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话健康2:为什么说“饭前先喝汤,不用开药方” ?

文摘   2025-01-10 19:30   山东  

小的时候,老人总叮嘱“饭前先喝一碗汤,不用大夫开药方”,老人的解释是润润嗓子,别噎着。

到网上查查,这样的说法很多,“饭前先喝汤,苗条又健康”、“未曾吃饭先喝汤,一生到老胃不伤”。既然这种说法流传甚广,一定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好习惯

那么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正确的做法又是怎样呢?

上期讲了“水饭分离”的做法,即饭前吸收水,饭后吸收饭,水和饭在胃里不能混合,这其实就相当于“饭前先喝一碗汤“。

这里的汤,绝不是鸡汤、菌菇汤、稀饭一类,指的就是白开水或茶水。因为胃有个特点,如果感知到是食物成分,下面的幽门会闭紧,有利于食物在胃里研磨。所以喝了稀饭和肉汤后,胃下端的幽门会紧闭,迟迟不能排空。

如果单纯是水,胃不会蠕动,就是一个通道,水很快就会经过幽门到肠道中,所以胃空的时候,喝上几杯水,也不会有饱胀感。

如果单纯是饭,细嚼慢咽的食糜,也容易排空。这是因为,当我们吃下食物后先在胃里充分研磨后,幽门再裹着食物一点点送到肠道中。当食物很稠的时候,容易裹住,排空也快。

划重点了:


但是,水和饭混在一起的状态,胃的蠕动波裹不住,食物总是返回来,导致胃迟迟不能排空。“水停曰饮,饮凝曰痰”,水在胃里下不去就是中医所说的“饮”,时间再长,就是“痰”了,即“痰饮症”,或”痰湿症“。总觉得咽部有咳不完的白粘痰。

胃排空变慢,后果很严重!


食物在胃内长时间发酵,病人表现为胃火大、易发火、莫名其妙地心烦。以及其它诸多症状,如:咽炎、胸闷、咽痒、口气,胸前区烧灼感、后背疼痛、后背胀满感、阵发性刺激性剧烈咳嗽、晨起恶心口苦、咳嗽性尿失禁、咳嗽性晕厥等。

但一般人想不到是胃的原因导致的。这种咳嗽的特点是多数人夜间加重,喝点水,把食管里的胃酸冲下去,能缓解几分钟,晚上躺不下,不停地喝水,反而肚子里的水越来越多,加重反流,形成恶性循环。

我曾做过测试,这位在做钡餐透视时,我加入了一半稀饭,结果12分钟后,还在胃里排不下去。

正常情况下,单纯钡餐,在空腹时,两三分钟,钡餐就进入小肠了。(下图)

所以稀饭并不好消化,反而容易把胃撑大了,收缩力降低,更不利于排空。好比是一只气球,老是处于充盈状态,既使放了气,也是很松弛的样子。胃也是如此,长期饱满的状态就会导致胃壁变薄,回缩乏力。我们不吃饱,就是中医所说的“厚肠胃”了。

所以,胃收缩乏力的人,最好不要喝稀饭、面条等,也不要边吃边饮水,吃汤泡饭等,这和稀饭是一样的结果。稀的食物很容易把胃吃成“西瓜”的形状,“皮薄馅多”,收缩乏力。而正常人饭后的胃是“葫芦”的形状,收缩有力。

并且,先嚼后咽,这个步骤不能省。因为咀嚼是分泌唾液的过程,喝稀饭就少了这道程序,缺少了唾液淀粉酶的帮助,而胃只是分泌蛋白酶,吃肉可以不用咀嚼,“酒肉穿肠过”,而喝稀饭喝得全是淀粉,不咀嚼,缺少了淀粉酶的帮助,就不容易消化,只好多分泌胃酸,增加胃火。

许多人长期胃不好,医生却告诉他回去吃点软的,喝点稀的,其实这是想当然的观点。窃以为并不科学。所以许多老年人,牙齿一脱落,不能吃硬饭了,身体健康状况就开始下降。“牙口好”,也就成了老年人骄傲的资本,因为“牙口好,胃口就好”。

这种饮食方法是针对胃壁薄、收缩乏力的人群,这也是现代人的通病。而健壮的人,外面的肌肉发达,内部的胃壁也厚,消化能力很好,如农民工、运动员等,怎么吃都没问题,没必要这么讲究。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王光强 2025.1.10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长按二维码关注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身边的中医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