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95岁的老人家的胸部CT片。在当地诊为肺炎来诊。仔细询问,他并没有发热,咳嗽等肺部感染的表现,但是老人家近几天觉得好象是感冒了,认为多喝水就能抗病。一晚上能喝掉一暧瓶的水,白天也能喝一暖瓶水,以至于出现胸闷、憋气加重去医院看病。
上了岁数老人一般感觉不敏感,喝饱了也不知道停下来,晚上在床边放一杯子,想起来就喝上一杯。加上老人的泌尿功能下降,喝进去的水不能及时排出来,导致了体内的血容量增多,出现充血性的心衰,肺上的表现其实是心衰导致的肺水肿的表现。
知道了原因,也没有用抗生素,只是让家人帮忙,劝说少喝水,嘴巴干点也不要紧,加了点利尿的药,过了几天复查,肺上的阴影基本消失了。(下图)
另一例:
这是最近的一例,78岁老人家,哮喘发作,动则气喘,常规用了各种止喘药不见好转,查了BNP不高,心彩超大致正常,没有心衰的证据,于是想到了肺栓塞,或者冠心病,做了造影,也排除了。
这是做的检查们:
重新讨论病例,发现虽然病人喝水量不多,但尿量也不是很多,每天攒一点,血容量也会增多,有可能导致心衰,尽管心衰的指标不支持。后来告诉患者限制喝水量,加大利尿剂,病情明显好转了。原来这次的哮喘发作,是以心源性哮喘为主了。
还有些老人胃口特别好,家人还觉得是好事,这也会增加心肺负担,到了晚上往往就会犯心衰。这在病房里几乎是每天都有可能上演的节目。
这些设备检查的结果,都属于“科技” (technology),但不等于“科学” (science)。
"科学“是人的思维对这些”科技“数据的分析。我们现在过多的依赖设备仪器,认为BNP不高,就不是心衰。错把“科技”当“科学”了。好在现在最新的观念又认为,BNP不高亦不排除心衰,尤其是心室功能下降为主的。
最近有一位93岁的老人住院,家人反映她平时很少喝水,怎么劝也不行,让我帮忙劝她多喝水。
我说,“老人家不想喝就不喝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如果按照你的要求来,你能保证90多岁了还能生活自理吗?老人家能有现在的状态,说明以前的做法是对的。”
但是,“多喝水,能抗病”的观念还是深入人心,岂不知,“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干什么都有个度,尤其是老年人,喝下去的水排泄慢,很容易加重心脏的负担。
上面罗列的都是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其实对于中青年人,喝过多的水也没什么好结果。首先我们喝下去的水,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99%回吸收,如同生产线上挑选次品一样,把没有用处的垃圾筛选出来,这个过程可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也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肾功能下降的概率大大增加。
其次,再干净的水,也很难保证没有毒素,在喝下去水,产生尿的过程中,这些毒素就被留在了体内。动物亦如此,喝了污染的水,体内的重金属会超标,理论上,越是生物链顶端的生物,收集的毒素就越多。所以,在保证正常需求的情况下,能少饮就少饮。
人短期内可以不吃饭,但不能不喝水。缺了水不行,喝多了也有害,我们的教科书上就有“水中毒”这个病症。那么如何掌握喝水的量呢?人体早就设置了个提示喝水的机关,那就是“渴”的感觉。“渴了就喝,饿了再吃”,乃自然之道,动物都是如此,我们不比它们聪明。
人当然自认为比动物要聪明,“等着渴了再喝水,那就晚了”;“吃饭要规律,一天三顿,到点就吃”,这些观念深入人心,个中利弊,自行权衡。我这也是一家之言,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总结:
对于小孩子,体内水分的含量偏高,对缺水的耐受力差,最好不要缺了水;对一些老年人,尤其是心、肾功能差的老年人,就要慎重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王光强 2019.3.15
2025.2.2日整理
不一样的医学观点
王光强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