分成五顿吃。

还有的人很瘦,就想长点肉,于是一天到晚,没有遍数地补充食物,结果也没胖起来

还有的人,就是单纯地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身边总是缺不了各种零食。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有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一台机器,用多了,磨损就严重。

人体上的各个零件也是如此,要想养胃,就要减少胃的负担,一天一顿饭,一定比两顿饭养胃,更不用说少量多餐了。

每一次进食,从看见饭菜的颜色,闻见饭菜的香味开始,你的胃就开始工作了,血运增加, 消化液开始分泌,蠕动加快,甚至发出“咕、咕”的抗议声。这是正常的胃,充满青春活力的胃的状态。

但这个过程不能太频繁,一天发动好多次,胃就疲劳了,没有了激情。最后当然就罢工了。

那些想长点肉的人,本来就有胃下垂,一天多次进餐,结果总处在胀鼓鼓的状态,导致胃更加疲软,收缩乏力,吸收能力下降,适得其反。

不仅是胃动力受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也会慢慢枯竭,结果 就是口干,眼干,甚至成为干燥综合征。

最受影响的当属胰岛素的分泌。每次进食后,胰岛素的B细胞就会接到血糖升高的信号,开始加班工作,保证血糖的稳定。如果总是在加班透支,最后实在分泌不动了,于是糖尿病就诞生了。

这时如果补充上外源性的胰岛素,自己的胰腺细胞得到喘息的机会,休整后,分泌的胰岛素又够用的了,不用打胰岛素也能保证血糖正常,这就是应用胰岛素后出现“蜜月现象”的缘由,一般能维持数月不等。当再次出现血糖升高的时候,这一招就不好使了。就跟老黄牛一样,实在是拉不动车了。

知道了这个道理,其实糖尿病就很好对付了。以前我们提倡要“少量多餐”,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多量少餐”。

如果我们一天就吃一顿饭,我们的胃和胰腺也会有20个小时的时间处在休息状态,你的胃又会变得有劲了,会多感谢你呀!积攒的消化酶和胰岛素足够消化这些食物,即使有糖尿病也会自然转为正常。我有一个同学就是按我说的,不吃早餐,也再也不用吃降糖药了。

那些体型太瘦,想长点肉的人,越是“少量多餐”,胃的吸收能力越差,反而不会变胖。他们似乎不知道“少则得,多则祸”的道理。

一天就一顿饭,那么饿了怎么办?这在前面讲过,念叨一下“不吃不饿,越吃越饿,不要产生条件反射,不把体内的消化液、胰岛素激发起来,就不会感到饿了。

其实很多人也意识到了,晚餐要少吃,或者干脆像道家讲究“过午不食”。这些和尚道士们经常静心打坐,整天都在琢磨人生的道理,一定比我们聪明,很鄙视我们的胡吃海喝。他们怎么吃,我们就跟着学,准没错。

当然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如果到了厌食症那样的程度,可就真的把胃饿坏了。就象自行车,骑多了就磨坏了,但长时间放着不骑,坏得更快。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王光强 2025.1.23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长按二维码关注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身边的中医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