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指南3:法规越详细越好吗?(重发)

文摘   2025-01-07 18:11   山东  

我们经常说要健全法律法规,觉得有了详细的制度规定,一切就好办了。这是真的吗?

读史使人明智”。将来的事情我们或许看不透,但可以借助历史来复盘一下。

《千字文》里有一句何遵约法,韩弊繁刑”意思是,秦朝的法令繁琐严酷,却短命;汉朝约法三章,很简单,却长久。这是为何?(应该先说“韩弊繁刑”,为了押韵,就先说“何遵约法”了。)

话说在秦朝,秦孝公遇到商鞅,大喜过望,开启了“商鞅变法”,制订了繁琐的制度,让秦朝很快就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后来的秦始皇看了韩非子的书又是大喜过望,“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而韩非子是出了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这伙计更是嗜好制定繁琐的法律法规。

国富兵强,这不是好事吗?秦始皇高兴坏了,按照他的梦想,接下来就是秦二世,秦三世......世世不断,假如此,如果平均20年一个皇帝的话,我们现在可能是处于“秦百世”左右了。

然而,秦朝只存在了14年,连后来的王莽政权都不如。真是奇了怪了,这么一手好牌,怎么打得这么烂?

韩非子、商鞅最终均死于非命,一个被毒死,一个被车裂。即“韩弊繁刑"看来老天爷也不同意这种做法,

接下来的刘邦,和项羽打了75场败仗,第76场打赢了 ,就当上了皇帝,于是乎,刘邦同志就给地下的秦始皇演示了一下如何治国。刘邦几乎是反其道而行之。去除了秦朝的繁琐的规章制度,采纳萧何的意见,遵从老子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只规定了三条:杀人偿命,伤人抵罪,盗窃判刑。这就是著名的约法三章”,即“何遵约法。如此简单的做法,却开创了辉煌的大汉帝国。

据说秦始皇的陵墓还在骊山脚下,四周有水银环绕,多亏有重重的水银压着,否则秦始皇早就气得从陵墓里爬起来了:“怎么刘邦这小子‘何遵约法’就成大事,而我那么努力,怎么就‘韩弊繁刑’了呢?”秦始皇不明白,现在好多人也不明白。

“难道法律法规不是越完善越好吗?” 相信好多人也是这么想的,而秦始皇比我们大多数人聪明,当年,他也是这么想的。

老子说过,“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这种“无为思想”照亮了汉朝,至今仍然放光芒,而秦始皇则成了笑柄,“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何遵约法,韩弊繁刑”,这个原理实在是讲不清楚,但历史就摆在那里。如同爱因思坦的相对论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

为了加深世人的印象,紧接着王莽政权,又复盘了一遍这个过程。

王莽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选”皇帝,当年的王莽并非现在所宣传的暴君,而是道德的楷模,无可挑剔的完人。当时的全国人民都 认为,王莽不当皇帝,天理难容。于是,几乎是全票当选(这是有历史 资料可考的,是真事)。

王莽当政后,励精图治,力争对得起信任他的子民。制定了一系列的利国利民方针,结果,干预太多,抑制不住制定各种政策的冲动,又走上了“韩弊繁刑”的路子,在位15年,土崩瓦解,最终被斩首分食,结局比韩非子还惨。

接下来的刘秀,建立了东汉,学习先祖刘邦,采用无为而治的策略,汉朝又兴盛了195年。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王莽兢兢业业,因为“业绩太差”,自然被描述成暴君,下场悲惨;而刘秀吊儿郎当,好多事不管不问,却名垂千古。你说这上哪儿说理去?

这就是历史规律,不好理解,但无法质疑如同“量子纠缠”理论明明是事实,就是不明白原理。“为什么会这样呢?” 王莽也迫切想知道答案。

关键时刻,老子又及时出来解释了,《道德经》65章:“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总觉得自己很聪明,制定好多制度,却是国家的灾难。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干预太多,终自食其果。“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老子是真急了:“能不能别那么勤快呀!”

“俺还是不明白?”满腔热情,好心好意,怎么就帮倒忙了呢?

老子也猜到你不会理解的,接着就说了:“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种模式是很深奥的哟!和你想象的正相反,但是按照这个做,就能成事,不信你试试看?

“我还是不明白怎么办?” 老子也没有办法了,只好说:“天地不仁,为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17章)虽然四季轮回是常识,作为人觉得很正常,但跟小狗讲过几天树叶会变黄,水会结冰,小狗一定觉得人类很神奇,从而对人类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小狗和我们不是一个维度。同样,我们和圣人也不是一个级别啊,我们不明白圣人的话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为什么历代有这么多人会身陷“韩弊繁刑’的冰窟窿中呢?

下期继续。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青岛)

王光强 2024..2.2

2025.1.7日 重发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长按二维码关注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身边的中医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