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谈指南:
每次看到有人迷信指南,就想到“轮扁斫轮”的故事,这是《庄子》里的成语典故,越琢磨越觉得寓意深刻。
“轮扁斫轮”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做 车轮。(轮扁是一名做马车的木匠,是 齐桓公的御用木匠。)
轮扁放下工具,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呀?”
桓公说:“是圣人的书”。
又问:“圣人还在吗?”
桓公说:“已经死去了”。
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在读书,你一个匠人乱说什么?你要是讲不出道理来就处死你。”
轮扁说:“就拿我的工作来说吧,我砍削木材做 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这种火候只能在心里掌握,没法描述,我想把这些经验教给我的儿子,却嘴里表达不出来。因为很难用文字记下来的,所以我已七十岁了,只能自己做车轮。古代圣贤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精华都死去了,您读的书不过是那部分糟粕罢了!”
《轮扁斫轮》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
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 ,疾则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轮扁所说的“口不能言,有数存焉”,后人也经常说,不过是换成了一种说法而已,那就是“指下了了,心中难明”。
这不是形容中医脉诊的名言吗?指下的脉明明白白表示某种病症,就是说不出来。是的,真正的中医其实就是语言无法表达的那部分学问。“道可道,非常道”,能说出来的,只能是道的一小部分,代表不了全部。
据我观察,中医的脉诊,相当于用手指“听”脉搏的声音,我们可以轻松通过声音辨别出几十个人来,却无法描述为什么这个声音代表是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好的中医师,只要指下能掌握几十种病症的用脉诊特点,这辈子就够用了。然而,这个能力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做成指南。
所在,中医要讲究师承,老师带徒弟,然而,带十个徒弟,也未必有一个成才,因为并不是个个都有悟性,所以历史上的名中医就那么有数的几个人。
所以中医上就有个奇怪的现象,“老师找徒弟“,老师发现某个孩子有中医的慧根,会求着他跟自己学习。这种孩子可遇不可求,这样的孩子 ,才有可能掌握轮扁的”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那种本领。
西医一般不会这样,只要学习刻苦,会做选择题,就像齐桓公那样,会读“圣贤书”,一路拿下硕士、博士文凭,然后再按照指南,“照葫芦画瓢” 看病,就是一名好西医大夫了。
这些指南,在轮扁眼里,不过是“古人之糟粕已夫”,即使是糟粕,总比没有强。至少能手把手教会新手,别走了样。
故:轮扁代表的中医的境界,高尚,但地位低下;齐桓公代表的西医的水平,高大上,地位高,说了算。
俗话说,“教的小曲唱不得”,这句话,中西医师的理解迥异:
中医师说:“如果没有那个悟性,怎么教也唱不出那个韵味”。“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怎么能够用语言描述?
西医师则说:“怎么教就怎么唱不就行了吗?照葫芦画瓢还不会吗?”于是出台了各种的指南,越来越细化,也越来越复杂。
医疗过程指南化,虽然避免了随意性、主观性,结果 就是教条化。失去了灵魂。
可以想象,如果齐桓公和轮扁都带上一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齐桓公的学生只要把“圣贤书”背诵下来,都能顺利 毕业。而轮扁看不上这些“糟粕”,追求的更高层面的本领,“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连自己的儿子都教不会,他的学生有几个能毕业?
当下,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人才的培养却是个慢工夫,需要悟性,决不是会做几道选择题就能出道的。这种粗制滥造,只能是砸了中医的饭碗。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王光强 2024.1.31
2025.1.6日重发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