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 掌握不同学科片段教学共性,教师职业技能突破成长

文摘   2024-10-23 17:20   福建  



点击上方【预约&观看】按钮抢占学习名额



各学科教学内容不同,片段教学有基础范式么?







人们总喜欢沉浸在自己熟悉的学科领域中。尤其是,有的人认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具有话语权,已然是以“天花板”级别时,更容易固步自封。

实际上,学习的本质不是越来越狭隘,而是不断实现学科间的跨越与融合,如同这个世界一样,不是格格不入,而是圆融交合的。



我从事的大部分工作是学科培训,服务于教师职业技能成长。近几年发现,越来越多的培训是跨学科的,或者说,是各学科综合进行的。如何突围?是一个很有趣且少有人谈及的话题。也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刻意回避的。因为走出小学语文学科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个“新兵蛋子”。


这和我的过往经历有关。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早年我只活跃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后来,被迫参加一些中小学联动教研,接触了中学语、高中语文教师、大学教授,似乎认知在升级了,其实,还是在语文学科的圈子里打转。


再后来,作为师范院校的老师,我的工作重心转移为指导全科师范生进行教育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这样就要和不同层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互动,服务于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学技能专业提升训练。工作的变更让我更深刻觉察自己的窘迫。


你可以想象我的日常——初中数学老师询问你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小学体育老师请你为他纠正课堂演示;初中地理老师咨询你如何进行十分钟的片段教学;信息技术教师让你辅导他完成一个习题解析……很长一段时间,无法用“硬着头皮”描绘内心的感觉。


我一直在琢磨:那些活跃在各学科教学指导现场的教授、导师们,是如何做到应对一切的?和我一样,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学科壁垒啊?


学习,让人产生快乐体验,就在于解决困扰,突破自己给自己划定的牢笼。坚持用三年时间自学和实践,瞄准自己需要突破的领域,我逐渐发现了胜任各学科教学技术指导的秘密——需要在纷繁复杂现象的背后,寻找规律


因循规律,继而从学习的底层逻辑开始,和教师一起打造学习路径,运用学习模板,纳入不同学科的知识特色,让适应于学习的技术指导产生作用。


例如



最近一段时间,应邀指导一批优秀教师参加“片段教学”这一专业技能赛。一个单位时间里参训的教师大约20人,学科众多,语、数、英、道法、初中政治、初中生物、地理、化学……中小学各学科都有代表。针对于这个群体的片段教学指导,小学语文学科的那些小技巧、小套路就用不上了。如何和他们分享?如何在指导中不浪费大家的时间,还有有在赛事中获胜的效果?


带有哲学光芒的底层逻辑,在此时就产生巨大作用,带来启发。借用哲学家提出的思维模型,能应对纷繁复杂的现象。英国哲学家斯蒂芬·图尔敏根据实际论证情境,总结了一个关于“论证”的模型,它被人称为图尔敏论证模型。


最初我在董毓教授的《批判性思维十讲:从探究实证到开放创造》一书中读到这一模型的。也就是说,是经过作者咀嚼过再传递给我们的一些信息而已。阅读后对其产生兴趣之后,又追踪、聚焦阅读,才发现这个模型对一切带有论证色彩的实践活动具有适用性。



图尔敏认为,一个好论证,由这六个部分组成:


数据(Data):用来论证的事实证据、理由。


断言(Claim):要被证明的陈述、主题、观点。


保证(Warrant):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普遍性原则、假设或关系陈述,是推理的根据。


支撑(Backing):用来支持保证的事实、理由。


辩驳(Rebuttals):对已知反例、例外的考虑和反驳。


限定(Qualifiers):对结论的范围和强度进行限定,常来自对反例反驳的考虑。

越是简单的模型,越能形成有力、持续、稳定、广泛的支持。结合这一论证模型,对如何有效地进行片段教学展开思考。


片段教学是专为考核教师教学设计、执行能力的虚拟教学操练。没有学生在场,教师一个人演绎,优质的效果是要让评委感觉“一切是真切的”。执教的内容真实存在,期待的教学效果真实达成,教学有真实的现场感。教师要向所有评委论证:这么设计是有效的,如此执教是有效的,优质的教学效果是存在的。


借助图尔敏模型,可以将其转译为在短时间的演示中,抛出的“断言”,即发布一个“要证明的正确、可行的观点”。这一观点有其存在的领域,教师对其进行描述、限定,清晰表述它的使用范围,确定其边界。整个论证过程形成一个闭环,完成自圆其说的说理过程。


例如

体育学科的一个技能训练点,音乐学科的一段视唱,地理学科的一个地貌特点介绍……每一个片段都要有自己的“教学点”,结合这一个点,对应产生一个有边界的目标。此外,要提供各种的数据,即“用来论证的事实证据、理由”等,来论证所提出的目标的存在性、正确性,验证这一目标是可达成的,所学是有用的。提供的数据,要么来自教科书,要么来自生活,在片段教学中。


因此,片段教学中需反复引用教科书中的信息,关联生活常识,引发学生评委进行思考和认同,使得认证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做好“连接证据和结论”,使之具有普遍性。


片段演示过程,尤其要设计好这一论证的流程,不要让这论证的过程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尴尬,应该用最大限度去确保论证的科学性,以清晰的表述去展开论证的过程。也就是:片段教学中,教师以一个人的演示,支撑整个论证过程,完成教学的真实场景展示。



如何支撑呢?


01


在片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学科最典型的实践活动进行支撑。

例如:

例如在语文学科中,典型的实践活动就表示现为识字写字,阅读鉴赏,交流表达,梳理探究。在短短的片段中,结合所要论证的内容,选用最为经典的实践活动进行支持和保障,让评委感觉到仿佛学生就在参与,就在学习,就在实践中抵达目标。


整个片段教学的过程,就用严密的论证,协同评委一起学习。论证严密,能将评委卷入其中。当评委认可论证过程的时候,也会对你的片段予以肯定。


02

在片段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如果能适当呈现“反证”,提出一些“反例”“例外”,同时再予以批判,无疑将更有利的支持了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片段演示陷入盲目自大的境地。


因此,在片段教学的结束环节,可以多使用“假如,不这么做”或者“如果使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替代”等话术,展示反例,巩固论证效果。


当教学符合人之常情的时候,符合哲学中的经典模板时,就具有更大的适应性,会被更大范围的人所接受,成功也就可以预期的了。不仅是片段教学,图尔敏论证模型还可以使用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上,使用在单元统整式的教学设计上,使用在一切和“论证观点是成立”的这一类的实践活动中。


我更期待分享的体会是,要想让自己触类旁通,举重若轻,应该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努力寻找,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规律,在实践中运用模板,做得更加有效,更加轻松。

END



点击上方【预约&观看】按钮看直播教学

何捷老师
倡导1亿中国儿童无压力喜乐读写。分享育儿干货,绘本阅读,好书好课
 最新文章