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上,有人会因”低热“来诊。原来是每天下午自己测量体温时,37.1、37.2度,自己也没有什么不舒服。于是来医院治疗“低热”。
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正常人傍晚时的体温要比晨起时高0.5-1℃,是因为体内的激素分泌规律导致的,早上醒来,睁开眼睛接触到亮光,人体的皮质激素就开始分泌 ,到了午后,体内的激素 水平消耗得差不多了,阳气守不住了,体温上升,人也不如早上有精神,这时就想睡觉了,
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符合人体的规律,熬夜则是透支人体的肾精,到了晚上,继续灯光照着,激素保持高水平,一天顶两天用,理论上讲,寿命则减半。听说某省会城市的夜生活非常丰富,有心人可留意一下,几十年后,那里的人的平均寿命会有什么变化。
这些来看“低热”的人,实际是相对符合自然规律的健康人。只要没有什么不舒服,就不用在意。
小学课本上有个成语故事《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愿相信体温计,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两千年前的笑话,延续到了今日。
新冠疫情三年,人们盯着温度计,关注了体温三年。车站、酒店、机场、医院入口处,各种体温监测设备齐上阵,只要高于37度,就成了“发热”。这其实并不科学。
这是我们《诊断学》教科书上的定义:
37.3℃以上才算是发热,并且人在活动后,吃饭后,排卵期,激动紧张均会体温升高,
所以,只要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体温略高于37度,不要反应过度。别老盯着体温表看了。
与体温表有一比的还有指脉氧饱和度。在2022年底的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有专家建议家庭备用血氧饱和度仪,我认为这真是添乱。
做为专业人员,会结合病人的情况进行判断结果是否有意义。而对于非医学专业人员来讲,看到数值高低变换,那脆弱的小心脏也跟着上蹿下跳个不停。
下面这位就是,新冠阳性后,一直盯着指脉氧仪,隔着屏幕传递过来满满的焦虑。
他的CT也见好了,自我症状也轻了,只是因为指氧不到正常水平,就焦虑得坐卧不安。所以,某些专家推荐家庭配备血氧饱和度仪,真是一大败笔。可能专家也没有料到,好多人还停留在”郑人买履“的年代里。
“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们不能教条地相信尺子,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不信度,太自信也”。
例如:查体发现肺上有了肿块,但是不痛不痒,能吃能睡,就有人觉得没事,就不重视了。
血糖高了,血压高了,不能因为不碍吃,不碍喝,就不管了。这时一定要“宁信度”,别太自信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王光强 2023.4.21
2024.10.27 整理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长按二维码关注
《咬文嚼字说中医》系列:(点击可打开链接)
-1:“咳”和“嗽”,大不同
-2:“消”和“化”,不一样
-3:“运”和“动”,正相反
-4:“心”和“意”,别打架
-5:“名”和“字”,有讲究
-6:“身”和“体”,两回事
10:“健壮”不等于“健康”
11:“艾”与“爱”的温暖
17:有一种行为是“居安思危”
18:有一种智慧是“愚不可及”
22:有一类人仍在“郑人买履”
23:有一种效率会“事缓则圆”
24:有一个故事是“鸥鹭忘机”
25:有一类高人是“轮扁斫轮”。
26:有一种养生是“疱丁解牛”
27:有一种提醒是“曲突徙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