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 结合《爬天都峰》课例,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四个层次的升级过程!

文摘   2024-11-04 17:22   福建  



点击上方【预约&观看】按钮抢占学习名额


在关于学习的研究领域中,有学者建立了“DIKW金字塔”模型。这一模型描述的是从“信息搜集”到“智慧生成”的学习发展轨迹。依据从初级到高级的层次递增,分别是:数据,最初始的事实;信息,经过处理的,可分析、测量的,形成结构化的数据;知识,纳入认知系统,获得认知升级,可以加工、提炼、运用、迁移;智慧,对所学进行判断、检验、创造,对现实进行决断,对未知进行预测。



DIKW金字塔

“DIKW金字塔”模型描述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从“新手”到“高手”,再到“专家”,乃至“大师”,这四个层次的升级过程。借助“DIKW金字塔”模型,有助于理解学习者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规律,达成稳步提升的教学效果。下文借小学语文学习的案例进行分析:


层级1:新手


新手喜欢拥有众多的数据,误以为掌握这些零散的数据,做简单的累积就是最大的收获。其实,数据就是“被识别的符号”,它们虽然描绘着事物的客观事实,但未经学习者的认知加工,数据越多,其实越凌乱。没有被加工的数据,无法解释任何问题,本身并不具备意义。搜集数据,准确说是在“做工”,是不需要任何经验都可以完成的。


例如

在执教统编四年级上册的古代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时,新手老师满足于让学生完成检索,找到文中几组表示发展变化的词语。学生圈画出皮肤上、皮肉之间、肠胃、骨髓、病死这些词,就是完成了对蔡桓侯病情发展关键词的检索。随即又找到如:站了一会儿、又来拜见、再一次来拜访、只看了几眼、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等语段,也只是找到扁鹊治病的时间节点的关键词。哪怕还发现蔡桓侯对待扁鹊劝告时的态度关键词,如:不高兴、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奇怪、派人去请等,依然只是停留在基础数据的累积上,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并未发生。


再如,统编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的”。新手教师会根据“交流平台”的提示,让学生明确“写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之后在文中标注出时间、地点、人物,强调要将这些要素写清楚。结合《爬天都峰》的课例,还会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从爬山前到爬山中,再到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而这些教学,都停留在表面,学生只是获得了一组文字“数据”,真正的写清楚的方法、内涵等,并不了解。这样的学习结果,很难转化在本单元的写作中,学生可以写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但不能将其关联起来,依然无法清楚地记录一件事情。此时的学习,停留在最表层。



层级2:高手



注重对数据进行加工,尝试在数据间找到关联,对数据建立链接,这才是学习内化的开始。至此,由新手成长为高手。而之前的“数据”,如果经过串联,形成三条线索,就是有效的信息,有助于学生理解。






例如




上文提及案例中,可以对第一组词进行加工,形成“皮肤上→皮肉之间→肠胃→骨髓→病死”的病情发展链。继续对第二组词进行加工,形成“站了一会儿→又来拜见→再一次来拜访→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的行动链,展示扁鹊治病时态度的转变。对两组词进行关联,就可以得出“每次前往治病,都发现蔡桓侯的病情不断加重,以至于不治”的结论。而此结论再关联“不高兴→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奇怪→派人去请”的蔡桓侯态度线索,就可以得知,这一切的后果完全由于蔡桓侯对扁鹊的态度所决定。三组信息关联,学生还可以获得寓意:正视自己的问题,要虚心接受他人建议,及时改正调整,修正自己,不能莽撞拒绝批评与帮助。




再如,当学生已经标注出时间、地点、人物等词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对零散数据建立关联,以“4W”为标识进行建模,形成“人物(Who)+地点(When)+时间(When)+事件(What)”的认知模型。这一模型供学生使用,可以很快发现课文中的作者写清楚的基础方法,即在文章开篇,尽快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之后再将事件进行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就可以基本完成“写清楚”。这样的学习结果在《麻雀》一课中得到验证,学生会在屠格涅夫笔下,活灵活现“老麻雀和猎狗相遇”片段中看到。由此,巩固模型,形成基本结论:写清楚一件事,可以记录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展开事件的描写,可以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三方面入手,这样就能介绍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层级3:专家



成为专家,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

知识从何而来?

知识是对处于第二层的“信息”进行内化与加工,将新的信息不断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系统进行重组,直至将新信息纳入学习者的认知系统,形成更为庞大、完善、多样的知识体系。可见,专家是善于学习、运用、获取、吸纳、加工信息的人。成为专家,就意味着对信息敏感,且擅长分析和推理,善于发现规律,看到本质。专家能主动对信息进行提炼,融合,生成新的知识。新知识生成后,专家还会在实践中对其进行迁移,让知识更具有应用性,对实践更有指导功能。


例如,在《扁鹊治病》的学习中,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将信息进行排列、对应后,可以找到信息之间的关联。这些关联透露着信息中隐藏的内部规律。发现了规律,将其运用在其他的情境中,则可以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解决问题,化解危机。如此以来,学生不仅收获的是课内知识,反思的结果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觉知,是自我的反省。信息升级为知识,意味着学习者从高手成长为专家。专家的思维模式不是接受,而是整合成为系统,够将课内所学迁移到课外的生活中,完成对自我的监控与提升,实现元认知的生长。


再如之前学生在信息梳理中获得的“4W”模型,经过拓展运用后发现,可以在单元的其他课文学习中通用。原来,提炼而得的“4W”模型,是关于写清楚的大概念。拥有大概念,自然有助于解决大概念统摄下的子概念问题。



从信息升级为知识,助力学习者从新手进步为高手。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学习者面对真实而复杂的世界。谁能灵活调用知识,谁能综合运用所学,谁能解决具体问题,谁就是专家。专家的学习场域不在课堂,而在真实情境中;专家的知识不是单一地输出,而是多方汇聚与交锋。升级到知识层,完成系统整合,是认知提升的关键一级。
层级4:智慧



此层级中的智慧,有别于哲学中提及的智慧。认知领域中的智慧,指向学习者特有的运用知识,对复杂情况作判断,对行动做出决断和指导的能力。从专家拥有知识,升级到智慧层面,学习者就进入了领域中的“大师”级。成为大师,对其他学习者具有良好的影响,产生促进、带动的功能。




智慧,处于这一模型的最高层级。意味着学习者从简单的搜集,到建立链接,再到纳入系统,完成了对知识的学得。而真正能“带得走,用得上”,还要做到学习者于知识的融合,要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有智慧的运用,不是凭借经验的复制,而是主动的创新,是对所学的知识灵活、恰当地调遣,是能针对实践中遭遇的困难,谋划有效且巧妙的解决方案,达到运用自如的的状态。其明显超越第三层级的在于,智慧带有明显的创新精神,不仅能化解当前的危机,还能对尚未发生的情况做出预判,经过理解、分析、选择、综合等,对未来作出预测和判断。












例如,学习《扁鹊治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对事态做出准确预判,能够在事情发展初期,针对显露出来的信号有精准的分析,能够做到防范于未然。这样的处事态度和操作能力,无疑给人以智慧的感觉。


再如,当学生掌握了“4W”模型后,能够自如地创作。针对故事写作的要素,还可以进行变序、重组,以带有个性风格的文字进行修饰、加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故事。要素的把握,让故事表述更清晰,情节的设计,让故事更具吸引力,艺术的表达,让故事更精致,更容易吸引读者。学生在创作中不断提升创作力,成为更有智慧的学习者。




从“新手”到“大师”,在每个层级的提升中,可以更有意识看到升级的空间,发现升级的路径,基于适切的辅助,促成学习者稳步提升。




点击上方【预约&观看】按钮抢占学习名额

何捷老师
倡导1亿中国儿童无压力喜乐读写。分享育儿干货,绘本阅读,好书好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